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必需为本”,“够用为度”,“实用”为主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对高职专科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试点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界限,以专业需求为中心,以数学实践为纽带,强调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因此,高职数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能套用本科教育模式,成为“本科压缩型”,而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必需为本”,“够用为度”,通过讲清基本概念,传授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意识,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使“数学的应用”得到强化。这要求我们注意数学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相结合,注重课程体系的更新,处理好数学基础训练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将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定位在为专业服务和能解决实际问题上,应具有“面广”、“易懂”、“重应用”的特点:教学内容广泛、知识掌握较易、重在数学知识的运用,对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要求较低,其核心是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界限,倡导按专业的实际需求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专业需求为中心,以实践运用为纽带,强调学生的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为此,高等数学第二学期的教学按机械、机电、电信、经管四大类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大纲,以电信、机械两个试点班为例,主要做了以下改革。
一、以数学实验为基础,数学建模为平台,专业需求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专业需求为中心,以“必需为本”,“够用为度”,对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或精简,降低对繁琐计算的要求,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的教学,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通过专业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选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如电信专业教学内容为:线性代数、数值计算、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机械专业教学内容为: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需求。
其次,为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数学实验课和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会借助于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matic)进行常规的计算;掌握数学建模中常见的数学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开设数学实验课,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比较算法、分析结果,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建模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借助数学软件,给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通过编制程序上机实现,并且会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为主旨的最有效途径。
二、以数学知识运用为纽带、大型作业(数学建模)为形式,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同样进行了改革,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的运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数学应用(以建模的形式数学实践即大型作业)。授课方式改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形式进行,大型作业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既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以数学应用能力为主、数学知识为辅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保证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在考核方式上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形式以限时笔试为主,这种规范化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人学,造成了学生整体数学素质偏低。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为了客观地、有针对性地考核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对数学试点班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即保留传统的限时笔试,但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仅占30%,而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平时表现)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大型建模作业)这部分要占到50%,具体为总评成绩分成三块:
1.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提问、讨论;
2.限时笔试(30%),包括传统基本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核;
3.大型作业(50%),包括大型作业的完成情况、讨论课的发言。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李云星.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探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高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因此,高职数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能套用本科教育模式,成为“本科压缩型”,而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必需为本”,“够用为度”,通过讲清基本概念,传授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意识,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使“数学的应用”得到强化。这要求我们注意数学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相结合,注重课程体系的更新,处理好数学基础训练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将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定位在为专业服务和能解决实际问题上,应具有“面广”、“易懂”、“重应用”的特点:教学内容广泛、知识掌握较易、重在数学知识的运用,对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要求较低,其核心是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界限,倡导按专业的实际需求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专业需求为中心,以实践运用为纽带,强调学生的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为此,高等数学第二学期的教学按机械、机电、电信、经管四大类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大纲,以电信、机械两个试点班为例,主要做了以下改革。
一、以数学实验为基础,数学建模为平台,专业需求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专业需求为中心,以“必需为本”,“够用为度”,对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或精简,降低对繁琐计算的要求,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的教学,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通过专业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选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如电信专业教学内容为:线性代数、数值计算、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机械专业教学内容为: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需求。
其次,为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数学实验课和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会借助于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matic)进行常规的计算;掌握数学建模中常见的数学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开设数学实验课,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比较算法、分析结果,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建模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借助数学软件,给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通过编制程序上机实现,并且会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为主旨的最有效途径。
二、以数学知识运用为纽带、大型作业(数学建模)为形式,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同样进行了改革,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的运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数学应用(以建模的形式数学实践即大型作业)。授课方式改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形式进行,大型作业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既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以数学应用能力为主、数学知识为辅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保证数学教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在考核方式上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形式以限时笔试为主,这种规范化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人学,造成了学生整体数学素质偏低。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为了客观地、有针对性地考核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对数学试点班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即保留传统的限时笔试,但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仅占30%,而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平时表现)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大型建模作业)这部分要占到50%,具体为总评成绩分成三块:
1.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提问、讨论;
2.限时笔试(30%),包括传统基本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核;
3.大型作业(50%),包括大型作业的完成情况、讨论课的发言。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李云星.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探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