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既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之一。但目前存在着应用文教学课时不断压缩、教师自身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不足、“应用文写作”自身内容的特点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发挥等问题。而“融入经典,传承文化”,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体措施为:探寻应用文文种源头,感受中华文化自信;精选课程内容,树立正确道德;学习《出师表》等经典作品,提炼语言表达。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104-03
一、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广博性,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增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學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除此之外,党中央领导人在各类重要会议中,都多次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建立文化自信。
检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所培养的学生素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素质上,还体现在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在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家国情怀上。而后者的养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因此,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相融合,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也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的回应,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融合研究的现状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文随处可见。大到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的发布实施,小到个人事务的办理,都离不开应用文的支持。应用文的发展、变化间接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发展特色和文化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更加强调写作的实用性与功利性,而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则很少提及。
在中国知网上按主题搜索,同时满足“应用文”和“中华传统文化”两个条件,得到的结果有7篇论文。其中,广东行政学院韩高峰的《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及其启示》和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谢林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两篇论文值得读者关注。两者都从教学实践出发,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有益尝试,并进行了教学反思,进而提出了教学意见,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说,对于应用文写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还没有得到教学实施者应有的重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中,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重视,教学课时不断压缩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轻基础的不良倾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对人文通识课程开设重视程度不高(“思政”课除外),给予人文类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本地区的不少高职院校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些高校将人文通识课程开设为选修课。而“应用文写作”因其实用性较强,大多数学校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也只有一学期32课时。而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课时同样只有32学时。
课时的压缩,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应用文写作”仅仅是作为一种写作技能的训练课程,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中感受不到文化趣味,枯燥乏味,这无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应用文写作”教师自身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文任课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意识。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仅满足于完成教学规定内容,仍按照“格式讲解”“例文分析”的传统模式教学,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教学方法没有翻新。高职应用文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文写作知识、教会学生写作不同的应用文种。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文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将本门课程做得有深度,有文化道德内涵,让学生爱听,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与“三全育人”相配合的还有“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单一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无法达到的。 (三)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意义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对语文课程就不感兴趣,写作更是他们头痛的内容。到了高职院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导向是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导致高职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忽视。他们初次接触本门课程时就认为,“应用文写作”就是教他们写作文的。加之中学阶段写作基础较差,因此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度不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高职学生更坚信:高职院校是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与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不用认真对待。如果要写作,到网上抄一篇就行了。至于将“应用文写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更是不可能的。
(四)“应用文写作”自身内容的特点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发挥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学写作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擅长以具体生动的语言塑造形象。而应用文写作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要求在内容结构上条理清晰、数据准确、论证合理、有理有据。同时,应用文有其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标题该如何拟,如何称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是有规范体式的。应用文写作上思维的逻辑性和格式的稳定性,一方面使学生难以实现自由的表达,减弱了學生对应用写作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教师课程内容的开展,提高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在限定的范围内,教师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学到应用写作知识,同时教师也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中的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成为摆在应用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综上所述,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所处的地位较为不利,学校、教师、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态度也较为冷淡。尤其是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该课程的教学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下,在不挤占专业课课时的前提下,在实施“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以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欠缺等问题。一提到传统文化知识,他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文言文”,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较大,看不懂,没兴趣。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书目中基本上不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其实,包括应用文在内,每个文种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和历史背景,也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和使用场合。应用文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新文种,如果我们用心去探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发展轨迹和脉络。应用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应用文背后的文化元素,钻研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堂中,使学生既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探寻文种源头,感受文化自信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我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都能发现他们的踪影,应用文也同样如此。现代应用文作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不是近现代才产生的,他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易到规范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去查阅文化典籍会发现,现代很多应用文都能有着古老的起源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例如“请示”这一文种,他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就某一问题向上天卜问的记录,希望得到上天的答复。如“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洗)伐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位。贞:妇好其比(洗)伐方,王勿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位。”这段甲骨文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伏击战,也是甲骨文资料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武王武丁和妻子妇好协同作战,武王武丁负责带领部队攻击敌人,妇好负责设陷阱伏击敌人,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从哪个方向进攻更有利,武丁用甲骨文进行占卜,希望得到上天的指示。
高职院校实用功利的教学导向有其现实意义,但对于学生的文化认同文是有其消极影响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就要将历史文化知识引入高职应用文课堂,和应用文文种介绍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了某个文种的发展历史,加深他们对该文种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的久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精选课程内容,树立正确道德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通常都注重应用文的格式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固定的行文规范。在教师的严格训练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较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建立起“应用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而古代应用文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已经形成了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文种体制完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应用文专集。后面又出现了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论佛骨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经典佳作。我们要在众多的古代经典中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作品融入课堂,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应用价值。如大家熟知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可以和上行文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深刻体会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古代优秀的应用文作品都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应用文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学习经典作品,提炼语言表达
“应用文写作”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实用的写作技能。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对行文内容的提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写作应用文时的突出问题在于:语言表达不准确、简练。而学习古代经典作品,则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最讲究语言简练的“新闻”写作,笔者给学生的练习题中有一道修改标题,使新闻标题更加凝练的练习:
泄密受贿 罪恶严重 国法不容
张常胜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叶之枫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7年
学生要将“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7年”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刚开始学生不知如何修改,在笔者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想到了“斩立决”“坐牢”这些词语,符合了语言简练的要求,但语言表达仍然不够文雅。在古代典籍中对于犯罪的处罚有“伏法”和“下狱”的表达,既凝练准确又不失文雅。同时这个例子也可以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否则等待你的将会是法律的制裁。
对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来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遵循应用文体的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又要在写作时彰显文辞的艺术之美,古代文化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学习古代应用文,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五、结语
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十个班三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应用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的随机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习应用文写作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是有用的;但当问及自己的课堂表现时,只有46%的同学表示自己课堂积极发言,其他同学要么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要么经常玩手机。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方面,6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前景;在问及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是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人文和传统文化内容时,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了解文化,提升个人文化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更不利于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应用文写作”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失衡。应用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文种写作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沃土;引導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关心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何清清(1980-),女,汉族,重庆人,单位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教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104-03
一、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广博性,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增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學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除此之外,党中央领导人在各类重要会议中,都多次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建立文化自信。
检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所培养的学生素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素质上,还体现在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在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家国情怀上。而后者的养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因此,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相融合,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也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的回应,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融合研究的现状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文随处可见。大到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的发布实施,小到个人事务的办理,都离不开应用文的支持。应用文的发展、变化间接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发展特色和文化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更加强调写作的实用性与功利性,而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则很少提及。
在中国知网上按主题搜索,同时满足“应用文”和“中华传统文化”两个条件,得到的结果有7篇论文。其中,广东行政学院韩高峰的《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及其启示》和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谢林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两篇论文值得读者关注。两者都从教学实践出发,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有益尝试,并进行了教学反思,进而提出了教学意见,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说,对于应用文写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还没有得到教学实施者应有的重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中,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重视,教学课时不断压缩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轻基础的不良倾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对人文通识课程开设重视程度不高(“思政”课除外),给予人文类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本地区的不少高职院校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些高校将人文通识课程开设为选修课。而“应用文写作”因其实用性较强,大多数学校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也只有一学期32课时。而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课时同样只有32学时。
课时的压缩,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应用文写作”仅仅是作为一种写作技能的训练课程,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中感受不到文化趣味,枯燥乏味,这无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应用文写作”教师自身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文任课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意识。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仅满足于完成教学规定内容,仍按照“格式讲解”“例文分析”的传统模式教学,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教学方法没有翻新。高职应用文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文写作知识、教会学生写作不同的应用文种。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文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将本门课程做得有深度,有文化道德内涵,让学生爱听,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与“三全育人”相配合的还有“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单一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无法达到的。 (三)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意义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对语文课程就不感兴趣,写作更是他们头痛的内容。到了高职院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导向是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导致高职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忽视。他们初次接触本门课程时就认为,“应用文写作”就是教他们写作文的。加之中学阶段写作基础较差,因此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度不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高职学生更坚信:高职院校是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与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不用认真对待。如果要写作,到网上抄一篇就行了。至于将“应用文写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更是不可能的。
(四)“应用文写作”自身内容的特点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发挥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学写作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擅长以具体生动的语言塑造形象。而应用文写作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要求在内容结构上条理清晰、数据准确、论证合理、有理有据。同时,应用文有其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标题该如何拟,如何称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是有规范体式的。应用文写作上思维的逻辑性和格式的稳定性,一方面使学生难以实现自由的表达,减弱了學生对应用写作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教师课程内容的开展,提高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在限定的范围内,教师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学到应用写作知识,同时教师也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中的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成为摆在应用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综上所述,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所处的地位较为不利,学校、教师、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态度也较为冷淡。尤其是对于只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来说,该课程的教学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下,在不挤占专业课课时的前提下,在实施“三全教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以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欠缺等问题。一提到传统文化知识,他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文言文”,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较大,看不懂,没兴趣。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书目中基本上不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其实,包括应用文在内,每个文种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和历史背景,也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和使用场合。应用文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新文种,如果我们用心去探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发展轨迹和脉络。应用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应用文背后的文化元素,钻研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堂中,使学生既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探寻文种源头,感受文化自信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我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都能发现他们的踪影,应用文也同样如此。现代应用文作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不是近现代才产生的,他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易到规范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去查阅文化典籍会发现,现代很多应用文都能有着古老的起源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例如“请示”这一文种,他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就某一问题向上天卜问的记录,希望得到上天的答复。如“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洗)伐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位。贞:妇好其比(洗)伐方,王勿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位。”这段甲骨文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伏击战,也是甲骨文资料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武王武丁和妻子妇好协同作战,武王武丁负责带领部队攻击敌人,妇好负责设陷阱伏击敌人,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从哪个方向进攻更有利,武丁用甲骨文进行占卜,希望得到上天的指示。
高职院校实用功利的教学导向有其现实意义,但对于学生的文化认同文是有其消极影响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就要将历史文化知识引入高职应用文课堂,和应用文文种介绍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了某个文种的发展历史,加深他们对该文种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的久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精选课程内容,树立正确道德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通常都注重应用文的格式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固定的行文规范。在教师的严格训练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较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建立起“应用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而古代应用文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已经形成了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文种体制完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应用文专集。后面又出现了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论佛骨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经典佳作。我们要在众多的古代经典中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作品融入课堂,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应用价值。如大家熟知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可以和上行文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深刻体会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古代优秀的应用文作品都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应用文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学习经典作品,提炼语言表达
“应用文写作”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实用的写作技能。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对行文内容的提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写作应用文时的突出问题在于:语言表达不准确、简练。而学习古代经典作品,则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最讲究语言简练的“新闻”写作,笔者给学生的练习题中有一道修改标题,使新闻标题更加凝练的练习:
泄密受贿 罪恶严重 国法不容
张常胜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叶之枫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7年
学生要将“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7年”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刚开始学生不知如何修改,在笔者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想到了“斩立决”“坐牢”这些词语,符合了语言简练的要求,但语言表达仍然不够文雅。在古代典籍中对于犯罪的处罚有“伏法”和“下狱”的表达,既凝练准确又不失文雅。同时这个例子也可以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否则等待你的将会是法律的制裁。
对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来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遵循应用文体的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又要在写作时彰显文辞的艺术之美,古代文化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学习古代应用文,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五、结语
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十个班三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应用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的随机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习应用文写作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是有用的;但当问及自己的课堂表现时,只有46%的同学表示自己课堂积极发言,其他同学要么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要么经常玩手机。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方面,6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前景;在问及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是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人文和传统文化内容时,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了解文化,提升个人文化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更不利于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应用文写作”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失衡。应用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文种写作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沃土;引導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关心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何清清(1980-),女,汉族,重庆人,单位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教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