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9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园长推荐给我几种专业杂志,其中就有《幼儿教育》杂志.园长让我多看看,在学习之余尝试投稿.那时候,稿件都是手写的,装进信封里,贴上邮票寄出去.我投了几次稿,虽然稿件没有被录用,杂志社的地址倒是被我牢牢记住了.rn工作五六年后,有一次园长带我到杭州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后,我在杭州的马路上闲逛,忽然看到一块路牌上写着“文三路”,这个熟悉的地名令我倍感亲切.我不由自主地沿着马路寻找起来,虽然因为对路不熟悉,最终没有找到杂志社所在,但内心的激动持续了好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园长推荐给我几种专业杂志,其中就有《幼儿教育》杂志.园长让我多看看,在学习之余尝试投稿.那时候,稿件都是手写的,装进信封里,贴上邮票寄出去.我投了几次稿,虽然稿件没有被录用,杂志社的地址倒是被我牢牢记住了.rn工作五六年后,有一次园长带我到杭州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后,我在杭州的马路上闲逛,忽然看到一块路牌上写着“文三路”,这个熟悉的地名令我倍感亲切.我不由自主地沿着马路寻找起来,虽然因为对路不熟悉,最终没有找到杂志社所在,但内心的激动持续了好久.
其他文献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三个里程碑式文件的颁布时间为节点,将1996年至今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逐渐成长和快速进步三个阶段.在梳理每个阶段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主题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类型之后发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缺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越来越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与个体性,研究的领域多集中于社会文化、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在未来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研究者应注意深化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拓宽游戏研究
游戏中心是新西兰主要的早期教育机构.游戏中心的教育理念包括:强调婴幼儿自主游戏,肯定父母是孩子首要及最好的教育者,重视课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游戏中心的发展特征包括:独立运营并接受有关机构的督导评估;建立规范的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以社区为依托采用混龄班模式,强调“家长”即“教师”;为家长提供免费教育课程与资质认证.
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大连市811名3-6岁幼儿进行测查和分析,发现幼儿气质可分为3种潜在剖面类型,分别是非适应型、中间型、适应型,三类幼儿在问题行为上差异显著.研究者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暑假的一天,我打开微信公众号,“我与《幼儿教育》杂志的故事”征文启事映入眼帘.原来是《幼儿教育》创刊40周年了,仔细算来,我与《幼儿教育》相遇、相伴已经28年了.rn初次邂逅求学时rn在幼儿师范学校学习时,我认识了一些幼教刊物.那时我对《幼儿教育》的封面及其中的环创、手工最感兴趣,还特地用作业本将它们分类剪贴,连剩下的“残本”也舍不得丢弃.后来一想,与其把好好的一本期刊剪烂,不如完好无损地把它保留下来,将来可以查阅,这才停止了剪剪贴贴.毕业时,室友们因为路途遥远,纷纷丢弃书刊,而我则不嫌麻烦,把《幼儿教育
本研究从沈阳市3所幼儿园中抽取243名幼儿和18名教师,对师幼互动质量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研究,并考察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师幼互动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师幼互动总分以及活动组织和教学支持方面的得分均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师幼互动中的认知发展和反馈质量维度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年前,我刚进城当老师的时候很不自信,说话声音总是细细的,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惹出笑话.可是,每当面对班里的孩子时,我就很放松,我真心地喜欢他们.孩子们天真无邪,只要你真的爱他们,他们一定能感受到.于是,我沉下心来研究孩子,并将自己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在新环境里,我迫切希望有个贴心的朋友可以分享我的思考和发现,于是,我就给我很喜欢的《幼儿教育》杂志投稿.当时我只将投稿视作一种自我表达和倾诉,没敢奢望什么,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我竟然接到了杂志编辑夏赛元老师的来电.编辑老师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肯
国外儿童玩具图书馆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玩具提供、会员制度、玩具管理以及运行保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借鉴国外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经验,我们可以注重实现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关注特殊儿童的需要;注重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满足儿童多样化的需求;完善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使其良性持续运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教师心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应聚焦于儿童立场,引发儿童的主动学习.然而,当我们走进主题活动现场,与教师们一次次交流主题活动的实施时,我们发现要让教师的理念真正落地还存在着种种困难.于是,我们在区内组建了由不同层级实验同的教师构成的研究团队,尝试打破惯有的思维方式,站在儿童立场,以发现儿童、支持儿童为核心,以引发儿童主动学习为切入点,开启优化实施主题活动的新探索.以下将以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为例,谈一
1991年秋,导师卢乐珍教授为了让我这个刚刚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快些进步,在开列了一系列必读书目之外,还特别叮嘱:“要定期去图书室阅读专业期刊,丰富信息,扩展思路.”就这样,《幼儿教育》杂志走进了我的学习和生活.rn按照学校图书资料管理规定,单本的现刊只可以在馆内阅读,过刊的合订本才可以借阅出馆.于是,每月中旬,我一定会集中几天待在阅览室,逐页翻阅带着油墨味道的当月杂志.每个周末或节假日,则总要将那些绛紫色封皮的、厚厚的、装订好的过刊(通常是半年合订本)借出,带回宿舍浏览、精读、摘录.遇到特别喜欢的文章
我钦佩案例中这位教师对于教育的用心之细、之深.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探讨.rn1.标签需要“减负”rn案例中的标签确实很“忙”.忙为何意?不仅说明任务多,而且反映了效率低.那怎么办?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明确标签最核心的任务,删减不必要的任务.rn标签被用于协助幼儿整理物品时,其核心价值指向生活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标签被用于呈现益智题时,其核心价值则落脚在数学等领域概念、知识的习得与巩固.两种价值看似可以兼顾,但案例中的幼儿身处区域活动结束后整理物品的情景中,显然,他们的注意集中于如何高效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