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两个根本性特征是高等性和职业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职业性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高等性。弱化高等性的原因复杂,危害颇多。加强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应从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工作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高等性;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5-0007-04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是专科,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然而,综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状况,虽然在体现“职业性”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院校办学的“高等性”。诸如高职院校学校管理模式僵化,官僚化,学术与行政的权力失衡;教师的教学缺乏自主性,教学管理程式化,强调规范;学生管理整体化,重视纪律的遵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整体水平和层次明显偏低,也不受学校的重视;等等。以上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不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本文仅就高职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等谈谈笔者的若干思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危害
高等性“弱化”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
(一)影响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是属于高等教育序列的办学层次,但是“高等性”的弱化会降低实际上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混同于一般中等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为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以及自身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体制保护之下,学院的发展不受影响,一旦高职院校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市场化、法人化改革,实行高职院校的退出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困难,甚至有被逼迫退出高教市场的危险。
(二)阻碍教师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复杂,既有升格之前中专校的“优秀的留校生”,后来分配的大学生,也有近年来引进的硕士和博士生,以及很多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学术权利保障的弱化,无疑会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阻碍部分教师潜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部分教师的创造性。
(三)遏制学生成长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后来的发展能否有理想的作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阶段的训练,而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表现为管理与服从、强化整体性与一致性。高职生活就是不断地上课,不断地考试,不断地参加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观察体悟的时间减少,可能会遏制部分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弱化实践应用领域发展
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专业应用领域都需要去研究和总结,理论上说高等本科研究型高校重在理论上的研究,高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自然也就落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身上。高职院校不重视科研丧失了本属于高职院校一块很大的蛋糕,也不利于国家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
(五)降低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薄弱,只会操作,不懂原理。这样低端的人才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偏离,导致实际人才水平下移,与中职生和培训机构的学员一起竞争,增加了竞争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一个人才的断层,增加了用人的成本,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层次的平衡。
二、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性的观念没有确立
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技校,原来的大专很多已经升格为本科。中专校、技校的办学层次、模式和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将长期受到中专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影响,短期之内很难消除。
(二)体制的制约
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目前还处于国有化、政府化的办学模式下,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推进,但是总体上高职院校还是依靠国家政策发展,依靠政府命令办学,没有真正走上自主化经营,独自承担办学的责任的模式。
(三)经济利益的驱动
中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用人规模扩大,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市场广阔的大环境下,没有及时转型,没有注重内涵式发展,高等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变化的只有学生的来源和学生的文凭,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基本都是沿用中专校技校传统做法。
三、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的策略建议
为了使高职教育的两个根本性特征平衡发展,需从以下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一)确立高等教育的“高等性”理念
大学之道在于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加强高等性就是要树立高等性的理念,即了解大学之道,确立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虽历经沧桑,发展到现在,与原来意义的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学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始终被大学人所坚守,为社会所尊重。学术自治发展到现在就是专业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管理学校的日程事务,学术性的事务仍然由教师主持。现在很多大学发展到巨型大学阶段,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已经不能真正管理好一所大学,但是学术自治的理念没有改变,科层式的管理机构都是为师生服务的,不能凌驾于学术之上。
学术自由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了以下内涵: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自由,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师有言论的自由,就是对专业领域范围内的事情可以撰写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发表观点,不受法律的追诉,在课堂上也可以发表观点,不受追诉。美国现在学术界已经确立了教师在专业领域外的言论和观点也不受追诉的地位,为了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确立了终身教职的制度;学生有学的自由,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专业,不受外来的干涉,大学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开设尽量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除了专业领域内的有限的必修课和通识课之外,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各种学科,各门课程。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守“高等性”的定位,确立高等性的办学理想,坚守大学之道,培养社会的“全人”,而不是仅仅聚焦在就业的目标,那样培养的只是社会的“工具”。
(二)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高等性
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对于一个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决定着实际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内部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运行模式和机制,按照大学学术自治的传统和精神,学术权力应该大于行政权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术权力暂未确立。整个学校的运行沿用行政的科层管理模式,即学院领导——院系——教研室——教师模式,上级命令层层向下级传达,下级问题逐级向上反映。这样线性的管理模式可以看出教师处在这种结构的最底层,使教师感到自己就是雇工,与企业里面的车间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工作就是完成上课的任务。管理上的“高等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这种科层管理教师的体制,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1.提倡教师自治。高职院校教师有关的教学、职称、福利等重大事项,都应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应当建立教师代表大会、职称委员会、工会等各种自治组织行使权力,真正落实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地位,让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切实利益挂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形式上建立了这些组织,但是这些组织的成员组成来源复杂,受到各级部门领导影响较深,不能真实代表教师的真实意愿。实现自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让教师的权力回归教师,学术的权力回到学术。
2.重视管理与服务。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从教职工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规模都超过万人,占地上千亩,与各级政府、社会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仅靠教师的力量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教学和科研,因此学校的管理需要一批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的聘用程序、身份待遇与教师一样,按照层级、职能范围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工作。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由于受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掌握着学校的资源,从而具有很大的权力,成为了实际上学校的“管理者”,使得学校管理与服务成为悖论。从理论意义上来讲,管理人员是由大学雇佣,专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人员,实际生活中成为主要为校领导服务的人员,成了掌握学校资源的主体。同一所学校存在两个主体,必然会引起冲突,管理主体拥有资源,挤压了教师的主体空间。高职院校管理上的高等性不是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率,而是体现在服务意识和服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水平。改革的路径是继续深化管理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干部制度和干部身份,教师和管理人员两条线管理模式,实行大学职员制改革。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高等性
1.倡导教学的自主与自治。大学教师教学的自主与自治体现在大学教师根据自己的良心和学术道德,按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参考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组成专业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2.创造课堂教学的自由空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场所,教师和学生主宰着课堂的活动,在这一教师的专业范围内,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不受外来的干涉。课堂的讨论、辩论,室内或室外,课程学习的进度都由教师和学生来把握。
3.保证教学自由不受干涉。教学自由的干涉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理念,作为管理人员有义务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关。因此教师教授的内容、进度、方法统统要由主管部门批准,批准之后严格执行,主管部门(教学管理机关,质量监控部门、院系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督导)会随时进入课堂检查,除此而外,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还会在班级安排“信息员”定期汇报教师的教学情况。按照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车间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高度相似,作为管理部门,监督和检查教学情况是职责之所在,这些方式和方法都是保障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目前的体制下,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这种管理模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作为“大学”的教学来讲,这样严密的监督程序似乎违背了大学学术自治的精神,也失去了对教师最基本的信任,最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保障教学的高等性改革的路径:首先,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和人才规格的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其次,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与提高,如鼓励在职进修,支持教师国内外访学等;再次,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高等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中专生,年龄和心智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自主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高等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工作人员相信、尊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并保障充分的自由空间。
1.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学生除了必修的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广泛涉猎,自学以及为此获得必要的指导。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建议学校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权利。
2.提供学生活动的自由舞台。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需要参加各种活动获得生活和事业的经验,作为学生管理人员应根据大学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积极为学生组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创造条件。
3.保证学生个人生活的自由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年满18周岁,法律上、生理上和心理上属于成年人,有安排自己生活、交友以及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自由。而且学生的学习自由、生活自由以及活动的自由应该受到学校的尊重,不受任意的干涉。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出于对学生的“责任感”,特别是出于对“高职生”一种特殊认知情感(认为高职生成绩不是太理想,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力不强),会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控制,加强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约束,使其不至于做出危险的事情,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工作人员及耳目的监督之下,不断制造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利用学生廉价的劳动力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干扰了学生自主安排的生活。 (五)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高等性
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学术组织或团体,其传统主要是以传授高深知识为主,强调学术性。如果大学没有科研与学术,只是一个学生模仿和接受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高职院校在中专层次上发展时只是基于培养低层次专门人才而存在的,发展到高等教育的层次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徒式的技术和经验的传授与模仿上,而应该在传授经验和技术、教会学生操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利用理论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在实践中产生发明和创造,提高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性,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高职院校的研究应定位在与高职教育相应层次的应用项目上,如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的技术应用需要重大改进,服务类职业领域内观念和理念的创新,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的创新等。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制订科研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应用型实验室的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教师科研的新平台。
2.建立学生科研基地。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批学生科研基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3.建立科研转化平台。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加强联系,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和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两个本质的特征,不能偏废。忽视职业性会混同于普通高校,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忽视高等性会导致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下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性弱化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在理念、管理、教学、学生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切实加强高等性,以实现高职院校两个根本特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方健华)
收稿日期:2013-01-13
作者简介:汪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7)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国际教育等;武正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南京,210031)教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与法律。
Reflection on Strengthening Advanced Characteristic of
Run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Xia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高等性;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5-0007-04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是专科,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然而,综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状况,虽然在体现“职业性”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院校办学的“高等性”。诸如高职院校学校管理模式僵化,官僚化,学术与行政的权力失衡;教师的教学缺乏自主性,教学管理程式化,强调规范;学生管理整体化,重视纪律的遵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整体水平和层次明显偏低,也不受学校的重视;等等。以上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不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本文仅就高职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等谈谈笔者的若干思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危害
高等性“弱化”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
(一)影响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是属于高等教育序列的办学层次,但是“高等性”的弱化会降低实际上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混同于一般中等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为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以及自身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体制保护之下,学院的发展不受影响,一旦高职院校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市场化、法人化改革,实行高职院校的退出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困难,甚至有被逼迫退出高教市场的危险。
(二)阻碍教师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复杂,既有升格之前中专校的“优秀的留校生”,后来分配的大学生,也有近年来引进的硕士和博士生,以及很多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学术权利保障的弱化,无疑会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阻碍部分教师潜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部分教师的创造性。
(三)遏制学生成长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后来的发展能否有理想的作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阶段的训练,而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表现为管理与服从、强化整体性与一致性。高职生活就是不断地上课,不断地考试,不断地参加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观察体悟的时间减少,可能会遏制部分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弱化实践应用领域发展
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专业应用领域都需要去研究和总结,理论上说高等本科研究型高校重在理论上的研究,高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自然也就落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身上。高职院校不重视科研丧失了本属于高职院校一块很大的蛋糕,也不利于国家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
(五)降低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高等性的弱化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薄弱,只会操作,不懂原理。这样低端的人才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偏离,导致实际人才水平下移,与中职生和培训机构的学员一起竞争,增加了竞争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一个人才的断层,增加了用人的成本,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层次的平衡。
二、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性的观念没有确立
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技校,原来的大专很多已经升格为本科。中专校、技校的办学层次、模式和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将长期受到中专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影响,短期之内很难消除。
(二)体制的制约
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目前还处于国有化、政府化的办学模式下,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推进,但是总体上高职院校还是依靠国家政策发展,依靠政府命令办学,没有真正走上自主化经营,独自承担办学的责任的模式。
(三)经济利益的驱动
中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用人规模扩大,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市场广阔的大环境下,没有及时转型,没有注重内涵式发展,高等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变化的只有学生的来源和学生的文凭,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基本都是沿用中专校技校传统做法。
三、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性的策略建议
为了使高职教育的两个根本性特征平衡发展,需从以下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一)确立高等教育的“高等性”理念
大学之道在于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加强高等性就是要树立高等性的理念,即了解大学之道,确立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虽历经沧桑,发展到现在,与原来意义的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学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始终被大学人所坚守,为社会所尊重。学术自治发展到现在就是专业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管理学校的日程事务,学术性的事务仍然由教师主持。现在很多大学发展到巨型大学阶段,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已经不能真正管理好一所大学,但是学术自治的理念没有改变,科层式的管理机构都是为师生服务的,不能凌驾于学术之上。
学术自由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了以下内涵: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自由,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师有言论的自由,就是对专业领域范围内的事情可以撰写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发表观点,不受法律的追诉,在课堂上也可以发表观点,不受追诉。美国现在学术界已经确立了教师在专业领域外的言论和观点也不受追诉的地位,为了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确立了终身教职的制度;学生有学的自由,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专业,不受外来的干涉,大学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开设尽量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除了专业领域内的有限的必修课和通识课之外,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各种学科,各门课程。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守“高等性”的定位,确立高等性的办学理想,坚守大学之道,培养社会的“全人”,而不是仅仅聚焦在就业的目标,那样培养的只是社会的“工具”。
(二)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高等性
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对于一个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决定着实际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内部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运行模式和机制,按照大学学术自治的传统和精神,学术权力应该大于行政权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术权力暂未确立。整个学校的运行沿用行政的科层管理模式,即学院领导——院系——教研室——教师模式,上级命令层层向下级传达,下级问题逐级向上反映。这样线性的管理模式可以看出教师处在这种结构的最底层,使教师感到自己就是雇工,与企业里面的车间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工作就是完成上课的任务。管理上的“高等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这种科层管理教师的体制,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1.提倡教师自治。高职院校教师有关的教学、职称、福利等重大事项,都应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应当建立教师代表大会、职称委员会、工会等各种自治组织行使权力,真正落实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地位,让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切实利益挂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形式上建立了这些组织,但是这些组织的成员组成来源复杂,受到各级部门领导影响较深,不能真实代表教师的真实意愿。实现自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让教师的权力回归教师,学术的权力回到学术。
2.重视管理与服务。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从教职工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规模都超过万人,占地上千亩,与各级政府、社会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仅靠教师的力量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教学和科研,因此学校的管理需要一批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的聘用程序、身份待遇与教师一样,按照层级、职能范围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工作。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由于受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掌握着学校的资源,从而具有很大的权力,成为了实际上学校的“管理者”,使得学校管理与服务成为悖论。从理论意义上来讲,管理人员是由大学雇佣,专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人员,实际生活中成为主要为校领导服务的人员,成了掌握学校资源的主体。同一所学校存在两个主体,必然会引起冲突,管理主体拥有资源,挤压了教师的主体空间。高职院校管理上的高等性不是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率,而是体现在服务意识和服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水平。改革的路径是继续深化管理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干部制度和干部身份,教师和管理人员两条线管理模式,实行大学职员制改革。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高等性
1.倡导教学的自主与自治。大学教师教学的自主与自治体现在大学教师根据自己的良心和学术道德,按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参考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组成专业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2.创造课堂教学的自由空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场所,教师和学生主宰着课堂的活动,在这一教师的专业范围内,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不受外来的干涉。课堂的讨论、辩论,室内或室外,课程学习的进度都由教师和学生来把握。
3.保证教学自由不受干涉。教学自由的干涉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理念,作为管理人员有义务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关。因此教师教授的内容、进度、方法统统要由主管部门批准,批准之后严格执行,主管部门(教学管理机关,质量监控部门、院系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督导)会随时进入课堂检查,除此而外,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还会在班级安排“信息员”定期汇报教师的教学情况。按照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车间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高度相似,作为管理部门,监督和检查教学情况是职责之所在,这些方式和方法都是保障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目前的体制下,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这种管理模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作为“大学”的教学来讲,这样严密的监督程序似乎违背了大学学术自治的精神,也失去了对教师最基本的信任,最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保障教学的高等性改革的路径:首先,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和人才规格的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其次,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与提高,如鼓励在职进修,支持教师国内外访学等;再次,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高等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中专生,年龄和心智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自主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高等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工作人员相信、尊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并保障充分的自由空间。
1.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学生除了必修的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广泛涉猎,自学以及为此获得必要的指导。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建议学校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权利。
2.提供学生活动的自由舞台。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需要参加各种活动获得生活和事业的经验,作为学生管理人员应根据大学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积极为学生组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创造条件。
3.保证学生个人生活的自由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年满18周岁,法律上、生理上和心理上属于成年人,有安排自己生活、交友以及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自由。而且学生的学习自由、生活自由以及活动的自由应该受到学校的尊重,不受任意的干涉。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出于对学生的“责任感”,特别是出于对“高职生”一种特殊认知情感(认为高职生成绩不是太理想,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力不强),会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控制,加强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约束,使其不至于做出危险的事情,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工作人员及耳目的监督之下,不断制造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利用学生廉价的劳动力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干扰了学生自主安排的生活。 (五)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高等性
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学术组织或团体,其传统主要是以传授高深知识为主,强调学术性。如果大学没有科研与学术,只是一个学生模仿和接受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高职院校在中专层次上发展时只是基于培养低层次专门人才而存在的,发展到高等教育的层次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徒式的技术和经验的传授与模仿上,而应该在传授经验和技术、教会学生操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利用理论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在实践中产生发明和创造,提高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性,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高职院校的研究应定位在与高职教育相应层次的应用项目上,如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的技术应用需要重大改进,服务类职业领域内观念和理念的创新,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的创新等。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制订科研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应用型实验室的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教师科研的新平台。
2.建立学生科研基地。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批学生科研基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3.建立科研转化平台。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加强联系,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和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两个本质的特征,不能偏废。忽视职业性会混同于普通高校,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忽视高等性会导致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下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性弱化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在理念、管理、教学、学生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切实加强高等性,以实现高职院校两个根本特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方健华)
收稿日期:2013-01-13
作者简介:汪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7)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国际教育等;武正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南京,210031)教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与法律。
Reflection on Strengthening Advanced Characteristic of
Run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