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给定低能见度条件下到达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研究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构建模型,通过计算比较一降一起,一降两起乃至一降三起模式的近距平行跑道容量,得出低能见度条件下提高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的较佳运行模式为一降两起模式。
关键词: 低能见度;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
第一章 研究案例计算
1.1 规定落地间隔下所能放行航空器架次计算结果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在规定最小落地间隔为14km时,只能插缝放行一架离场航空器,但时间富余34s。
运用反推法,假设需放行两架离场航空器,根据公式(1)可以反推得到此时落地航空器间隔应为16km。
为验证有效提高低能见度条件下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将分别计算一降一起和一降两起模式下的容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2 一降一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一降一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37架次/小时。
1.3 一降两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一降两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49架次/小时。
1.4 一降三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同理延伸出一降三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39架次/小时。
第二章 影响因素及建议措施
综合上述章节内容,得出影响跑道运行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1、起降模式
起降模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常态还是低能见度条件下都对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常态下,前人研究指出,一降一起模式是提高近距平行跑道容量的最优模式。而在低能见度条件下,随着进港航班的安全间隔增大,小时落地架次显然减小,而此时如果仍旧使用一降一起模式,那么在完成插缝放行一架离场航空器后仍有较长的一段富余时间,此时若适当增加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则可以在保证航空安全前提下实现一降两起,充分利用富裕时间。一降两起模式不仅提高了进港航班的飞行安全,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近距平行跑道的运行容量。
建议,低能见度条件下实施一降两起运行模式。
2、跑道占用时间与到达航空器的最后进近速度
跑道占用时间包含了起飞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和到达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
起飞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的长短与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密切相关,起飞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越短,在规定落地航空器安全间隔下所能插縫放行的起飞航空器架次就越大。那么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也就相应增加。
落地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越小,起飞航空器就能更早地开始滑跑,有效利用时间间隔,提高运行容量。
从第四章的近距平行跑道容量公式看出,最后进近速度越大运行容量越大。当起飞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减小时,此时若到达航空器的最后进近速度相对增大,则可在保证一降两起前提下缩小航空器的最后进近时间间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进港航班架次。
建议,修建多条快速脱离道,适当增大起飞速度,减小跑道占用时间,同时适当增大最后进近速度。
3、航班流的机型比例
航班流的机型比例主要影响尾流间隔,参考表5-4雷达尾流间隔标准。尾流间隔影响离场航空器间隔以及进近航空器间隔,最后影响运行容量。
建议,由于重庆江北机场航班流中无轻型机,在一降两起模式下放行航空器时尽量先放行中型机后放行重型机或B757,或放行同型机。如此就避免了尾流间隔。
4、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配备的安全间隔
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不仅决定了进港航班的小时架次,显然也决定了放行离港航空器架次。
参考第五章研究案例计算,当该间隔为低能见度条件下管制运行最小间隔14km时,相对增大进港航班架次,但只能实行一降一起运行模式,此时运行容量为37架次/小时。当该间隔相对增大到16km时,可实行一降两起模式,虽然此时进港航班架次相对减小,但明显提高了离场航空器架次,得到该模式下运行容量为49架次/小时。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得到显著提升。
建议,低能见度条件下,进港航空器间实行16km安全间隔。
第三章 结论
本文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研究案例,构建近距平行跑道一降一起模式和一降两起模式下的跑道容量计算模型。并结合低能见度条件,对进港航空器间隔以及离港航空器起降架次进行定量,通过重庆江北机场航班流比例、各机型跑道占用时间等实际数据分别计算出低能见度条件下一降一起模式和一降两起及至一降三起模式的近距平行跑道理论容量。通过比较得出低能见度条件下提高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方法为一降两起运行模式。
该研究对低能见度条件下跑道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全国大多数拥有近距平行跑道的机场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仍旧普遍采用一降一起的运行模式,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最后进近航空器间隔配备为16公里,采用一降两起运行模式将能有效提高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同时有效降低航班的延误率,使机场运行更加安全、有序、高效。
当然,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未考虑地面延误水平,区域流量对塔台放行进离场航班的限制,特情等。对于连续起飞离场的航空器,由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运行,本文只考虑了雷达尾流间隔,未考虑诸如同航路、区域限制等对离场航空器产生的间隔限制。以上欠缺有待后续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 低能见度;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
第一章 研究案例计算
1.1 规定落地间隔下所能放行航空器架次计算结果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在规定最小落地间隔为14km时,只能插缝放行一架离场航空器,但时间富余34s。
运用反推法,假设需放行两架离场航空器,根据公式(1)可以反推得到此时落地航空器间隔应为16km。
为验证有效提高低能见度条件下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将分别计算一降一起和一降两起模式下的容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2 一降一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一降一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37架次/小时。
1.3 一降两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得出一降两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49架次/小时。
1.4 一降三起模式下跑道容量
利用数据代入运行容量方法设计(一)中公式,同理延伸出一降三起模式下跑道容量为39架次/小时。
第二章 影响因素及建议措施
综合上述章节内容,得出影响跑道运行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1、起降模式
起降模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常态还是低能见度条件下都对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常态下,前人研究指出,一降一起模式是提高近距平行跑道容量的最优模式。而在低能见度条件下,随着进港航班的安全间隔增大,小时落地架次显然减小,而此时如果仍旧使用一降一起模式,那么在完成插缝放行一架离场航空器后仍有较长的一段富余时间,此时若适当增加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则可以在保证航空安全前提下实现一降两起,充分利用富裕时间。一降两起模式不仅提高了进港航班的飞行安全,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近距平行跑道的运行容量。
建议,低能见度条件下实施一降两起运行模式。
2、跑道占用时间与到达航空器的最后进近速度
跑道占用时间包含了起飞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和到达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
起飞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的长短与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密切相关,起飞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越短,在规定落地航空器安全间隔下所能插縫放行的起飞航空器架次就越大。那么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也就相应增加。
落地航空器的跑道占用时间越小,起飞航空器就能更早地开始滑跑,有效利用时间间隔,提高运行容量。
从第四章的近距平行跑道容量公式看出,最后进近速度越大运行容量越大。当起飞航空器跑道占用时间减小时,此时若到达航空器的最后进近速度相对增大,则可在保证一降两起前提下缩小航空器的最后进近时间间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进港航班架次。
建议,修建多条快速脱离道,适当增大起飞速度,减小跑道占用时间,同时适当增大最后进近速度。
3、航班流的机型比例
航班流的机型比例主要影响尾流间隔,参考表5-4雷达尾流间隔标准。尾流间隔影响离场航空器间隔以及进近航空器间隔,最后影响运行容量。
建议,由于重庆江北机场航班流中无轻型机,在一降两起模式下放行航空器时尽量先放行中型机后放行重型机或B757,或放行同型机。如此就避免了尾流间隔。
4、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配备的安全间隔
最后进近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不仅决定了进港航班的小时架次,显然也决定了放行离港航空器架次。
参考第五章研究案例计算,当该间隔为低能见度条件下管制运行最小间隔14km时,相对增大进港航班架次,但只能实行一降一起运行模式,此时运行容量为37架次/小时。当该间隔相对增大到16km时,可实行一降两起模式,虽然此时进港航班架次相对减小,但明显提高了离场航空器架次,得到该模式下运行容量为49架次/小时。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得到显著提升。
建议,低能见度条件下,进港航空器间实行16km安全间隔。
第三章 结论
本文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研究案例,构建近距平行跑道一降一起模式和一降两起模式下的跑道容量计算模型。并结合低能见度条件,对进港航空器间隔以及离港航空器起降架次进行定量,通过重庆江北机场航班流比例、各机型跑道占用时间等实际数据分别计算出低能见度条件下一降一起模式和一降两起及至一降三起模式的近距平行跑道理论容量。通过比较得出低能见度条件下提高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方法为一降两起运行模式。
该研究对低能见度条件下跑道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全国大多数拥有近距平行跑道的机场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仍旧普遍采用一降一起的运行模式,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最后进近航空器间隔配备为16公里,采用一降两起运行模式将能有效提高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容量。同时有效降低航班的延误率,使机场运行更加安全、有序、高效。
当然,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未考虑地面延误水平,区域流量对塔台放行进离场航班的限制,特情等。对于连续起飞离场的航空器,由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运行,本文只考虑了雷达尾流间隔,未考虑诸如同航路、区域限制等对离场航空器产生的间隔限制。以上欠缺有待后续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