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等学校贫困生现状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农林院校的比例还要大一些,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27%,贫困生中有30%左右的学生月生活费不超过300元,有16%的贫困生依靠亲友的资助完成学业,目前有近80%的贫困生参加了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还有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学校不仅提供岗位,还在第一时间内帮他们申请了政府部门的助学贷款,保障其生活、学习,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利用假期打过工。
贫困生为生计担忧,贫困牵扯了他们很多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有的贫困生因此转到了学费相对低的专业;有的贫困生的兄弟姐妹因此辍学;有的主动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浪费了人才资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愿参与活动、不主动与人交往,生活相对封闭;贫困生也承受着心理压力:有的贫困生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有的则抗拒师生的同情资助,有些贫困生因贫困而对社会持有极端的思想。
二、现行贫困生工作的主要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
1.奖学金不能全部资助贫困学生
奖学金包括专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各类企业、个人设立的奖学金。各类奖学金是以综合成绩作为能否享受奖学金的主要标准,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奖学金资助贫困生的功效不能得到体现。
2.合理发放困难补助和助学金存在一定问题
困难补助和助学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社会资助、学校教师、校领导和党组织与特困生结对子的现金资助形式。由于这部分资金是以贫困生为对象的无偿资助,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问题:一是难以了解学生的贫困状况;二是学生持有的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可信度、真实性低;三是核实贫困生贫困状况成本高,给学生工作人员增加了额外负担;四是粥少僧多,只能解决部分贫困生的部分问题,所以“争”做贫困生、谋取不劳而获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3.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计的有效途径,但渠道不畅通、岗位设置不规范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计的有效途径,但是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一是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影响,高校打工岗位不足,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二是局限于家教、推銷等方面,范围窄;三是实践中有拈轻怕重的做法,学生有工而不打;四是有的学生认识错位,以赚钱为目的,勤工并没有助学,荒废了学业;五是由于学制和学习任务的原因,学生不能兼顾学习任务和勤工助学之间的矛盾,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业;六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相应的了解,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不规范,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受骗的现象屡见不鲜;七是各个高校做法不同,无章可循,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也存在与其身份不符合的不良行为。
4.措施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陷入僵局
党和政府在1998 年开始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解决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的欢迎。但助学贷款的推行情况非常艰难,其原因有:一是我国个人信用系统未建立,助学贷款没有担保、抵押,学生毕业后如果恶意逃债,银行损失风险大;二是助学贷款的金额小、数量大,银行实施起来成本高;三是学生信用意识淡,申请贷款意识强,还款意识差。
三、探索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新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1.激发贫困生拼搏、顽强、艰苦朴素的精神,使贫困生思想上“脱贫”
贫困生较非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当前形势下,贫困生精神不能贫困,他们靠资助的同时,更要靠自助。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尊、自信、自强,激发他们拼搏、顽强、艰苦朴素的精神,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这既可以解决其实际经济困难,树立自信心,又为工作后的生存奠定了能力基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2.扩展勤工助学途径
勤工助学是一种广大贫困生比较支持的方式,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既名正言顺,解决贫困生的部分困难,锻炼学生才能又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锻炼意志。但事实上,参加勤工助学并从中得到很大帮助的贫困生不是很多,一是因为勤工助学岗位太少、工资太低;二是因为勤工助学要占去一大部分学习时间,重学业的同学不愿影响学业。所以要挖掘勤工助学的潜力:一是开发校园“打工”岗位资源,使贫困生在学校后勤、学校零售岗位勤工助学;二是走出校园,发挥大学周边社区服务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在餐饮业、零售商业和服务业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三是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进行家教、撰稿、科技服务、到科技企业短期打工等;四是开辟为家乡服务助学的新途径。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谋生能力,勤工助学能力强,社会对这部分学生信任度高。
3.利用助学贷款解决贫困生问题是最佳手段
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小、利润薄,使许多银行不愿意执行这项贷款政策,所以实际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并从中获益的贫困生所占比例并不多。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学生读书期间经济问题的最佳手段。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贷款宣传力度,宣传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使学生树立信用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增强金融机构对学生的信任。高校应该针对新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衡量学生的学业、品行情况以及配合银行做好学生在校及离校后的工作,增强银行的信任,使党和政府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到实处,使贫困生和银行双方获利。金融机构和高校应该密切配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使其法制化发展,通过法律约束双方行为。
4.不断探索,理顺体制,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对于贫困生工作,我国还处在思想解放过程和实际探索中。体制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因此应该理顺体制:一是在贫困生工作中引人竞争机制,要求贫困生必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获得资助,保证了资助的效率;二是实行统一的助学激励机制,使各自为之的资助规范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障大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权益;三是发挥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功能,采取以“贷、勤、奖”为主,“补、减、免”为辅的贫困生工作方法;四是贫困生在经受市场经济无情的竞争的洗礼过程中,锻炼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团结合作的意识。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农林院校的比例还要大一些,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27%,贫困生中有30%左右的学生月生活费不超过300元,有16%的贫困生依靠亲友的资助完成学业,目前有近80%的贫困生参加了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还有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学校不仅提供岗位,还在第一时间内帮他们申请了政府部门的助学贷款,保障其生活、学习,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利用假期打过工。
贫困生为生计担忧,贫困牵扯了他们很多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有的贫困生因此转到了学费相对低的专业;有的贫困生的兄弟姐妹因此辍学;有的主动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浪费了人才资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愿参与活动、不主动与人交往,生活相对封闭;贫困生也承受着心理压力:有的贫困生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有的则抗拒师生的同情资助,有些贫困生因贫困而对社会持有极端的思想。
二、现行贫困生工作的主要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
1.奖学金不能全部资助贫困学生
奖学金包括专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各类企业、个人设立的奖学金。各类奖学金是以综合成绩作为能否享受奖学金的主要标准,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奖学金资助贫困生的功效不能得到体现。
2.合理发放困难补助和助学金存在一定问题
困难补助和助学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社会资助、学校教师、校领导和党组织与特困生结对子的现金资助形式。由于这部分资金是以贫困生为对象的无偿资助,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问题:一是难以了解学生的贫困状况;二是学生持有的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可信度、真实性低;三是核实贫困生贫困状况成本高,给学生工作人员增加了额外负担;四是粥少僧多,只能解决部分贫困生的部分问题,所以“争”做贫困生、谋取不劳而获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3.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计的有效途径,但渠道不畅通、岗位设置不规范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计的有效途径,但是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一是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影响,高校打工岗位不足,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二是局限于家教、推銷等方面,范围窄;三是实践中有拈轻怕重的做法,学生有工而不打;四是有的学生认识错位,以赚钱为目的,勤工并没有助学,荒废了学业;五是由于学制和学习任务的原因,学生不能兼顾学习任务和勤工助学之间的矛盾,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业;六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相应的了解,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不规范,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受骗的现象屡见不鲜;七是各个高校做法不同,无章可循,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也存在与其身份不符合的不良行为。
4.措施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陷入僵局
党和政府在1998 年开始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解决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的欢迎。但助学贷款的推行情况非常艰难,其原因有:一是我国个人信用系统未建立,助学贷款没有担保、抵押,学生毕业后如果恶意逃债,银行损失风险大;二是助学贷款的金额小、数量大,银行实施起来成本高;三是学生信用意识淡,申请贷款意识强,还款意识差。
三、探索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新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1.激发贫困生拼搏、顽强、艰苦朴素的精神,使贫困生思想上“脱贫”
贫困生较非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当前形势下,贫困生精神不能贫困,他们靠资助的同时,更要靠自助。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尊、自信、自强,激发他们拼搏、顽强、艰苦朴素的精神,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这既可以解决其实际经济困难,树立自信心,又为工作后的生存奠定了能力基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2.扩展勤工助学途径
勤工助学是一种广大贫困生比较支持的方式,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既名正言顺,解决贫困生的部分困难,锻炼学生才能又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锻炼意志。但事实上,参加勤工助学并从中得到很大帮助的贫困生不是很多,一是因为勤工助学岗位太少、工资太低;二是因为勤工助学要占去一大部分学习时间,重学业的同学不愿影响学业。所以要挖掘勤工助学的潜力:一是开发校园“打工”岗位资源,使贫困生在学校后勤、学校零售岗位勤工助学;二是走出校园,发挥大学周边社区服务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在餐饮业、零售商业和服务业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三是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进行家教、撰稿、科技服务、到科技企业短期打工等;四是开辟为家乡服务助学的新途径。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谋生能力,勤工助学能力强,社会对这部分学生信任度高。
3.利用助学贷款解决贫困生问题是最佳手段
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小、利润薄,使许多银行不愿意执行这项贷款政策,所以实际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并从中获益的贫困生所占比例并不多。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学生读书期间经济问题的最佳手段。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贷款宣传力度,宣传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使学生树立信用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增强金融机构对学生的信任。高校应该针对新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衡量学生的学业、品行情况以及配合银行做好学生在校及离校后的工作,增强银行的信任,使党和政府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到实处,使贫困生和银行双方获利。金融机构和高校应该密切配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使其法制化发展,通过法律约束双方行为。
4.不断探索,理顺体制,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对于贫困生工作,我国还处在思想解放过程和实际探索中。体制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因此应该理顺体制:一是在贫困生工作中引人竞争机制,要求贫困生必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获得资助,保证了资助的效率;二是实行统一的助学激励机制,使各自为之的资助规范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障大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权益;三是发挥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功能,采取以“贷、勤、奖”为主,“补、减、免”为辅的贫困生工作方法;四是贫困生在经受市场经济无情的竞争的洗礼过程中,锻炼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团结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