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24日上午,时空中洋溢着圣诞节的祥和气息,同仁们忙着为本刊新年第一期付梓印刷作最后的刻盘等收尾工作,一条新华网简讯传来的噩耗令人悲痛不已: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原中顾委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2月24日7时1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斯者逝矣,我们能做的,仅是用有限的文字来哀思和缅怀这位在两岸政治上曾被赋予重任的衷心爱国的老人。
千古知己,两度执手,先后离去
汪道涵老人的离去,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念和遗憾。时光如梭,作为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的汪老,与台湾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共同努力,使“两会”在1992年达成著名的“九二共识”,并为1993年新加坡的“汪辜会谈”奠定基础,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第二场“汪辜会晤”也得以在上海如愿进行。而从12年前汪道涵与辜振甫的那次特别会谈之后,汪道涵、辜振甫这两个名字从此就紧紧相连,成为重新开启海峡两岸高层对话的代名词。
汪道涵先生儒雅睿智,长期担任要职,上海市长任内,曾赴美国参访,邂逅台湾有“头号红顶商人”之称的和信集团掌门人辜振甫先生。在辜振甫先生出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后,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德高望重的汪老被推举为会长。面对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汪道涵展其大智慧,勇敢面对历史的挑战。“两会”在香港多次私下磋商,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口头共识。此后更有了“汪辜会谈”的历史性事件,两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两位巨人在会谈中所建立的深厚感情更是令炎黄子孙为之感动。
学养俱佳的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上海的两次会谈中,以中国的诗词曲赋,以京剧的清音雅韵,轻敲海峡和平钟声。而两人年龄阅历、风度才情、谈吐见识、背景爱好均堪称绝配。在中外媒体的眼中,身处两岸政治中心的汪辜二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却时时处处蕴含着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的典雅风范:汪道涵国学功底深厚,讲话中常引经据典;辜振甫饱览群书,说起平仄声韵也不含糊;两人虽有浓浓的书卷气,却丝毫不沾皓首穷经的书生迂腐,且均有爱国报国的心志。汪辜两人皆有瑜亮之才,却无“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彼此欣赏互有默契。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喜爱和深厚造诣,使汪道涵和辜振甫有了更多的心灵和语言交流,也使“两会”在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并肩走得更远。最为叫绝的是,辜振甫热爱京剧众所皆知;而汪道涵恰好也是个地道的戏迷。还在新加坡谈判时,两人就从惺惺相惜变成了朋友:汪辜两老一上来先聊了半个小时的京剧,再谈两岸关系。两人相见甚少,但友情常萦心头,不时托朋友辗转赠送礼物以相酬答。据报道称,有一年,汪道涵以竹筒为礼相送,旁人不得其解,辜振甫却一目了然:此为盛筷子所用,“筷筒”即“快统”之义。他也回赠一竹制笔筒,意取“必统”之谐音。这种中国士大夫式的儒雅交往,给处于冷冻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暖意。
1998年10月14日辜振甫在历史的呼唤中踏上了梦萦牵挂的大祖国陆。握手和会见的场面与5年前新加坡的第一次汪辜会谈相似,不同的是,地点是在祖国内地的上海,而且握手者都已从七旬变为八旬。
在上海,汪道涵宴请辜振甫一行晚宴的九道菜,至今为各界人士所传颂,汪老通过宴会菜名巧妙地嵌入了对台湾同胞浓浓的骨肉之情:“燕语华堂”、“三元及第”、“琵琶琴瑟”、“兄弟之谊”、“情同手足”、“龙族一脉”、“喜庆团圆”、“前程似锦”、“万寿无疆”。这些颇具诗意的菜名,表达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声。
台湾媒体有报道透露,汪道涵在上海的家中,就存放着前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寄来的一盘盘录像,这是辜老自己所演绎的京剧名段。原来,这两位“京剧知音”相隔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再次会面。要继续畅谈票友间的心得,辜老便把自己感到满意的一段段票戏拍摄成了录像,然后从台湾寄到了汪道涵上海的家中。每隔一段日子,汪老就会收到辜振甫自拍自唱自演的录像带。汪老每次看完后,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这一盘盘“情意”好好珍藏。通过这种特别的方法,虽然遥距千里,两人又能开始“形神俱全”地交流中华国粹。
而当人们还沉浸于2005年年初辜振甫先生先去的悲痛和“汪辜绝唱”的美丽而哀伤的故事中未能自拔,更是台湾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农历周年祭之际,谁都没有想到,汪老竟也在年尾追随而去,为“汪辜时代”划上了句号。或许,在天堂,他与挚友能够再次相会。
12月24日晚,曾经和夫婿辜振甫一道,和汪道涵有过数面之缘的辜严倬云,为汪道涵的仙逝发文悼唁,文中提及:“虽仅数面之缘,但对两岸关系的关切心意相同,引为知己。”
儒者智者,音容笑貌,树一代风范
老人的身体不佳,早在报道中时有所闻:近年来,汪道涵先生身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已相当严重。加之他在10年前曾因胃癌开刀,身体状况很差。然而,病中的汪老依然在为祖国统一和两岸和平鞠躬尽瘁。
回想当日辜先生驾鹤先去,隐居松江的汪老伤痛不已,但终因年事已高,又有记者采访中传递的“我身体不好,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刚好,现在又转成卡他性中耳炎,讲话也听不清楚”等原因未能赴台参加追思,只能派专人前往悼唁,并在悼唁文中发出“天若友情,亦有憾焉”的感叹,和“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缔,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的愿望。可以说,汪辜的深厚感情,不仅在于两人的“私志”相契,更是浓郁的乡愁和爱国情怀的使然。
尽管个人生活极其低调,媒体报道中关于他个人的东西只是支言片语,但是几乎汪道涵的每一次公开出现,都被中国人给予了无限的期望。年内,汪老先后会见以“破冰之旅”名义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以“和平之旅”名义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以“寻根之旅”名义访问大陆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事后才知道,当时汪老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但是,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汪老,仍然是人们熟悉的神采奕奕、儒雅倜傥的样子。只有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他是在强撑着病体为两岸和平事业奔走。细心的人还发现,汪老的头发稀疏了许多,这正是多次化疗的结果。
在会见连、宋时,虽然身体很虚弱,但是汪老坚持要站着亲手将礼品送给连、宋两位主席,为了不出意外,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的礼品中,需要打开展示的都是分量比较轻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和《水墨玉兰》。而两位主席回赠的礼品中,连战回赠的辜振甫先生油画画作和宋楚瑜回赠的琉璃制品分量相对重些,温和醇厚的汪老不用别人代劳,亲手接下礼品。这让旁边的工作人员着实捏了一把汗,他们赶紧在第一时间内把礼品从汪老手中接走。汪老待人接物的谦谦君子之风,始终没有改变。
汪老是政治家,也是学者,他1985年获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讲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2005年12月8日,汪道涵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解释如下:“先生为杰出和资深的政治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曾任上海市市长。他获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以表扬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福祉及相互了解的重大贡献。多年来汪道涵鼎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学发展,及中大与上海市各院校及其他内地院校间的学术联系。”
汪道涵嗜好读书,还喜欢欣赏外国古典音乐,爱看京剧,下围棋。他的儒者、智者风度和文学、艺术的造诣,也使得他的身边因此而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者,据《江泽民传》一书介绍,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年轻时就为汪道涵先生所推崇,在其成长初期曾给予有力的支持,两人此后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问学集》、《勃艮第与文艺复兴》、《全球银行学》、《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最近出版的《读书》月刊,这是汪老去世前三天给秘书列出的一张书单,其出了名的嗜书如命可见一斑。与其秘书介绍的汪老“没有书就没法过日子,只要能站起来就要去书店”的情形相对照,其儒雅博学之精神风貌更给人留下深刻烙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儒雅、博学,嗜书如命之人,12月6日,这位向来先知先觉的老人,将其毕生收藏的几十万册珍贵图书全部捐赠给了安徽省的明光市图书馆,得此信息,人们愕然。他的儒雅、他的博学、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政治智慧,以及他的为人民福祉而奋斗的信念,他的宅心仁厚,他以宽容对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的风格,直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一以贯之,都为国人树立了一代风范。
二老声与名俱在,祖国统一是主流
日月潭含泪,扬子江悲泣。尽管汪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献出毕生的力量,尽管他是在安详中平静地离去,但遗憾的是,汪老终生未能跨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踏上祖国宝岛台湾。
我们为汪老的逝去而悲痛,因为从此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者,还失去了一位为民族大义不苟生死的英雄。
曾记得连战来大陆,汪老曾以90的高龄,以久病的身躯会见了连战,并赞许连战的“和平之旅”是成功的,说国共两党达成对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愿景的共识将得到两岸人民的赞同和拥护。
也曾记得宋楚瑜来大陆时,汪老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抛不开的成见。和平发展难能可贵,民族振兴弥足珍贵。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两岸关系理应走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道路。”
他在垂暮之年,在病榻之上,仍然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其拳拳赤子之心怎不让国人敬仰。汪老离世的噩耗传到台湾、传到海外,引起多少渴望祖国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哀悼和伤感。
九十年代末,汪道涵先生曾一度计划赴台参访,并为赴台做出过很多的努力。1998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参访团结束大陆的“融冰之旅”后,曾盛邀汪道涵访问台湾,说希望不久能在台北与汪老一起看戏。汪道涵深为感谢,欣然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记着曾有记者问汪道涵先生是否愿意去台湾时,汪道涵回答说:“我想不想去台湾的问题,要看两岸关系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据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知名台湾问题专家章念驰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汪老曾希望去台湾看一看,希望以亲人的身份,看望台湾同胞,行程定为温馨的“探亲之旅”,然而就在汪道涵束装就道前夕,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使“两会”交流的基础不复存在。对此,章念驰认为,未赴台湾对汪老个人来说,对两岸关系发展来说,都可谓具有“悲剧意味”,也让人悲痛不已。但是,章念驰认为,汪老的离去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损失,“汪辜会谈”已然成为绝唱,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会停步。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汪老的过世表达内心哀痛,表示:“道涵先生致力两岸关系,所做努力和贡献,永为各方景仰。”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闻讯表示哀悼,他表示,汪先生在过去十多年两岸关系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特别是1994年辜汪会谈所签下的协议。马英九还称许汪道涵,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和平工作上,温和理性有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宋楚瑜称许汪老对两岸和平的贡献,在听闻讯息后的第一时间,透过媒体向汪老家人表示沉痛的慰问。宋楚瑜说,汪老对两岸和平贡献甚多,未来也希望能够具有像汪道涵这样有份量的人,把两岸问题好好化解。
如果汪老的在天之灵听到这些,他一定会感到宽慰,也一定会为海峡两岸走到一起的美好愿景充满信心。一位搜狐网友作诗悼念写到:先辈已乘黄鹤去,空余国殇与乡愁;汪辜一去不复返,后人立志去前忧;淅淅呖呖台北雨,呜呜咽咽黄浦流;二老声与名俱在,祖国统一是主流。
是的,汪道涵老人走了,但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统一大业不会停步。正如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致电海协会所表达的:“九二会谈,已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之门……”
汪道涵先生生平简历
汪道涵是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县长、行署副主任、专员、地委委员等职。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任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建设厅副厅长、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军工部长、政委、省财办主任、财政厅长。
一九四九年后,汪道涵任华东工业部部长。一九五三年后,历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中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一九八○年后,汪道涵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市长。一九八六年任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一九八七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九九○年当选为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起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被推选为第九届上海市工商联名誉会长。一九九四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董事会聘为名誉董事长。是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九八五年汪道涵曾获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讲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
汪道涵极爱读书。尽管时常工作到深夜,他也要从堆满床头的书堆中拿出一册看。逛书店是他的最大嗜好,他每月都要购置一些书,内容从文学评论、历史专著、名人传略、音乐、美术,到科技专著、经济理论等, 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他对经济管理类图书尤为感兴趣,除了自己看,还要推荐给别人看。他在当上海市长时常说,全市每个企业都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每个企业领导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经理,上海就会搞好了。熟悉的人说,他讲话时常常“引经据典”。
此外,汪道涵还喜欢欣赏外国古典音乐,爱看京剧,下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