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探究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对促进吉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必要性;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目前吉林省农民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吉林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探究培养适合吉林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民之路十分重要。
1.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吉林省农民素质状况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总量大,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吉林省共有各类新型农民80多万人,仅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13%,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系统的业务培训,文化科技素质较低。与新型农民要求的“有文化”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二是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普遍偏低。来自吉林省的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但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接受过专门技能培训的比例偏低,与新型农民要求的“懂技术”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农民的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创新意识不强。农民普遍具有小农意识,生产方式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商品化意识不高,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许多农民具有“小富即安”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与新型农民要求的“会经营”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适应吉林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十分必要。
1.1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建设要求,“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围绕“四个文明”建设,实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管理方式转变,最终建立现代农业现代农村。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它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提高和生活环境改造,而且要求农民从传统向新型蜕变,从落后向先进过渡,从愚昧向文明提升。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和提升,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1.2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業、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因此,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目的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量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新理念、知识、技术、管理方面的新型农民十分重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1.3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目前,吉林省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吉林省农民的整体素质,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首位,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1.4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吉林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建设和谐平安农村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安全有序、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逐步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要求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使吉林省广大农民成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广大农民摒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才能促进农村稳定,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吉林省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2.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
结合吉林省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借鉴国外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先进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吉林省新型农民:
2.1树立正确观念制定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是树立正确观念,充分重视农民素质问题。要广开渠道筹措教育培训费,为农村营造一个育才培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使吉林省农民的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二是明确培训目标,实行分层培训。吉林省要以“十二五”农民教育发展目标为指导,认真制定农民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订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
2.2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
引导农民转变思想和观念,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事业和加强对农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农民,有先进的知识教育农民,用先进的精神鼓舞农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把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多地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及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加强乡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四是帮助农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摒弃农民身上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传统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下转第12页)(上接第9页)民。
2.3着眼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点。吉林省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的力度,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吉林省农村青少年平均受教育水平,防止新文盲产生。二是继续推进农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吉林省要在继续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实际,建立人才培养弹性机制,适时调整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培训力度。通过系统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逐步达到新型农民要求的“懂技术”标准。四是完善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吉林省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时,要结合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技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小梅,等.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张秋水.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J].市场论坛,2009,(1).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必要性;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目前吉林省农民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吉林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探究培养适合吉林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民之路十分重要。
1.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吉林省农民素质状况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总量大,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吉林省共有各类新型农民80多万人,仅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13%,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系统的业务培训,文化科技素质较低。与新型农民要求的“有文化”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二是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普遍偏低。来自吉林省的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但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接受过专门技能培训的比例偏低,与新型农民要求的“懂技术”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农民的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创新意识不强。农民普遍具有小农意识,生产方式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商品化意识不高,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许多农民具有“小富即安”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与新型农民要求的“会经营”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适应吉林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十分必要。
1.1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建设要求,“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围绕“四个文明”建设,实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管理方式转变,最终建立现代农业现代农村。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它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提高和生活环境改造,而且要求农民从传统向新型蜕变,从落后向先进过渡,从愚昧向文明提升。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和提升,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1.2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業、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因此,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目的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量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新理念、知识、技术、管理方面的新型农民十分重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1.3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目前,吉林省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吉林省农民的整体素质,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首位,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1.4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吉林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建设和谐平安农村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安全有序、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逐步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要求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使吉林省广大农民成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广大农民摒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才能促进农村稳定,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吉林省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2.吉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
结合吉林省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借鉴国外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先进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吉林省新型农民:
2.1树立正确观念制定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是树立正确观念,充分重视农民素质问题。要广开渠道筹措教育培训费,为农村营造一个育才培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使吉林省农民的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二是明确培训目标,实行分层培训。吉林省要以“十二五”农民教育发展目标为指导,认真制定农民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订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
2.2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
引导农民转变思想和观念,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事业和加强对农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农民,有先进的知识教育农民,用先进的精神鼓舞农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把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多地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及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加强乡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四是帮助农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摒弃农民身上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传统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下转第12页)(上接第9页)民。
2.3着眼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点。吉林省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的力度,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吉林省农村青少年平均受教育水平,防止新文盲产生。二是继续推进农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吉林省要在继续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实际,建立人才培养弹性机制,适时调整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培训力度。通过系统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逐步达到新型农民要求的“懂技术”标准。四是完善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吉林省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时,要结合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技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小梅,等.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张秋水.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J].市场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