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对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导向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高考是风向标,但命题依据依然是教材。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还是以教材选录的课文为学习重点,掌握课文里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会分析特殊句式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掌握他的写作手法与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中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
  一、 教材文言文作品数量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数量,有段时间争论比较大,对于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一直都存在着。持反对态度的大部分是学生,而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暂时不要直接妄断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所占课文比例是否合适,先看看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教材,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香港地区在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文总数128篇,其中文言文51篇,约占40%。”;台湾地区“高中课文共106篇,其中文言文76篇,比例高达72%左右。三学年分别为60%、70%、8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都高于内地的香港和台湾,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都相当的高。
  在人教版29篇文言文课文中,带*号的略读课文有12篇,精读课文有19篇,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读课文一般至少会安排两个课时来上,必要时甚至会排到三课时或者三个半课时;而略读课文基本就只安排一个课时。我们知道,对于高考语文试题,考试说明明确划分了六种能力三个层级。除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之外,还有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以及探究能力。高考虽然以考查基础为主,但在能熟练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能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并提出有创新的见解也是语文教学所一直在追求的。全国卷的文言文部分注重了识记、理解的考查,分析综合的题目虽然也有出现,但在出题形式上一成不变地出了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仅涉及文意理解与概括中心思想,很少对“人文性”做很好的考查。由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里,只满足于“讲了什么”,缺乏阅读意识,虽然语言上是通的,但逻辑和思想上已经被堵塞。而老师会为了应试总结出各种答题技巧,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只需要根据技巧往题目上套即可。长此以往,文言文的教育不仅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
  二、教材文言文作品分类分析
  教材文言文作品的分类为:(1) 记叙散文;(2)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3) 山水游记;(4) 唐代诗歌;(5) 议论性散文;(6)戏曲;(7)宋词;(8)人物传记;(9)抒情散文……可以看出,人教版对于文言文作品的分类基本是按照时间和体裁来分类的,这种分类最为传统,也最直观明了,这让学生在直观上对文言文有一个清晰的时间和体裁上的界定,不容易模糊学生的基本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在分类中出现了 “人物传记”的分类,选录的篇目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其中,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出现在了其他版本中,对近五年的全国I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I卷第一篇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取材内容均为人物传记。而人教版教材设立的“人物传记”单元则让学生在高考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中对于人物传记的取材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且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中对文章学习的重点和内容的把握有更为有指向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在紧张的考场上面对千变万化的考题但文章取材内容始终如一的文言文能够更为得心应手。
  三、教材对文言文“工具性”考查的导向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其他地方卷,都不可避免地出了文言文识记方面的试题,即文言文的“工具性”。 教材帮助学生梳理文言文规律性的知识,也就预示着这些最基础的字词部分是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必考部分。
  四、教材对命题考点的导向
  教材上的原文不仅是出现在对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上,也同时出现在了对特殊句式的考查上。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常考的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而这三种句式在教材中不乏例句。宾语前置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师说》的经典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当中的“之”字,就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第二种情况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鸿门宴》中的“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 中的“何操”应理解为“操何”。第三种情况是特殊结构:用“之” “是”将宾语提前。
  诸如此类的还有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典型例句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所以,从这几点上看,命题者在出题的过程中是完全没有脱离教材去命题的,不仅如此,命题者还会以教材为导向来进行出题。
  五、教材引导着试题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国卷在最近几年的命题中,已经很好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了一起,试题中有关于作品的意蕴、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与教材的编写是分不开的。例如2011年第25题,该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要求对此加以分析。考生在答这一题时,并非要完全读懂选文才能答题,命题者的目的其实是在于考查考生对于《种树郭橐驼传》这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掌握程度。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将公布,对于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为了做好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也为了迎接2017年语文高考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笔者依然会以教材为根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坚持积累,稳步提高。
其他文献
人类把欲望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超前满足是一种愚蠢行为,超量满足过于浪费。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要通过等待而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他在每个4岁左右的孩子桌前都放了两颗糖,然后告诉孩子们:“如果现在吃,只能吃到一颗糖。如果能坚持20分钟等我回来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糖。”实验
期刊
【摘 要】中学生因为各方面都不成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以便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师生沟通产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师生沟通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学生思想教育,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师生沟通 思想教育 中学生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思想教育,对于中学生
期刊
【摘 要】从班上学生出现的两个典型事例中明白,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才好。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教育严格了,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出出乎意料的事情。孩子在成长,思想在变化,而我们这里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居多,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时会产生矛盾,从而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不过,只要有爱,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获得成功。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留守儿童
期刊
【摘 要】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的中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基于这一现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来分析对独生子女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独生子女 教育 德育  引言  我们班上95%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家长的万般宠爱,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提问 小学数学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它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站在学生思维角度,设计开放、
期刊
笔者作为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 的探索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成员,在“四课”中大胆实践“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获益良多!本文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十点、二法、三火花”模式的体会与感悟。  一、“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核心内容提要  1. “四课”:即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2. “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
期刊
设计思路:诗歌阅读的教学理应因诗人而异,对一些光耀千古的大诗人,如杜甫,要多方面分析解读,以深刻感悟。必修三的《杜甫诗三首》选择了老杜滞留夔州时期的三首诗歌,在诗歌风貌上有其共同特点,有助于清楚了解杜甫的经历、心态及诗歌风格。夔州诗作为杜甫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清晰地展现了诗人以羁人穷老的身份对世态人情的体察,折射了诗圣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登高》更是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中还引用
期刊
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内涵、实质理解不透彻,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实质。而“体验”是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内涵、实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的体验谈谈看法。  【设计描述】  一、复习引入:唤醒已有知识  1.游戏引入:我来比画你来猜。①猜长度单位。②猜面积单位。  2.了解起点: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说明:本
期刊
【摘 要】生活适应课是培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分别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三个方面谈谈如何用心架起一座通往社会生活的桥,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关键词】以生为本 学生实际 主体地位 认知基础  当前,很多学校对智障生的教育教学方向从原来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关注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并重。前些年,国家教育
期刊
【摘 要】2004年秋季学期,湖北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十年间全省各地基础教育新课程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革命。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重建,要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价值,积极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改革 反思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