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构建和谐校园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基石
[作者简介]宋慧(1960- ),女,湖北老河口人,襄樊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湖北襄樊410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70-0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重要主题,又是高校管理的崭新实践。
一、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内容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支撑,依法治校是和谐校园的保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际关系和谐这个重要的基石。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看,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学校工作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无论是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还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无一不在与人的交往中进行。从社会大众的视角看,一提到和谐校园首先想到的是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因而,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人际关系和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和谐的校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1.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执教兴校能力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高校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校领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校发展作为中心内容来构建和谐校园。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紧紧抓住执教兴校的第一要务,科学制订校、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要求全面落实、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要增强机遇意识,审时度势,善于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及时发现机遇,准确把握机遇。一方面,要提高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不同对象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化解矛盾,保持学校稳定。另一方面,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制度意识,坚持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执教兴校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领导班子要强化人才观念,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和用才之能。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来抓。既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人才管理,又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对人才的服务和关爱,拉近与其心灵的距离,使其由衷地热爱学校、留恋学校,乐于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2.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高校党员队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教育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倡谅解与宽容,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学生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职工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立足岗位做贡献。学生党员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党员干部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表率:一是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二是做艰苦奋斗的表率,牢记“两个务必”,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三是做勤政为民的表率,多考虑群众的满意度;四是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3.大学生共生意识的培养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大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需要他们去创造。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青年学生和谐观念尤其是共生意识的培养,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要求。只有培养以共生意识为核心的现代和谐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坚实的人本基础和理念支撑,才会在全社會营造出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以及人文氛围。通过引导,我们要使大学生了解平等是共生的前提,在共生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这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公平性中。共处是共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只有以温和、善良、宽容、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相互共处,才能体现出共生。大学生要与万物苍生共处,要学会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宽容是共处的一个原则,理解和体谅是宽容的基础,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思想素养达到某一个高度时,他对世间的万物苍生自然会萌生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态与宽容精神,从而有利于其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方法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里最主要的人群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首先,应从优化教学入手。选派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学生自学等多种实践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从而建立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其次,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不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向学生单向灌输,而把教育变成师生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不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而是针对学生个性、道德水平及时机的差异,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住热点、疑点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多种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多种能力。
2.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职工关系。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政令能否畅通,进而关系到学校能否顺利发展。要实现二者关系的和谐,领导是关键。首先,领导要做到以发展求解决。教职工对领导的不满大多是因事业发展不顺利引起的。若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顺利,大家既有事可做又能提高收入,便可以减少矛盾,即使有问题产生,也容易化解。其次,领导应正己垂范,使广大教职工敬信诚服。这样,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得到他们的谅解。领导若不能正己垂范,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群众就会对其大加蔑视,其自身也将失去威信。再次,要处事公正,使广大教职工心悦诚服。处事公正,即使对方受罚遭损,也心无怨言,从而将双方的矛盾化解;而如果处事不公正,即使只损害对方微小的利益,也会招致不满,可能使矛盾激化。最后,要施政公开,建立正常的通报、交流机制。在现实工作中,即使领导者能力很强,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失误。当出现矛盾时,若缺乏正常的通报、交流机制,就容易产生误会,大家纷纷猜测,往往导致流言满天飞。若及时相互沟通,不仅能消除误会,而且能形成宽容谅解的气氛,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
3.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关系。在支撑学校工作的主要队伍中,还包括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管理人员。广大师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关系也是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是后勤管理人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和生活的物质资源,提供了管理服务,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师生衣食住行等问题就无法解决,就没有清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二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遇事共同协商,注意经常互通信息,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关联[J].文化研究,2004(3).
[2]孙家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J].新华文摘,2005(19).
[3]叶小文.和气东来和风西送[J].新华文摘,2005(19).
[4]方志坚.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基石
[作者简介]宋慧(1960- ),女,湖北老河口人,襄樊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湖北襄樊410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70-0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重要主题,又是高校管理的崭新实践。
一、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内容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支撑,依法治校是和谐校园的保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际关系和谐这个重要的基石。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看,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学校工作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无论是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还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无一不在与人的交往中进行。从社会大众的视角看,一提到和谐校园首先想到的是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因而,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人际关系和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和谐的校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1.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执教兴校能力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高校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校领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校发展作为中心内容来构建和谐校园。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紧紧抓住执教兴校的第一要务,科学制订校、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要求全面落实、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要增强机遇意识,审时度势,善于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及时发现机遇,准确把握机遇。一方面,要提高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不同对象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化解矛盾,保持学校稳定。另一方面,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制度意识,坚持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执教兴校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领导班子要强化人才观念,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和用才之能。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来抓。既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人才管理,又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对人才的服务和关爱,拉近与其心灵的距离,使其由衷地热爱学校、留恋学校,乐于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2.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高校党员队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教育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倡谅解与宽容,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学生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职工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立足岗位做贡献。学生党员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党员干部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表率:一是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二是做艰苦奋斗的表率,牢记“两个务必”,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三是做勤政为民的表率,多考虑群众的满意度;四是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3.大学生共生意识的培养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大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需要他们去创造。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青年学生和谐观念尤其是共生意识的培养,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要求。只有培养以共生意识为核心的现代和谐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坚实的人本基础和理念支撑,才会在全社會营造出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以及人文氛围。通过引导,我们要使大学生了解平等是共生的前提,在共生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这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公平性中。共处是共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只有以温和、善良、宽容、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相互共处,才能体现出共生。大学生要与万物苍生共处,要学会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宽容是共处的一个原则,理解和体谅是宽容的基础,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思想素养达到某一个高度时,他对世间的万物苍生自然会萌生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态与宽容精神,从而有利于其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方法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里最主要的人群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首先,应从优化教学入手。选派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学生自学等多种实践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从而建立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其次,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不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向学生单向灌输,而把教育变成师生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不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而是针对学生个性、道德水平及时机的差异,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住热点、疑点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多种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多种能力。
2.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职工关系。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政令能否畅通,进而关系到学校能否顺利发展。要实现二者关系的和谐,领导是关键。首先,领导要做到以发展求解决。教职工对领导的不满大多是因事业发展不顺利引起的。若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顺利,大家既有事可做又能提高收入,便可以减少矛盾,即使有问题产生,也容易化解。其次,领导应正己垂范,使广大教职工敬信诚服。这样,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得到他们的谅解。领导若不能正己垂范,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群众就会对其大加蔑视,其自身也将失去威信。再次,要处事公正,使广大教职工心悦诚服。处事公正,即使对方受罚遭损,也心无怨言,从而将双方的矛盾化解;而如果处事不公正,即使只损害对方微小的利益,也会招致不满,可能使矛盾激化。最后,要施政公开,建立正常的通报、交流机制。在现实工作中,即使领导者能力很强,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失误。当出现矛盾时,若缺乏正常的通报、交流机制,就容易产生误会,大家纷纷猜测,往往导致流言满天飞。若及时相互沟通,不仅能消除误会,而且能形成宽容谅解的气氛,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
3.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关系。在支撑学校工作的主要队伍中,还包括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管理人员。广大师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关系也是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是后勤管理人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和生活的物质资源,提供了管理服务,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师生衣食住行等问题就无法解决,就没有清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二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遇事共同协商,注意经常互通信息,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关联[J].文化研究,2004(3).
[2]孙家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J].新华文摘,2005(19).
[3]叶小文.和气东来和风西送[J].新华文摘,2005(19).
[4]方志坚.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