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名臣柳公绰从小非圣贤书不读,在自我修养上很下功夫。有些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他却看得很重。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多吃不饱饭,这对家境富裕的柳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柳公绰则不然,虽然衣食无忧,他却有一种“忧天下之忧”的情怀,自觉减少了粮食消费,每顿饭不超过一碗,只吃个半饱,一直到丰年,才恢复了原来的饭量。有人不太理解,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能一个人吃饱吗?”柳公绰那时就显现出一种不同凡俗的气质和眼光。
柳公绰的走红也是因为一桩小事,这使他一下子闻名全国。公元816年,柳公绰被任命为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上任那天,按照礼仪,前有清道,戟阵追随,后有鼓乐,旌旗招展,仪仗甚是隆重和威风。正行进间,意外发生了,一个神策军军兵纵马横冲直撞,整齐的仪仗队立刻被冲乱了。肇事者很快被擒下,大家回头看这位新上任的京兆尹如何处置,柳公绰面色严肃,说:“依照法律,擅闯京兆尹仪仗的人处以杖击。”大约是对平时作威作福的神策军早就看不惯了,衙役们一阵棍棒落下,刚才还威风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兵,顷刻间便气绝身亡。
这个祸可惹得不小,因为当时的京师长安有著名的“三大恶”:中使、闲汉、神策军。这三种人没人敢惹,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太监等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明知他们做了违法的事,大家也都躲着走,免得引火烧身。果然,第二天,柳公绰就被请上了大明宫延英殿。问话的是满脸怒气的唐宪宗,罪名是“独断专杀”,就是不经请示擅自杀人。
听到皇帝质问的口气,一般人早吓傻了,可柳公绰却没事人一样,从容回答:“陛下不认为臣无能,让我管理一方土地。此次臣初次上任,就有人违反法令闯进仪仗队伍之中,这不仅是对臣的无礼,更重要的是在蔑视陛下的权威。”
宪宗一听,这个倒是有理,又追问说:“事后为什么不上报?”柳公绰说:“不该我汇报。”宪宗又来气了:“那该谁汇报呢?”柳公绰依旧不紧不慢:“按照隶属关系,此人所在的神策军应当上报;如果死在大街上,由金吾街使上报;如果死在坊里,那么应当由左右巡街使上报。”
宪宗没词了,只好反过来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说来也奇怪,自此,京城的“三大恶”也懂得了眉高眼低,做事大为收敛,首都的治安由此为之好转。
其实,柳公绰的行事风格更多的不在于用强,而是重理,这屡屡让他有出人意料之举。
柳公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曾巡视到邓县考察刑事案件审判情况。当时监狱里囚禁着两个县吏,一个是因为受贿,另一个则因为玩弄法律条文行奸使诈。县令知道柳公绰素来痛恨借助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猜测那个贪污的人恐怕性命难保。然而,最终被处死的却是另一个县吏。县令糊涂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柳公绰说:“贪污的县吏犯法,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毁法,法律就灭亡了,谁的危害更大呢?”法律是维系天下的支柱,它的尊严更为重要。县令深为柳公绰的见解所钦服。
公元825年,牛僧孺被罢免了宰相职务,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对于这样一个过气的官员,许多地方官都没了往日谄媚的笑颜,可路过襄阳时,牛僧孺却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当时驻守襄阳的正是柳公绰,他一身戎装,率领整齐的仪仗,提前到驿馆前列队迎接,令牛僧孺大为感动。可他的部下却不干了,因为当时襄阳的地位高于武昌,用的礼节显然有些过了。柳公绰说:“我们方镇以隆重的礼节迎接宰相,并不是来结交私情,而是为了尊重朝廷。”在那个时候,唐王朝日渐衰落,藩镇没人拿朝廷当回事,柳公绰不惜降低身段迎接牛僧孺,深意正在于此。
在唐朝后期,柳公绰是少有的栋梁之臣,他的出类拔萃,在于他的见识和眼光,这使他总是能先人一步看到问题所在;或是能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长远的东西。见小而知大,从近而知远,人与人的距离,有时就在這见识和眼光。
(摘自《天津日报》)
柳公绰的走红也是因为一桩小事,这使他一下子闻名全国。公元816年,柳公绰被任命为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上任那天,按照礼仪,前有清道,戟阵追随,后有鼓乐,旌旗招展,仪仗甚是隆重和威风。正行进间,意外发生了,一个神策军军兵纵马横冲直撞,整齐的仪仗队立刻被冲乱了。肇事者很快被擒下,大家回头看这位新上任的京兆尹如何处置,柳公绰面色严肃,说:“依照法律,擅闯京兆尹仪仗的人处以杖击。”大约是对平时作威作福的神策军早就看不惯了,衙役们一阵棍棒落下,刚才还威风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兵,顷刻间便气绝身亡。
这个祸可惹得不小,因为当时的京师长安有著名的“三大恶”:中使、闲汉、神策军。这三种人没人敢惹,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太监等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明知他们做了违法的事,大家也都躲着走,免得引火烧身。果然,第二天,柳公绰就被请上了大明宫延英殿。问话的是满脸怒气的唐宪宗,罪名是“独断专杀”,就是不经请示擅自杀人。
听到皇帝质问的口气,一般人早吓傻了,可柳公绰却没事人一样,从容回答:“陛下不认为臣无能,让我管理一方土地。此次臣初次上任,就有人违反法令闯进仪仗队伍之中,这不仅是对臣的无礼,更重要的是在蔑视陛下的权威。”
宪宗一听,这个倒是有理,又追问说:“事后为什么不上报?”柳公绰说:“不该我汇报。”宪宗又来气了:“那该谁汇报呢?”柳公绰依旧不紧不慢:“按照隶属关系,此人所在的神策军应当上报;如果死在大街上,由金吾街使上报;如果死在坊里,那么应当由左右巡街使上报。”
宪宗没词了,只好反过来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说来也奇怪,自此,京城的“三大恶”也懂得了眉高眼低,做事大为收敛,首都的治安由此为之好转。
其实,柳公绰的行事风格更多的不在于用强,而是重理,这屡屡让他有出人意料之举。
柳公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曾巡视到邓县考察刑事案件审判情况。当时监狱里囚禁着两个县吏,一个是因为受贿,另一个则因为玩弄法律条文行奸使诈。县令知道柳公绰素来痛恨借助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猜测那个贪污的人恐怕性命难保。然而,最终被处死的却是另一个县吏。县令糊涂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柳公绰说:“贪污的县吏犯法,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毁法,法律就灭亡了,谁的危害更大呢?”法律是维系天下的支柱,它的尊严更为重要。县令深为柳公绰的见解所钦服。
公元825年,牛僧孺被罢免了宰相职务,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对于这样一个过气的官员,许多地方官都没了往日谄媚的笑颜,可路过襄阳时,牛僧孺却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当时驻守襄阳的正是柳公绰,他一身戎装,率领整齐的仪仗,提前到驿馆前列队迎接,令牛僧孺大为感动。可他的部下却不干了,因为当时襄阳的地位高于武昌,用的礼节显然有些过了。柳公绰说:“我们方镇以隆重的礼节迎接宰相,并不是来结交私情,而是为了尊重朝廷。”在那个时候,唐王朝日渐衰落,藩镇没人拿朝廷当回事,柳公绰不惜降低身段迎接牛僧孺,深意正在于此。
在唐朝后期,柳公绰是少有的栋梁之臣,他的出类拔萃,在于他的见识和眼光,这使他总是能先人一步看到问题所在;或是能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长远的东西。见小而知大,从近而知远,人与人的距离,有时就在這见识和眼光。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