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2
摘 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社会的各种压力也就更大,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对于学习的时间也随之逐渐减少,想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取得出色的比赛成绩,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竞技水平、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等。因此,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文化教育 文化知识 竞技体育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事实逐渐的凸显,学历与学识出现不符的情况很普遍,而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纯在很大难度。当今大学生运动员之中,绝大部分人不能够学习训练互不影响,多数都是重视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这样更使得原本就文化知识掌握量就不是很高的大学生运动员们的文化教育越发的紧张了。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对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有了一个初步的概括。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贵州省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高等院校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及调试方法。研究对象年龄为在19岁至23岁。
(二)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性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本人现在的工作性质,长年带队大学生运动员,深入了解他们在文化教育学习和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撰写论文提供时间依据,为结论提供了理论参考。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本分析
1.体制、理念与模式
以竞技运动强国美国为例,专业运动员的成长是纳入各级学校体系中进行培养的模式。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要想成为职业运动员,不仅在其所从事的专项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他们也要相应的完成各级学校的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造就特殊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体制,这种体制长时间影响大学生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即造成他们个人对文化学习的追求和在文化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从低年级到升入大学期间,是处于一种半脱离学校教育的状态,在学习训练冲突上更多体现的是频繁的集训和比赛,从而客观上造成文化学习的中断,这种中断给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的非正向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2.学籍管理与运动竞赛
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智力因素决定比赛的胜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智力因素的潜在体现即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籍的管理目的正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顺利的完成学业。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由于专业不同、项目不同,各类相应的比赛时间段不同,从而导致大学生运动员因参与各类比赛或者伤病而被迫中断文化教育的学习,即使赛后或者伤病痊愈归来也会因为比赛期间中断的文化学习进度无法衔接。因此,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与传统学期制相区别的阶段式教学,平且严格控制大学生运动员的非赛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保证高校的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构想与改革思路
1.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依从性
理想的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既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又能切实保证其系统地进行文化学习的模式。一些权威人士也纷纷提出改变大学生运动员们普遍文化素质低的设想,但是,皆因为脱离我特殊的国情,实践的可操作性微乎其微,单纯是文字游戏罢了。但美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并没有因为体制的不合理而消失,他们在各个独立的系统中相互的并存,并且相互协调下共同成就。在我国,尽管各高校自身需要在经济大潮中阔大生存空间,如果改革不能从体制上开始,那么一切围绕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探索实践都只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因为,在当今的竞技领域中要想获得优势就必须投入相当数量的训练与体力的代价。所以,我们无法回避文化学习与训练争精力,抢时间的矛盾。
2.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们无意指责教练员、运动员的选择,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只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化解学习与训练之间矛盾的方式是不是只能非此即彼?有没有一条中间的道路?我们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成绩的提高是相互成就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在确立竞技体育的教育内涵后,我们就可以在育人目标上找到共同点。未来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应该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同化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行为。
(三)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作用
提高文化及整体素质不仅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运动员是整个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毕竟还是相对短暂的,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反之则不然。由于文化素质与学历不符,当大学生运动员从事其它工作时,将会遇到各种困难,使自己承担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更无法开创新局面,这不但给本人带来苦恼,对社会也是无益的。因此,强化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为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几个特点
1.时间短
大学生运动员平时要接受专业的训练和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用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经常会和专业训练时间、比赛时间冲突。以至于形成缺课、旷课等影响文化教育的学习时间。
2.精力不集中
由于运动员天性好动,再加上大量训练后马上转入文化课学习,使得他们的身体处于疲劳状态,精神上处于高度兴奋中,以至于从活泼转到安静,从而非常容易困乏,无法很好的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加大了教师组织教学及难度。
3.流动性大
大学生运动员经常外出参加比赛,并且时间长短不定,因此缺课较多,赛后又不能及时补课,导致知识点衔接不上,对文化知识的接受逐渐降低积极性,慢慢的由对知识的吸收及积累有极大兴趣变成因为知识断点,衔接费力,知识吸收时的不懂而放弃学习。
四、结论
(一)根据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组织模式,建议采用随队专人授课、分段集中授课及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运动员们的文化知识接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不能放弃学习。现在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就寸步难行,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去充实自己,那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厉丽玉.浙江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8):18-19.
[2]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6-10.
[3] 陈云开.论21世纪的体育人才素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125-127.
[4] 张翠萍,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442-443.
[5] 张薇.辽宁省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22.
[6] 陆名云.优秀运动队如何事实素质教育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7] 熊焰,徐刚,孔祥宇.竞技运动教材化修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123-125.
[8] 王志坚,王书亭.现代体育发展趋势浅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4-106.
[9] 谭皖宇.举国体制下运动员文化素质资本获得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27-29.
摘 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社会的各种压力也就更大,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对于学习的时间也随之逐渐减少,想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取得出色的比赛成绩,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竞技水平、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等。因此,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文化教育 文化知识 竞技体育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事实逐渐的凸显,学历与学识出现不符的情况很普遍,而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纯在很大难度。当今大学生运动员之中,绝大部分人不能够学习训练互不影响,多数都是重视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这样更使得原本就文化知识掌握量就不是很高的大学生运动员们的文化教育越发的紧张了。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对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有了一个初步的概括。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贵州省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高等院校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及调试方法。研究对象年龄为在19岁至23岁。
(二)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性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本人现在的工作性质,长年带队大学生运动员,深入了解他们在文化教育学习和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撰写论文提供时间依据,为结论提供了理论参考。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本分析
1.体制、理念与模式
以竞技运动强国美国为例,专业运动员的成长是纳入各级学校体系中进行培养的模式。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要想成为职业运动员,不仅在其所从事的专项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他们也要相应的完成各级学校的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造就特殊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体制,这种体制长时间影响大学生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即造成他们个人对文化学习的追求和在文化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从低年级到升入大学期间,是处于一种半脱离学校教育的状态,在学习训练冲突上更多体现的是频繁的集训和比赛,从而客观上造成文化学习的中断,这种中断给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的非正向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2.学籍管理与运动竞赛
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智力因素决定比赛的胜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智力因素的潜在体现即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籍的管理目的正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顺利的完成学业。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由于专业不同、项目不同,各类相应的比赛时间段不同,从而导致大学生运动员因参与各类比赛或者伤病而被迫中断文化教育的学习,即使赛后或者伤病痊愈归来也会因为比赛期间中断的文化学习进度无法衔接。因此,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与传统学期制相区别的阶段式教学,平且严格控制大学生运动员的非赛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保证高校的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构想与改革思路
1.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依从性
理想的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既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又能切实保证其系统地进行文化学习的模式。一些权威人士也纷纷提出改变大学生运动员们普遍文化素质低的设想,但是,皆因为脱离我特殊的国情,实践的可操作性微乎其微,单纯是文字游戏罢了。但美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并没有因为体制的不合理而消失,他们在各个独立的系统中相互的并存,并且相互协调下共同成就。在我国,尽管各高校自身需要在经济大潮中阔大生存空间,如果改革不能从体制上开始,那么一切围绕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探索实践都只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因为,在当今的竞技领域中要想获得优势就必须投入相当数量的训练与体力的代价。所以,我们无法回避文化学习与训练争精力,抢时间的矛盾。
2.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们无意指责教练员、运动员的选择,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只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化解学习与训练之间矛盾的方式是不是只能非此即彼?有没有一条中间的道路?我们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成绩的提高是相互成就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在确立竞技体育的教育内涵后,我们就可以在育人目标上找到共同点。未来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应该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同化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行为。
(三)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作用
提高文化及整体素质不仅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运动员是整个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毕竟还是相对短暂的,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反之则不然。由于文化素质与学历不符,当大学生运动员从事其它工作时,将会遇到各种困难,使自己承担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更无法开创新局面,这不但给本人带来苦恼,对社会也是无益的。因此,强化大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为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几个特点
1.时间短
大学生运动员平时要接受专业的训练和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用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经常会和专业训练时间、比赛时间冲突。以至于形成缺课、旷课等影响文化教育的学习时间。
2.精力不集中
由于运动员天性好动,再加上大量训练后马上转入文化课学习,使得他们的身体处于疲劳状态,精神上处于高度兴奋中,以至于从活泼转到安静,从而非常容易困乏,无法很好的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加大了教师组织教学及难度。
3.流动性大
大学生运动员经常外出参加比赛,并且时间长短不定,因此缺课较多,赛后又不能及时补课,导致知识点衔接不上,对文化知识的接受逐渐降低积极性,慢慢的由对知识的吸收及积累有极大兴趣变成因为知识断点,衔接费力,知识吸收时的不懂而放弃学习。
四、结论
(一)根据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组织模式,建议采用随队专人授课、分段集中授课及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运动员们的文化知识接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不能放弃学习。现在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就寸步难行,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去充实自己,那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厉丽玉.浙江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8):18-19.
[2]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6-10.
[3] 陈云开.论21世纪的体育人才素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125-127.
[4] 张翠萍,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442-443.
[5] 张薇.辽宁省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22.
[6] 陆名云.优秀运动队如何事实素质教育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7] 熊焰,徐刚,孔祥宇.竞技运动教材化修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123-125.
[8] 王志坚,王书亭.现代体育发展趋势浅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4-106.
[9] 谭皖宇.举国体制下运动员文化素质资本获得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