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民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社会发展中享有经济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和监督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为主线。需充分挖掘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更好地指导当代实践。
【关键词】人民主体 人民群众 当代价值 当代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将人民主体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
纵观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哲学发展史的始终,且马克思将人民主体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从“类”概念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逐渐明晰,人民主体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民是经济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人民是监督主体。
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马克思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总结,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民主体的地位才能够最终实现,即劳动者实现了自由劳动,劳动不再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人民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释放,能动性也得到了最大发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经济纲领是让工人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将土地和资本作为自由劳动的工具,要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思想,要让劳动者获得经济上的解放,让人民成为经济主体。
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经济的主体,还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民都是自身利益的代表,因而我们要建立的社会是能够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代表的也应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能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要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以巴黎公社为例,其开展的许多政务都是公开的,群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公社的言行都需要向公众公布,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措施非常赞同,他认为在这样的制度下,有助于实现人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清除国家等级制,人民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公社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然是共产主义。
践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建设等的力量源泉,因而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奋斗目标,因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认识。
首先,人民是认识主体,践行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从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出发,不斷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送去关爱等。为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拓宽人民增收渠道,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等,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让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获得喜悦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一系列措施也正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要义的体现。
其次,人民是实践主体,践行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应充分调动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和追求,当今时代,万众创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在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面临诸多问题和不协调现象,需要凝心聚力,需要依靠人民主体力量来化解难题,也正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终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我们党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关注点,并通过人民的意愿对方针政策进行检验,在共同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应树立起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姿态。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不仅体现在我党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方面,同时我党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人民主体思想指导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首先,人民是历史主体,历史发展要牢牢把握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始终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要求,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机制。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发展的领路人,要培养一批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带动性。其二,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建设法治政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生存境遇和大众生活的关注,我们党正是继承这一思想精髓,树立群众意识,走群众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贯彻群众路线,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繁荣。
其次,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启示我们,要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马克思认为人民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这一思想对于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认为,人民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其思想精髓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思想指导,同时也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充分体现。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以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为关注起点,重点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条件,由此可见,人民主体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是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因素和推动力量,因而党开展的一切工作也应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原则。
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指导,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造福。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深入开展一系列为人民服务工作,扩大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诸多重要讲话,蕴含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其中对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精彩论述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从价值维度考量,人民的利益是高于其他利益的,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是价值创造与受益的统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等实践活动,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政策措施体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发挥人民作为监督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陶日贵:《精神·制度·思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
②杨哲、李志军:《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月刊》,2017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关键词】人民主体 人民群众 当代价值 当代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将人民主体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
纵观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哲学发展史的始终,且马克思将人民主体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从“类”概念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逐渐明晰,人民主体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民是经济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人民是监督主体。
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马克思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总结,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民主体的地位才能够最终实现,即劳动者实现了自由劳动,劳动不再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人民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释放,能动性也得到了最大发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经济纲领是让工人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将土地和资本作为自由劳动的工具,要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思想,要让劳动者获得经济上的解放,让人民成为经济主体。
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经济的主体,还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民都是自身利益的代表,因而我们要建立的社会是能够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代表的也应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能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要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以巴黎公社为例,其开展的许多政务都是公开的,群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公社的言行都需要向公众公布,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措施非常赞同,他认为在这样的制度下,有助于实现人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清除国家等级制,人民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公社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然是共产主义。
践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建设等的力量源泉,因而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奋斗目标,因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认识。
首先,人民是认识主体,践行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从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出发,不斷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送去关爱等。为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拓宽人民增收渠道,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等,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让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获得喜悦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一系列措施也正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要义的体现。
其次,人民是实践主体,践行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应充分调动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和追求,当今时代,万众创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在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面临诸多问题和不协调现象,需要凝心聚力,需要依靠人民主体力量来化解难题,也正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终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我们党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关注点,并通过人民的意愿对方针政策进行检验,在共同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应树立起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姿态。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不仅体现在我党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方面,同时我党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人民主体思想指导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首先,人民是历史主体,历史发展要牢牢把握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始终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要求,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机制。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发展的领路人,要培养一批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带动性。其二,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建设法治政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生存境遇和大众生活的关注,我们党正是继承这一思想精髓,树立群众意识,走群众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贯彻群众路线,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繁荣。
其次,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启示我们,要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马克思认为人民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这一思想对于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认为,人民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其思想精髓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思想指导,同时也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充分体现。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以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为关注起点,重点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条件,由此可见,人民主体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是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因素和推动力量,因而党开展的一切工作也应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原则。
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指导,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造福。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深入开展一系列为人民服务工作,扩大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诸多重要讲话,蕴含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其中对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精彩论述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从价值维度考量,人民的利益是高于其他利益的,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是价值创造与受益的统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等实践活动,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政策措施体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发挥人民作为监督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陶日贵:《精神·制度·思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
②杨哲、李志军:《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月刊》,2017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