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阶段性的仪式。这些仪式加强了人们的伦理观念,也联系着人们之间的亲情;伴随与此,出现在仪式上的种种玩偶,不但烘托了庆祝的气氛,也从中折射出亲人之间的关怀和美好的寄托。可以说在传统民俗生活中,玩偶是伴随人的一生二存在的,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生礼仪;玩偶;民俗
随着人的生命开始和终结,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的诸如满月、成人、婚姻等人生礼仪。从以泥娃娃乞子开始,玩偶就如同生活中的其他物品一样,始终伴随在人的生命当中,在各种阶段性的仪式上,玩偶传达着人们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生子添丁是一个家庭乃至亲戚关系中一件值得欢喜的大事。得子的家庭一般选择在周月之时举办喜宴,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届时,亲戚四邻都会登门道喜,其热烈喜庆的程度就像过年一样。西北民歌“闹喜娃”中这样唱道:
娘家爹,舅家爷,恭喜有了外甥呀!
喜得老汉发了炸,银活买下一铺榻,
麒麟虎头银爷爷,颠倒驴儿胖娃娃,
四颗银铃哗啦啦,一匹红绸红辣辣。
舅家袄,姑家馒,姨家打的百家锁,
书本儿,蒜瓣儿,核桃枣儿三串儿。
从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娘家亲戚和姑姑庆贺孩子出生的礼物不但有食物,书本,更多的是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银麒麟,老虎头等玩物。孩子出生时,做母亲早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虎头帽子,虎头鞋,蛙枕,布玩具等,这些物件都表达了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深情。
孩子出生一百天时,有些地方也有做庆祝活动的习惯,俗称过“百岁”。在陕北高原的绥德,当地人们有为孩子打制炕头狮子的传统。在孩子“百岁”那天,父母会把炕头狮子拴在孩子的腰上,此后每过一年,父母都会从庙里求一根红绳拴在炕头狮子上,直到孩子长到十二岁“开锁”的年纪,民间认为十二岁的孩子度过本命年,生命将进入一个新的轮回,走向成年人。那时父母会把炕头狮子身上的十二根红绳为孩子拧一根红腰带。很多炕头狮子是父母亲自为孩子打制的,它们体积不大,造型质朴浑厚,相貌活泼惹人喜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父母认为狮子能够镇守住孩子的生命。
一年以后孩子满周岁,这时需要举行隆重的生日宴和“抓周”活动,“抓周”就是在孩子面前摆上各种小物件和各种玩偶、玩具,看小孩抓到什么东西。以此来验看孩子将来的志向和兴趣。
玩偶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伴随左右,孩子们跟随大人在集市上讨要自己喜欢的捏面人,泥老虎……大人们也会在一些节令应时为孩子做一些类似于香包,春娃娃的玩偶。孩子们从这些具象的玩偶中获得了快乐,也得到了心智的启发。
婚姻是人生“四喜”之一,它在人生礼仪中特别得到重视,按照传统的观念,婚姻大礼要经过六个步骤:既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看似繁琐的程序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和严肃。在这六道程序中最为使人欢欣的就是迎亲了,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一顶花轿把新娘娶回家,行过拜堂大礼之后就正式成为夫妻。也就意味着两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家庭单位,双方都要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此外还要完成传宗接代的责任和义务。在迎亲的环节里,女方父母会为女儿陪送被褥等各种生活用品作为“嫁妆”,女方的嫂子或者母亲还会为新人做一公一母两个布猴,或者干脆在放嫁妆的箱底放一个男女交合的陶瓷玩偶,以启发新人行洞房之礼。在尊崇“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这种非常形象又颇具艺术化的启发方式几乎弥补了男女双方之前欠缺的所有性教育。现在教育界关注生理教育,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笔者认为如果借助玩偶的形式,以一种直观和轻松的艺术化手段来进行辅助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合适的举措。
无论富贵或者贫穷的人生,总有结束的终点。受生死轮回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生命的终结也正是新生命的开端,寿终正寝被看做是人生命最美好的归宿,因此高寿老人的丧葬礼仪在民间往往具有一部分喜庆的色彩,被称为“喜丧”。有吹鼓手奏乐,更有各种纸扎的偶像和亡者所用的一应物品。在山东,灵像旁边要摆放金童玉女的纸扎,并给他们挂上做为奖赏的馒头块,以示由他们来伺候亡灵。还有和真牛马几乎等大的纸白马纸黄牛,以此作为亡灵前往西方的骑乘。出殡之后七天,晚辈们还要为亡灵做“头七”,这时要扎制整套的纸马纸人。
伴随人生礼仪出现的玩偶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用品,它包含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成长方向和意义。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寄托,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教育作用,它是民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重要道具。在生活节奏繁忙的当今时代,亲情关系逐渐疏远,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走向冷漠。研究人生礼仪与玩偶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维系传统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关键词:人生礼仪;玩偶;民俗
随着人的生命开始和终结,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的诸如满月、成人、婚姻等人生礼仪。从以泥娃娃乞子开始,玩偶就如同生活中的其他物品一样,始终伴随在人的生命当中,在各种阶段性的仪式上,玩偶传达着人们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生子添丁是一个家庭乃至亲戚关系中一件值得欢喜的大事。得子的家庭一般选择在周月之时举办喜宴,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届时,亲戚四邻都会登门道喜,其热烈喜庆的程度就像过年一样。西北民歌“闹喜娃”中这样唱道:
娘家爹,舅家爷,恭喜有了外甥呀!
喜得老汉发了炸,银活买下一铺榻,
麒麟虎头银爷爷,颠倒驴儿胖娃娃,
四颗银铃哗啦啦,一匹红绸红辣辣。
舅家袄,姑家馒,姨家打的百家锁,
书本儿,蒜瓣儿,核桃枣儿三串儿。
从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娘家亲戚和姑姑庆贺孩子出生的礼物不但有食物,书本,更多的是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银麒麟,老虎头等玩物。孩子出生时,做母亲早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虎头帽子,虎头鞋,蛙枕,布玩具等,这些物件都表达了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深情。
孩子出生一百天时,有些地方也有做庆祝活动的习惯,俗称过“百岁”。在陕北高原的绥德,当地人们有为孩子打制炕头狮子的传统。在孩子“百岁”那天,父母会把炕头狮子拴在孩子的腰上,此后每过一年,父母都会从庙里求一根红绳拴在炕头狮子上,直到孩子长到十二岁“开锁”的年纪,民间认为十二岁的孩子度过本命年,生命将进入一个新的轮回,走向成年人。那时父母会把炕头狮子身上的十二根红绳为孩子拧一根红腰带。很多炕头狮子是父母亲自为孩子打制的,它们体积不大,造型质朴浑厚,相貌活泼惹人喜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父母认为狮子能够镇守住孩子的生命。
一年以后孩子满周岁,这时需要举行隆重的生日宴和“抓周”活动,“抓周”就是在孩子面前摆上各种小物件和各种玩偶、玩具,看小孩抓到什么东西。以此来验看孩子将来的志向和兴趣。
玩偶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伴随左右,孩子们跟随大人在集市上讨要自己喜欢的捏面人,泥老虎……大人们也会在一些节令应时为孩子做一些类似于香包,春娃娃的玩偶。孩子们从这些具象的玩偶中获得了快乐,也得到了心智的启发。
婚姻是人生“四喜”之一,它在人生礼仪中特别得到重视,按照传统的观念,婚姻大礼要经过六个步骤:既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看似繁琐的程序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和严肃。在这六道程序中最为使人欢欣的就是迎亲了,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一顶花轿把新娘娶回家,行过拜堂大礼之后就正式成为夫妻。也就意味着两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家庭单位,双方都要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此外还要完成传宗接代的责任和义务。在迎亲的环节里,女方父母会为女儿陪送被褥等各种生活用品作为“嫁妆”,女方的嫂子或者母亲还会为新人做一公一母两个布猴,或者干脆在放嫁妆的箱底放一个男女交合的陶瓷玩偶,以启发新人行洞房之礼。在尊崇“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这种非常形象又颇具艺术化的启发方式几乎弥补了男女双方之前欠缺的所有性教育。现在教育界关注生理教育,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笔者认为如果借助玩偶的形式,以一种直观和轻松的艺术化手段来进行辅助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合适的举措。
无论富贵或者贫穷的人生,总有结束的终点。受生死轮回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生命的终结也正是新生命的开端,寿终正寝被看做是人生命最美好的归宿,因此高寿老人的丧葬礼仪在民间往往具有一部分喜庆的色彩,被称为“喜丧”。有吹鼓手奏乐,更有各种纸扎的偶像和亡者所用的一应物品。在山东,灵像旁边要摆放金童玉女的纸扎,并给他们挂上做为奖赏的馒头块,以示由他们来伺候亡灵。还有和真牛马几乎等大的纸白马纸黄牛,以此作为亡灵前往西方的骑乘。出殡之后七天,晚辈们还要为亡灵做“头七”,这时要扎制整套的纸马纸人。
伴随人生礼仪出现的玩偶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用品,它包含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成长方向和意义。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寄托,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教育作用,它是民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重要道具。在生活节奏繁忙的当今时代,亲情关系逐渐疏远,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走向冷漠。研究人生礼仪与玩偶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维系传统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