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内涵建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概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班级,它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由此及彼地推而广之,不失为推动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就其一点——班级的文化建设,提出未必成熟的建议。
一、主张或建议必须有论题,没有论题就无从建议。
经常听到老师们焦急的感慨:学生都不学你教再好有什么用?要是学生学了,哪有教不好的?这不经意的慨叹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课题,是我们必须着眼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生不主动学习分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是目的不明确,客观因素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动力不足,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或老师所施予的理想教育——好好学习,将来干什么,但一个小孩子面临几十年的将来干什么,实在是很抽象、很空洞的,所以收效甚微,也就不足为奇,真正发挥作用的还应该是将将来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而列入不同时段,既可望也可及。这一责任无疑就落到了学校教育的肩上,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成为实现时段目标的平台和载体。
有句话叫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一个班级几十个人的集体,同样需要思想领域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竞争机制的建设。这些建设可统称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仔细回顾现状,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多少?听课、取经、方法、经验,于是出现了“到名校听课如雾里看花,听专家讲座如水中望月”的感慨。何不立足本校,何不立足岗位,审视现状,来自身建设?最近不是有强大的呼声叫做“加强校本研修”吗?
二、有两个例子可供参考
2001年8月,按照学校的常规安排,我从中三下来接任了中一(一)班的班主任兼一班、二班的语文课(该级10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我便开始着手班级干部的培养、管理制度的制定、优化小组的建立、量化考核办法制定、主体班会计划制定、德育课程渗透计划制定等班级文化建设,在集体的熔炉里铸造学生的思想品位,在集体的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达到情感纯正、态度端正、观念先进的目标,从而推进学习方法的探索,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两个月后,学校举行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考试——期中考试。一班入班时的第一名新生王静同学居年级第24名,年级前100名学生9人 ,前200名学生16人……初拿成绩单,感觉失落;一班的各级优生人数均未达到平均数额。我很清楚,这第一次考试是对新编班级学生知识水平、思想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评,尽管从原分班上看,10个班是平行的。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需要比的是品质、意志、毅力与恒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于是坚持执行班级制度,强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大力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不断开发学生品种、意志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到2001年底的期末考试,一班的第一名王静已成为年级第一,年级前100名有14人;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王静年级第一,年级前100名17人;期末18人。升入二年级四次大型考试中,年级前100名一班稳占18~19。,到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年级的前10名本班4人,是10个班平均数额的4倍,前100名19人,近乎10个班平均数额的两倍。到了中三,该届学生的中招考试即2004年的中招,我班崔冰同学又一举获得了全县第一,即中招状元(中三重新分了班)!除了学校、教育局、县委、县政府给了我“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外,除了心里有一些踏实的安慰外,更多的是给了我一些深刻的反思:同样的10个班,同样的分数基本相等的10个平行班集(县直中学不存在学生流失问题,班级是比较稳定的),为什么有的班级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能冒出如此顶尖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好吗?是加班加点的结果吗?而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是统一的、固定的、满量的!如果你能接触一下当时我们班的学生或感受一下当时班级的氛围,你将不会怀疑同等的智力、同样的时间,由于氛围、品质、意志、心态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成功具有多么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而这些因素的开发依托的则是班级的文化建设。
也许这是偶然的现象。2004年组织调我到新成立的渑池三中工作。2006年9月的一天,星期二刚上晚自习,我在值夜班。突然有学生报告说某两个班四名学生擅自在黑板报上“请假栏”里添上自己的名字,外出上网了。于是我和另两名值班教师在学校周围网吧挨家搜查。结果在查到第二家时,预期的目标没查到,不期的目标抓住了——八四班的孟某。他先是对我们“嘿嘿”笑了两下,知道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他时,显出了兴奋:“老师,我帮你们找吧,我们成天在一起上网,我认识他们!”那就带路吧!当我们查完时,也是第二节晚自习将要下课放学的时候。我们就问:“你住哪儿?”“不远,就在南寨,一会就到了。老师,走了啊!”他指指东向的南寨很“和气”的说,全然没有任何担心和害怕——习以为常了啊!这使我感慨不已——这样模糊的学生,怎样教啊!第二天问及班主任,班主任说:“父母离异,无管教。对他,我嘴也磨破了,愣是不学!”
2007年我接任了九年级二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当我第一次进班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我认识的唯一一个班里的同学竟是我去年在街上认识的“网友”!也许是去年的一幕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或者是我把这一同学的影子幻化了——我看到了满班级的他!我的心凉透了!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习惯,这样的思维定势,还能干下去吗?能改变个模样吗?……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我硬着头皮,咬着牙关,开始了我的“统治”——宣布制度、指定干部、划分小组、量化考核、主题班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虽反响不强烈,但确有所震动——温水洗澡——慢慢升温。
就孟某而言,他开始仍满不在乎,后来是有所惊惧,再后来是忙忙碌碌的开始行动了。他刚入班时的成绩是二十多名,在2007年10月全县统一调考中,不能不说又是他给了我一个惊讶:即班级第九名,进入全县前1000名行列!为此,我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浪子回头金不换》登于教室后黑板报上;他也为我写了一篇文章《赞、赞、赞,神力无限》在班级中传为佳话,引起了一阵轰动!在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他的妈妈说:“想不到,我的孩子能在你的手上转变,这真是一个奇迹啊!”这样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改变,确实应该给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长的我们以启示。07年冬的期末考试,他又进入全县前500名。08年中招顺利考上渑池高中。
总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主张或建议必须有论题,没有论题就无从建议。
经常听到老师们焦急的感慨:学生都不学你教再好有什么用?要是学生学了,哪有教不好的?这不经意的慨叹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课题,是我们必须着眼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生不主动学习分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是目的不明确,客观因素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动力不足,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或老师所施予的理想教育——好好学习,将来干什么,但一个小孩子面临几十年的将来干什么,实在是很抽象、很空洞的,所以收效甚微,也就不足为奇,真正发挥作用的还应该是将将来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而列入不同时段,既可望也可及。这一责任无疑就落到了学校教育的肩上,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成为实现时段目标的平台和载体。
有句话叫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一个班级几十个人的集体,同样需要思想领域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竞争机制的建设。这些建设可统称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仔细回顾现状,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多少?听课、取经、方法、经验,于是出现了“到名校听课如雾里看花,听专家讲座如水中望月”的感慨。何不立足本校,何不立足岗位,审视现状,来自身建设?最近不是有强大的呼声叫做“加强校本研修”吗?
二、有两个例子可供参考
2001年8月,按照学校的常规安排,我从中三下来接任了中一(一)班的班主任兼一班、二班的语文课(该级10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我便开始着手班级干部的培养、管理制度的制定、优化小组的建立、量化考核办法制定、主体班会计划制定、德育课程渗透计划制定等班级文化建设,在集体的熔炉里铸造学生的思想品位,在集体的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达到情感纯正、态度端正、观念先进的目标,从而推进学习方法的探索,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两个月后,学校举行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考试——期中考试。一班入班时的第一名新生王静同学居年级第24名,年级前100名学生9人 ,前200名学生16人……初拿成绩单,感觉失落;一班的各级优生人数均未达到平均数额。我很清楚,这第一次考试是对新编班级学生知识水平、思想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评,尽管从原分班上看,10个班是平行的。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需要比的是品质、意志、毅力与恒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于是坚持执行班级制度,强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大力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不断开发学生品种、意志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到2001年底的期末考试,一班的第一名王静已成为年级第一,年级前100名有14人;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王静年级第一,年级前100名17人;期末18人。升入二年级四次大型考试中,年级前100名一班稳占18~19。,到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年级的前10名本班4人,是10个班平均数额的4倍,前100名19人,近乎10个班平均数额的两倍。到了中三,该届学生的中招考试即2004年的中招,我班崔冰同学又一举获得了全县第一,即中招状元(中三重新分了班)!除了学校、教育局、县委、县政府给了我“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外,除了心里有一些踏实的安慰外,更多的是给了我一些深刻的反思:同样的10个班,同样的分数基本相等的10个平行班集(县直中学不存在学生流失问题,班级是比较稳定的),为什么有的班级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能冒出如此顶尖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好吗?是加班加点的结果吗?而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是统一的、固定的、满量的!如果你能接触一下当时我们班的学生或感受一下当时班级的氛围,你将不会怀疑同等的智力、同样的时间,由于氛围、品质、意志、心态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成功具有多么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而这些因素的开发依托的则是班级的文化建设。
也许这是偶然的现象。2004年组织调我到新成立的渑池三中工作。2006年9月的一天,星期二刚上晚自习,我在值夜班。突然有学生报告说某两个班四名学生擅自在黑板报上“请假栏”里添上自己的名字,外出上网了。于是我和另两名值班教师在学校周围网吧挨家搜查。结果在查到第二家时,预期的目标没查到,不期的目标抓住了——八四班的孟某。他先是对我们“嘿嘿”笑了两下,知道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他时,显出了兴奋:“老师,我帮你们找吧,我们成天在一起上网,我认识他们!”那就带路吧!当我们查完时,也是第二节晚自习将要下课放学的时候。我们就问:“你住哪儿?”“不远,就在南寨,一会就到了。老师,走了啊!”他指指东向的南寨很“和气”的说,全然没有任何担心和害怕——习以为常了啊!这使我感慨不已——这样模糊的学生,怎样教啊!第二天问及班主任,班主任说:“父母离异,无管教。对他,我嘴也磨破了,愣是不学!”
2007年我接任了九年级二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当我第一次进班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我认识的唯一一个班里的同学竟是我去年在街上认识的“网友”!也许是去年的一幕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或者是我把这一同学的影子幻化了——我看到了满班级的他!我的心凉透了!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习惯,这样的思维定势,还能干下去吗?能改变个模样吗?……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我硬着头皮,咬着牙关,开始了我的“统治”——宣布制度、指定干部、划分小组、量化考核、主题班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虽反响不强烈,但确有所震动——温水洗澡——慢慢升温。
就孟某而言,他开始仍满不在乎,后来是有所惊惧,再后来是忙忙碌碌的开始行动了。他刚入班时的成绩是二十多名,在2007年10月全县统一调考中,不能不说又是他给了我一个惊讶:即班级第九名,进入全县前1000名行列!为此,我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浪子回头金不换》登于教室后黑板报上;他也为我写了一篇文章《赞、赞、赞,神力无限》在班级中传为佳话,引起了一阵轰动!在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他的妈妈说:“想不到,我的孩子能在你的手上转变,这真是一个奇迹啊!”这样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改变,确实应该给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长的我们以启示。07年冬的期末考试,他又进入全县前500名。08年中招顺利考上渑池高中。
总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