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作品表面呈现波浪状,在这层波浪上涂上漆,然后通过光的漫反射将隐藏在漆本身的光泽呈现出来,再结合波浪起伏的表面,形成一种‘漆光’的律动感。”谈及他的作品跟其他漆艺家作品的区别时,郑解朝如此解释。
对于了解韩国漆艺的人而言,几乎都对郑解朝有过了解,因为他的漆艺作品透露出来的那种高级感和光泽,是其他漆艺人学不来的。“从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独自摸索,致力于探索大漆中隐藏的神秘和深奥的色彩。在研究漆艺并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漆器材料的本质中隐藏着‘光泽’,所以我就一直循这这条线,希望能找到把这种‘光泽’表现出来的方法。”经过多年摸索,郑解朝成功了,而且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漆光”被表现出来的那一刻,“那是最让我铭心刻骨和感动的一件事。”
每次在展览上看到他的作品,都会受到震撼。这些漆器,在灯光照射下,浑身散发出晶莹剔透的光彩,挑不出一丝瑕疵。所以,摄影师都喜欢拍他的作品,因为出片不需要任何处理,用他们的话说,这叫“自带特效”。
由于在漆艺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再加上他在人才培养、技艺创新、漆树种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韩国总统授予“文化勋章·玉冠”,这也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个奖项。此后,2016年,在德国手工协会主办的“世界手工艺展”上,为了表彰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手工艺的独特性和价值,他被授予最高奖——拜尔恩州政府奖(Winner of the Bavarian State Award 2016)。
虽然郑解朝所使用的原材料跟中国一样,都源自漆树产的大漆,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地产的大漆品质也是略有区别。再加上他选用的都是上好的“ottchi”(韩国对大漆的称呼),在他的精心調配和精湛技艺的“磨炼”中,才呈现出冰晶般的光泽。
正是由于在“光泽”方面的独到经验,这些年,他常常被邀请到很多国家讲课,也跟很多漆艺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91年,中国就邀请了包括他在内的5位韩国工艺家,走访了北京、扬州、南京的工艺美术界相关企业、院校或机构,并结识了很多工艺美术界的大师。1992年,两国建交后,于1994年韩国又邀请我国漆艺家乔十光在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美术馆举办了“1994韩中漆艺交流首尔展”。此后,郑解朝经常致力于中韩漆艺文化的交流发展,因为他希望漆艺在双方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201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给中国的漆艺从业者讲了一堂关于“色彩”的课。
如今,已经76岁的郑解朝仍旧活跃在工坊里,仍旧在漆艺之路上不断地学习。“因为疫情,所有展览和出行计划全部延期或取消,令人遗憾。但另一方面好在有更多时间学习,进行自我修养和提高,可以更专注于我的创作。”
Q:Ottchi清漆跟中国的大漆有什么不同?
A:中国的大漆是直接从漆树中提取的漆,精制而成的可用作涂料一种漆,在韩国被称为“ottchil ??”,日本称之为“urushi”。因此,中国的大漆、韩国的ottchil??、日本的urushi都是一种材料的不同称呼而已,都是产自漆树的涂料,主要构成成分都相同。只是因为生长区域不同,成分含量有差异而已。所以,中日韩3国共同使用汉字“漆”来标记。
Q:螺钿工艺是韩国漆艺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为何螺钿工艺会取得如此成就?
A:韩国螺钿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在于,我们具备螺钿工艺的最佳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首先,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让我们很容易获得螺钿工艺所需的材料——贝壳,而且是那种五彩斑斓、玲珑精致、形态各异的贝壳;其次,韩国的气候、地形、土质等都特别适合漆树种植,可以说漆树在韩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好成活,这也为生产出高品质的漆提供了保障。
这些都为螺钿漆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先辈们流传至今的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Q:您认为现在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什么?
A:我一直非常重视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和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本分,以及事物的本质、原理等这些生活的本源。正是人生中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启发了我,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创作过程中,我善于采用样式化、艺术和科学的手段去制作颇具造型立体感与现代感的漆工艺品,希望观众能通过作品领悟我所追求的创作意义。
Q:您的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精致、华丽,其中透露出技艺与设计的深厚功底,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A:对。我不仅重视技艺,更重视设计。一件精湛的作品不仅需要纯熟的技艺,同时也不可缺少设计对感官的影响。因此,基于形态的原理、材料的本质、色彩的根本、制作方法的思考,我找到了体现美感的设计“诀窍”,并将其运用到作品上。
Q:您认为目前漆艺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该如何应对?
A:随着时代变化,漆艺的“坐标设定”是最大的困难。在数字时代、普适时代下,全球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中,漆艺的“坐标设定”陷入了混乱。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认真解读时代变化,在判断和应对方式的讨论中探讨漆工艺未来的发展。
对于了解韩国漆艺的人而言,几乎都对郑解朝有过了解,因为他的漆艺作品透露出来的那种高级感和光泽,是其他漆艺人学不来的。“从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独自摸索,致力于探索大漆中隐藏的神秘和深奥的色彩。在研究漆艺并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漆器材料的本质中隐藏着‘光泽’,所以我就一直循这这条线,希望能找到把这种‘光泽’表现出来的方法。”经过多年摸索,郑解朝成功了,而且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漆光”被表现出来的那一刻,“那是最让我铭心刻骨和感动的一件事。”
每次在展览上看到他的作品,都会受到震撼。这些漆器,在灯光照射下,浑身散发出晶莹剔透的光彩,挑不出一丝瑕疵。所以,摄影师都喜欢拍他的作品,因为出片不需要任何处理,用他们的话说,这叫“自带特效”。
由于在漆艺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再加上他在人才培养、技艺创新、漆树种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韩国总统授予“文化勋章·玉冠”,这也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个奖项。此后,2016年,在德国手工协会主办的“世界手工艺展”上,为了表彰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手工艺的独特性和价值,他被授予最高奖——拜尔恩州政府奖(Winner of the Bavarian State Award 2016)。
虽然郑解朝所使用的原材料跟中国一样,都源自漆树产的大漆,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地产的大漆品质也是略有区别。再加上他选用的都是上好的“ottchi”(韩国对大漆的称呼),在他的精心調配和精湛技艺的“磨炼”中,才呈现出冰晶般的光泽。
正是由于在“光泽”方面的独到经验,这些年,他常常被邀请到很多国家讲课,也跟很多漆艺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91年,中国就邀请了包括他在内的5位韩国工艺家,走访了北京、扬州、南京的工艺美术界相关企业、院校或机构,并结识了很多工艺美术界的大师。1992年,两国建交后,于1994年韩国又邀请我国漆艺家乔十光在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美术馆举办了“1994韩中漆艺交流首尔展”。此后,郑解朝经常致力于中韩漆艺文化的交流发展,因为他希望漆艺在双方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201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给中国的漆艺从业者讲了一堂关于“色彩”的课。
如今,已经76岁的郑解朝仍旧活跃在工坊里,仍旧在漆艺之路上不断地学习。“因为疫情,所有展览和出行计划全部延期或取消,令人遗憾。但另一方面好在有更多时间学习,进行自我修养和提高,可以更专注于我的创作。”
Q:Ottchi清漆跟中国的大漆有什么不同?
A:中国的大漆是直接从漆树中提取的漆,精制而成的可用作涂料一种漆,在韩国被称为“ottchil ??”,日本称之为“urushi”。因此,中国的大漆、韩国的ottchil??、日本的urushi都是一种材料的不同称呼而已,都是产自漆树的涂料,主要构成成分都相同。只是因为生长区域不同,成分含量有差异而已。所以,中日韩3国共同使用汉字“漆”来标记。
Q:螺钿工艺是韩国漆艺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为何螺钿工艺会取得如此成就?
A:韩国螺钿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在于,我们具备螺钿工艺的最佳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首先,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让我们很容易获得螺钿工艺所需的材料——贝壳,而且是那种五彩斑斓、玲珑精致、形态各异的贝壳;其次,韩国的气候、地形、土质等都特别适合漆树种植,可以说漆树在韩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好成活,这也为生产出高品质的漆提供了保障。
这些都为螺钿漆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先辈们流传至今的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Q:您认为现在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什么?
A:我一直非常重视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和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本分,以及事物的本质、原理等这些生活的本源。正是人生中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启发了我,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创作过程中,我善于采用样式化、艺术和科学的手段去制作颇具造型立体感与现代感的漆工艺品,希望观众能通过作品领悟我所追求的创作意义。
Q:您的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精致、华丽,其中透露出技艺与设计的深厚功底,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A:对。我不仅重视技艺,更重视设计。一件精湛的作品不仅需要纯熟的技艺,同时也不可缺少设计对感官的影响。因此,基于形态的原理、材料的本质、色彩的根本、制作方法的思考,我找到了体现美感的设计“诀窍”,并将其运用到作品上。
Q:您认为目前漆艺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该如何应对?
A:随着时代变化,漆艺的“坐标设定”是最大的困难。在数字时代、普适时代下,全球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中,漆艺的“坐标设定”陷入了混乱。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认真解读时代变化,在判断和应对方式的讨论中探讨漆工艺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