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以“工学一体,校企融合”的理念为指导,有效优化学校课程资源,设计学习情境,以机械产品典型零件工艺编制工作过程组织实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设计的主流。
一、课程定位
《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编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职业规范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体系开发
本课程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编制、现场工艺指导与管理”等基本应用能力为主,架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等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和论证,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教学单元,以轴类等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调研本专业各工种的工作岗位的任务,归纳出5个学习情境10项典型工作任务。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紧扣机械工艺员岗位职业标准和中小企业对生产一线工艺员岗位的要求,共设“轴类、套类、齿轮类、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机床夹具的选用”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设置若干任务,组织工艺编制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点;同时,根据任务实施需要将工件装夹、典型机床、工具等知识贯穿于任务实施全过程,使学生在任务实施与知识应用中形成知识与能力体系,为后续课程与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并融合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学情境实施时,依托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针对本专业技能需求,坚持“以工作岗位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原则,本着“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理实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课程的学习情境由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实践性(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开放性(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以课内教学为主,主要以学生分组进行,根据需要各小组完成不同或者相同的学习子任务,组内和组间讨论并相互学习,然后老师再集中点评和讲解。课外自学主要是学生基于完成项目报告的需要,利用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
1.育人为本、奠基终身
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善于适应职业变化,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实施教学,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3.实施课程标准化管理,制定完整的教学文件
课程标准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学习指导、教学组织方案、考核标准等规范的教學指导文件,使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按标准化管理。将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依据,来处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
4.开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与企业联合开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分别用于课堂教学的八要素课业学习包和用于课外自主学习的五要素课业辅导包。
5. 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
进行课程学习的全程化考核,建立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标准的开发
1.《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2.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最后确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情境。将学习情境划分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按照任务的需要构建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体。
根据本学习领域的职业岗位,融入高级车工、铣工职业资格标准。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
(2)通过典型的案例,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规范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应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要点。
(4)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
作者简介:王鑫秀(1965-),女,工程硕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设计的主流。
一、课程定位
《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编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职业规范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体系开发
本课程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编制、现场工艺指导与管理”等基本应用能力为主,架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等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和论证,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教学单元,以轴类等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调研本专业各工种的工作岗位的任务,归纳出5个学习情境10项典型工作任务。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紧扣机械工艺员岗位职业标准和中小企业对生产一线工艺员岗位的要求,共设“轴类、套类、齿轮类、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机床夹具的选用”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设置若干任务,组织工艺编制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点;同时,根据任务实施需要将工件装夹、典型机床、工具等知识贯穿于任务实施全过程,使学生在任务实施与知识应用中形成知识与能力体系,为后续课程与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并融合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学情境实施时,依托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针对本专业技能需求,坚持“以工作岗位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原则,本着“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理实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课程的学习情境由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实践性(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开放性(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以课内教学为主,主要以学生分组进行,根据需要各小组完成不同或者相同的学习子任务,组内和组间讨论并相互学习,然后老师再集中点评和讲解。课外自学主要是学生基于完成项目报告的需要,利用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
1.育人为本、奠基终身
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善于适应职业变化,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实施教学,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3.实施课程标准化管理,制定完整的教学文件
课程标准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学习指导、教学组织方案、考核标准等规范的教學指导文件,使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按标准化管理。将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依据,来处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
4.开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与企业联合开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分别用于课堂教学的八要素课业学习包和用于课外自主学习的五要素课业辅导包。
5. 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
进行课程学习的全程化考核,建立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标准的开发
1.《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2.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最后确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情境。将学习情境划分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按照任务的需要构建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体。
根据本学习领域的职业岗位,融入高级车工、铣工职业资格标准。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
(2)通过典型的案例,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规范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应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要点。
(4)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
作者简介:王鑫秀(1965-),女,工程硕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