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半部历史的缩影蕃尼古道上的和平与战争
犹如吉隆藏布奔流的河水一般,吉隆沟的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西藏千百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许多都与吉隆沟有密切关系。据张永发所著的《千年吉隆》一书讲述,小小的吉隆沟曾是历史风云漫卷、巨人际会之地,即使把这里的历史说成是西藏的半部历史,恐怕也不过分。
古时,吉隆沟被人们称为“蕃尼古道”。关于古道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当时的西藏正处于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统治之下。期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向邻国泥婆罗(今尼泊尔)求亲,迎娶泥婆罗王的女儿赤尊公主入藏,迎亲的队伍由“芒域”入藏——这个芒域,亦被称为蕃尼古道,也就是今天的吉隆沟。
相传松赞干布到吉隆迎娶赤尊公主入藏时,赤尊公主见古道沿途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就将带着的三尊释迦牟尼佛像留下一尊,然后在当地建立了帕巴寺。今天,人们来到吉隆沟依旧能看到这座石木结构、带有浓郁南亚风格的寺庙矗立在沟谷之中。赤尊公主的到来,为西藏带来了大量工匠和僧侣,正式开通了一条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要道。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朝年间,先后有玄照、道方、玄会等高僧,通过古道前往尼泊尔,再转道去印度求法……在这些求法和传法的高僧中,最著名的就是创造“吉隆”之名的莲花生大师。公元755年,吐蕃国王赤德祖赞死后,吐蕃的贵族大臣发布了禁佛令,驱逐境内的汉僧和尼泊尔僧。但是,即位的赤松德赞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掌握权力的他开始谋求恢复佛教,还特地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大师传教。莲花生大师通过蕃尼古道入藏时,认为此处很有灵气,就将此地命名为“吉隆”,意为“欢乐村”“舒适村”之意,并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蕃尼古道的存在虽然促进了西藏和尼泊尔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但同时也给入侵者制造了机会。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廓尔喀人在征服了尼泊尔的玛拉王朝后,开始入侵西藏。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震怒,命令驻藏大臣雅满泰连夜带兵前去防范。听到消息的廓尔喀军队,自知准备不足不是清军对手,就选择了和当地官员私下议和,签订了一个“以金钱换土地”的“协议”。但后来,当地官员不愿妥协,恼怒的廓尔喀人再次出兵入侵,并迅速占领了日喀则、聂拉木、吉隆等地。
收到异族再次入侵的消息,乾隆愤怒地将奏折摔在地上说:“西藏不可受小丑骚扰”,随即派福康安为大将军,调集大军入藏驱逐廓尔喀。进驻前线的福康安在观察敌情后兵分两路,直捣擦木卡要塞和吉隆沟等地。在擦木卡要塞,福康安用缓兵之计让敌人放松警惕,一举猛攻后拿下要塞,随即全线出击,收复吉隆。为了永绝后患,福康安决定趁势追击。他率领军队越过边境热索桥,一直打到廓尔喀的首都阳布(今加德满都)附近,直至敌方臣服才班师回朝。
至今,在吉隆县擦木卡沟内,还能看到当时清兵修建的掩体防御工事遗迹,以及清军士兵墓遗址,每当啸风四起,这些遗址仿佛又将访者带回了那场激烈的战争之中……
沟里的人文宝藏中国最年轻的一批公民
悠久的历史为吉隆沟留下了众多“宝藏”,比如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小镇里,或许就藏有地位显著的遗址古迹,宗嘎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小小的宗嘎镇,仅有人口4000多人,却藏着不少“宝贝”。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镇上的曲德寺。该寺已有1000多年历史,里面保留着许多壁画和木雕,尤其是那些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木雕,它们镶嵌于柱、脊、廊、梁之上,人物、鸟兽、花草、紋饰,颇有印度和尼泊尔风格。据说,这是当年特邀古印度和尼泊尔工匠留下的千古杰作,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都不多见。
从宗嘎县往北走七八公里,就能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唐碑。时间回到公元658年的一天,在吉隆沟古驿道旁的崖壁上,传来一阵阵“叮叮当当”的钎锤撞击岩石的声响。顺着声音寻去,一伙人正在做摩崖石刻,上曰:“大唐天竺使出铭”。崖下站着一位皮肤黝黑、面目严肃的中年男人,正在统筹指挥。他叫王玄策,是唐代著名外交家、军事家、探险家,这是他第三次走在出访天竺(今印度)的归途中。一路上的奔波让王玄策决定在这古木参天、花草幽深的河谷中停留。他一边吩咐大家中途休整,一边命人起草碑文,用石刻记述大唐与外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描摹边陲的大好河山。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年留下的石碑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唐碑为历史坐标,沿着北偏东方向走十几公里,便是古代所称“小马拉山”的山口,这个山口上至今仍有唐代烽燧、碉楼、驿站的遗址、遗迹。
回到宗嘎镇往南走几十公里,就正式进入吉隆沟的核心区:吉隆镇。这个小镇究竟有多小呢?有人说,吉隆镇以前就没在石头缝中,隐在森林里;走在镇上,东边说话西边能听,从南端走到北头也就10分钟。镇上最有名的景点就是前文提过的帕巴寺——松赞干布为迎娶他的尼泊尔妻子赤尊公主修建的。来到镇上,雾霭缭绕、藏香扑鼻,寻香识路就能到达帕巴寺,这庙小而精致,周长不足百米,整体呈方正的塔形,中心有楼梯盘旋可以到达顶部,寺外墙壁和门廊上分别绘有壁画,绘制精美、栩栩如生,内部供奉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圣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有众多遗址古迹,吉隆沟里还生活着中国最年轻的一批公民——达曼人,过去他们是不到200人的小族群,现在已被确定为藏族的一支。据记载,“达曼”一名来源于其先人的骑兵职业:“达”的藏语意译为“马”,“曼”为“军”或“多”,“达”和“曼”组合起来就是“骑兵”,意为“古代骑兵的后裔”。数百年来,他们如“吉普赛人”一样在中尼、中印边境上游走,无国无家。2003年之前,达曼人主要混居在吉隆镇的一些村庄里,因为没有国籍,一直没有土地和住房,大多数人以打铁为生,多被当地居民称为“铁匠”。2004年,达曼人仅剩184人,中国政府正式接纳他们为中国公民,还创建了达曼新村,自此,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