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培训中,我县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校本培训: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顺从型。顺从型教师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之中,其心理特征是:跟着领导走、跟着考评走、跟着感觉走。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不被淘汰,他们把自己定位为课改车轮上的一个部件。这个部件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它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之声。顺从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不明,对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依葫芦画瓢,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忽左忽右。
对策:推“陈”出“新”。针对顺从型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主见但敬业精神强的特点,我们定期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让他们走上大讲台,使其敢于创新,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年龄在40岁~55岁的“中老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并对存在的问题策略地提出改进意见。还有的学校针对本校中老年教师多、班额大、课时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地毯式的“每周一例”研讨活动,即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借助真实的教育情境,进行专题研究。如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同一课型的不同讲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模式等进行理性的思考。
激进派。激进派教师多集中在30岁左右的教师群体中,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进取精神。他们率先担起了课改的重任,率先在课堂上引进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率先唱响平等对话、张扬个性等弘扬人文精神的主旋律……但物极必反,“激进”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也是他们最大的缺点: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却忽视了内容,流于形式;研究性学习开发了课程资源,却使“双基”受到冷遇;他们注重即时性的人性化评价,轻视试卷式的量化评价,使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增强……
对策:读书反思。我县中心中学和大部分实验小学、中心小学针对青年教师多且他们思想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将读书进行到底”的口号。有的学校开展了“我推荐、我欣赏、我感悟”的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推荐10本书,学校经过筛选,最终确定10本书推荐给师生阅读,要求精读一本,其余的泛读。有的学校让图书室“搬家”:把图书室建在教室里,把书送到孩子手中;把图书室建在办公室里,把书送到教师手中;把图书放在楼道里,建立“阅读超市”。这些活动激活了学校的图书资源,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写教后记、教育故事等途径,促进教师,特别是激进派教师进行反思,加深他们对理论的感悟。
追星族。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是追星族的主要群体。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相继推出了一批跨世纪“新生代”名优教师,把他们当做新课改的“形象大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些“形象大使”已经被包装得完美无瑕,再经过媒体的炒作,他们就成了广大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明星”。青年教师听着“明星”的课、读着“明星”的文章、模仿着“明星”的做法,于是形成了一种在娱乐圈才能看到的追星现象。但是,你要问什么是课改、什么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许多青年教师可能会无从应答。
对策:跟踪培训。为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教研室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手写详细的教案,并通过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许多镇(校)确定了青年教师跟踪培养对象,并实施“青蓝工程”,逐步使他们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意识。一年来,我县共有30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县、镇级骨干教师。
保守派。保守派教师在骨子里对新课改有排斥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沿袭“应试教育”的老路,加班加点,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方式来换取高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教和学的双重失落。
对策:评价引导。当前,把保守派教师引导到课程改革的正确轨道上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着力在市级招标课题“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方面做大文章,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方法,打破以分数定优劣的单一评价标准,推行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中小学学生评价方案》,使保守派教师逐渐认识到,单纯靠抓分数的做法已经无法在群体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保持开放姿态,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信息。
反思型。反思型教师大多为骨干教师,他们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不随波逐流,对教学、包括对新课改持一种审慎态度。他们认为,对传统教学要进行扬弃:首先是要继承,其次是要改进,第三是要改良,第四是要创新。
美中不足的是,反思派教师常常关注的是“过去”和“现在”,很少去思考和创造“未来”。而且有时他们还会钻牛角尖。
对策:推上舞台。我们把反思型教师作为名优教师的培养对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开讲座,上展示课、汇报课、移植课。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让他们尽快成名成家,使一批骨干教师由小讲台登上了大舞台。
(编辑 许丽艳)
顺从型。顺从型教师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之中,其心理特征是:跟着领导走、跟着考评走、跟着感觉走。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不被淘汰,他们把自己定位为课改车轮上的一个部件。这个部件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它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之声。顺从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不明,对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依葫芦画瓢,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忽左忽右。
对策:推“陈”出“新”。针对顺从型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主见但敬业精神强的特点,我们定期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让他们走上大讲台,使其敢于创新,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年龄在40岁~55岁的“中老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并对存在的问题策略地提出改进意见。还有的学校针对本校中老年教师多、班额大、课时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地毯式的“每周一例”研讨活动,即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借助真实的教育情境,进行专题研究。如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同一课型的不同讲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模式等进行理性的思考。
激进派。激进派教师多集中在30岁左右的教师群体中,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进取精神。他们率先担起了课改的重任,率先在课堂上引进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率先唱响平等对话、张扬个性等弘扬人文精神的主旋律……但物极必反,“激进”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也是他们最大的缺点: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却忽视了内容,流于形式;研究性学习开发了课程资源,却使“双基”受到冷遇;他们注重即时性的人性化评价,轻视试卷式的量化评价,使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增强……
对策:读书反思。我县中心中学和大部分实验小学、中心小学针对青年教师多且他们思想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将读书进行到底”的口号。有的学校开展了“我推荐、我欣赏、我感悟”的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推荐10本书,学校经过筛选,最终确定10本书推荐给师生阅读,要求精读一本,其余的泛读。有的学校让图书室“搬家”:把图书室建在教室里,把书送到孩子手中;把图书室建在办公室里,把书送到教师手中;把图书放在楼道里,建立“阅读超市”。这些活动激活了学校的图书资源,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写教后记、教育故事等途径,促进教师,特别是激进派教师进行反思,加深他们对理论的感悟。
追星族。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是追星族的主要群体。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相继推出了一批跨世纪“新生代”名优教师,把他们当做新课改的“形象大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些“形象大使”已经被包装得完美无瑕,再经过媒体的炒作,他们就成了广大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明星”。青年教师听着“明星”的课、读着“明星”的文章、模仿着“明星”的做法,于是形成了一种在娱乐圈才能看到的追星现象。但是,你要问什么是课改、什么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许多青年教师可能会无从应答。
对策:跟踪培训。为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教研室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手写详细的教案,并通过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许多镇(校)确定了青年教师跟踪培养对象,并实施“青蓝工程”,逐步使他们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意识。一年来,我县共有30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县、镇级骨干教师。
保守派。保守派教师在骨子里对新课改有排斥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沿袭“应试教育”的老路,加班加点,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方式来换取高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教和学的双重失落。
对策:评价引导。当前,把保守派教师引导到课程改革的正确轨道上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着力在市级招标课题“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方面做大文章,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方法,打破以分数定优劣的单一评价标准,推行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中小学学生评价方案》,使保守派教师逐渐认识到,单纯靠抓分数的做法已经无法在群体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保持开放姿态,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信息。
反思型。反思型教师大多为骨干教师,他们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不随波逐流,对教学、包括对新课改持一种审慎态度。他们认为,对传统教学要进行扬弃:首先是要继承,其次是要改进,第三是要改良,第四是要创新。
美中不足的是,反思派教师常常关注的是“过去”和“现在”,很少去思考和创造“未来”。而且有时他们还会钻牛角尖。
对策:推上舞台。我们把反思型教师作为名优教师的培养对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开讲座,上展示课、汇报课、移植课。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让他们尽快成名成家,使一批骨干教师由小讲台登上了大舞台。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