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英国老公时常为香港的街名闹别扭,多次听他说起Aberdeen渔港,我始终不知所云,因Aberdeen明明是苏格兰的一个港口城市,经香港友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原来中文叫香港仔。香港殖民风雨的洗礼其典型特征之一,即地名华洋不一。我与老公说起香港地名来由于历史的后遗症只得“一地两制”,比如他说Stanley我则称为赤柱。Stanley是英统治者为纪念早期英国防及殖民部大臣LordStanley而来:而赤柱土名源自传说赤柱半岛上曾有一高大参天的木棉树,飓风袭击时周围树木皆遭摧毁,唯有其虽树叶落尽但光秃的树干仍于一片废墟上巍然屹立,成为此地的象征,故称赤柱。
以原英总督及英高官姓名为香港街道冠名,是英国殖民意识的传统。以总督命名的香港街道就有德辅道(Des Voeux Road)和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以辅政司命名的如骆克道(Lockhart Road)和马师道(Marsh Road)。九龙半岛的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馆地区为梳士巴利道(Salisbury Road),梳士巴利候爵是19世纪曾任外交大臣并三度组阁的英国风云政治家。而赫德道(HartAvenue)就是那位“汉学家”殖民官罗伯特·赫德爵士,此君还自己起了个汉名赫鹭宾,他是绝无仅有的几位能以中文官话与清廷周旋的英方代表。1854年赫德来中国时先任英驻宁波领事馆翻译,后调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升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8年之久,深得洋务派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出任李鸿章助理。英殖民政府开发新界的条约亦出自其手笔,1906年赫德获清皇廷赐封为“太子”少保。
赫德于1908年在英国逝世,翌年港英当局便将尖东的原东林荫路更名为赫德道。同在九龙半岛外地游客必来“血拚”(英文Shopping购物的音译)的著名商业街弥敦道(Nathan Road),是以第13任港督弥敦爵士命名的。1904年弥敦走马上任后大力开发九龙半岛及主持九广铁路的建设,于是为了表彰其政绩便将原来的罗便臣道易名为新贵弥敦道了。
对于我来说最有缘分的要算加连威老道(Granvolle Road),因我们在英格兰时所在的街道和公寓名称都叫Granville,海归香港后居然“仍旧栖身老地方”“没挪窝”,倍感亲切。加连威老伯爵当其1868年底走马上任抵香港时,时值香港赌风昌盛,于是,主政当局力主禁赌,加伯爵便极力游说英政府将征收到的赌博税款投资于香港的警察及医院建设,得到港人的尊敬拥护,于是与弥敦道相连的另一繁华商业街便定名为加连威老道。尖沙咀地区另一因其政绩而闻名的人物道就是金巴利道,它是1880年的英殖民地大臣金巴利伯爵的尊名。那个年代香港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金伯爵逐下令将军营迁至尖沙咀,以便辟出空间建设下水道,并设立了专责环境卫生的洁净局以加快香港的清新环境建设。在尖沙咀政治家荟萃的街名中,有一位既非政治又非英籍的人士就是麽地,麽地先生是位波斯血统的印度人,19世纪香港商界大亨。
那个时代由于香港仍无一所高等学府,1907年时港督倡议兴办香港大学,麽地先生率先慷慨捐出善款18万港币,对于促进香港大学于1912年的落成功不可磨。香港人为铭记麽地先生兴办教育的远见卓识,于1920年将横贯尖沙咀的大道冠名为麽地道,不久又将邻近的一座广场及一条小巷命名为麽地广场和麽地里。香港闻名遐尔的东方古董集市街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大陆译为好莱坞),常令外人误以为与美国的荷里活电影城关连甚密,实际上它是因一种植物而来的地名。此地区开发前铁冬青树茂盛成林,当时的戴维斯港督瞧见后触景生情怀念起故国家乡别墅(Hollywood Towers)中的欧洲冬青,便脱口将自家的别墅名套用了过来。
以英郡县名称为殖民地街道命名宽慰英人的思乡情怀,这在前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是极普遍的景象。比如,美国的纽约,就是源自英格兰的约克郡,这种将英国家乡地名搬到新殖民地的做法,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及南非不胜枚举。香港九龙半岛早期开发时的街道康和里(Cornwall Lane)、碧仙桃道(Bristol Avenue),及上世纪三十年代九龙地区建筑的仿英式风格的花园住宅区,皆被冠上英格兰的郡名,如金巴伦道(Cumberland Road)和沙福道(Suffolk Road):而何文田区则苏格兰化,如巴富街(PerthStreet)和亚皆老街(Argyle Street)都是苏格兰郡名。英帝国的爵位同样被引进做为地名,如励德街(Knight Street爵士之意)、公爵街(DukeStreet)和伯爵街(EarlStreet)。有些英文街道还内涵着风趣的典故。
如现今香港公园一带山坡,在19世纪时是英军的玛利兵营(Murray Barracks),英人戏称其为七先令六便士(sevensh shillings andsixpence),此数目是那时英兵的军饷额。而花园道与坚尼地道交界处的一小径,昔日西洋人喜来此休闲散步,更成为女人闲聊的路透新闻集散地,因而大名远扬为“是非角(Scandal Point)”。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人物命名街道的方式逐渐衰弱或改革为隐喻的方式。最典型的要算1968年横贯西九龙山坡的公路竣工,由时任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主持通路典礼,并命名为呈祥道,此名称一语双关既与相连接的龙翔道的音韵合拍,又含隐喻“麟趾呈祥”的美意,并极具中国吉祥色彩,成为独具匠心的技巧命名典范。而以记录历史事件为名的香港街道,有早期英军登陆香港岛的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稍后有纪念英皇登基的加冕台(Coronation Terrace),还有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胜利道(VictoryAvenue)和太平道(PeaceAvenue):当英太子爱德华访港后于是就多出了个太子道。还有的香港地名记录了有趣的历史段子。 西贡公路的英文名(Hiram’s Highway),Hiram其实是一种香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英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Wynne-Potts,以嗜好爵此香肠而闻名,于是获赐Hiram的别称。战后该指挥官被派到新界西贡负责监督日军战俘,此间开筑了西贡公路,为纪念该军官公路便以此幸运的香肠命名为Hiram’s Highway。
既然香港以华洋杂居为特色,这里的街名同样具多姿多彩的东方魅力。港岛开发初期华人聚居的西环和太平山区,就多以华人崇尚的平安吉祥为街名。如:安宁里、百子里、高升街、兴隆街、及意喻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街等。而九龙马头角初创时则独具匠心地采用吉祥动物来命名街道,如:龙图街、凤仪街、鹿鸣街、麒麟街、鹰扬街、鹏程街、鸿运道、燕安街、骏发街、鹤龄街。而华人对凤的偏爱在香港街名上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凤凰台、鸣凤街、凤池路、凤秀路、凤攸北、东南街、凤坪里、凤美径、凤降村路、凤香街、凤群街、凤舞街、凤辉台、凤礼道和凤德道等,凤来凤去无穷无尽。上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那时代的街名便映现出大展鸿图的欣欣景象,最具代表性的是观塘区的骏业街、鸿图道、利达街。大埔工业区的大发街、大昌街及大盛街。
地产大亨在香港呼风唤雨几世纪街名自然亦有体现。港岛西环有一李宝龙路,就是当年地产大王李宝龙缔造的神话。该富豪还善文墨尤崇拜诗圣李白,经他开拓发达起来的几条小径陆续都与李白牵连上,第一条叫太白台、第二条是青莲台(李白别号青莲居士)、第三条名为桃李台(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而那个夜夜笙歌的兰桂坊则得益于19世纪的地产商陈献章的贡献,陈生字“兰轩”别号“桂汉”,“兰桂”二字便一语道明了其地界的归属。而白沙道和启超道,据说此地是由广东新会县地产商经营而来,便苦心积虑地以明代文豪陈白沙和清末革命家梁启超这两位新会老乡的赫赫威名来增色。
郭莹
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作为专栏作家,为港台、新加坡、欧洲及中国大陆媒体报导西方世界。著作有:环球行纪实《相识西风》;国内外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老外侃中国》;中国女性越洋婚恋生存实录《一家两制—嫁给老外的酸甜苦辣》;深度剖析欧洲社会、文化纪实《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节目。曾任教香港公开大学硕士生班文学评论课。
以原英总督及英高官姓名为香港街道冠名,是英国殖民意识的传统。以总督命名的香港街道就有德辅道(Des Voeux Road)和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以辅政司命名的如骆克道(Lockhart Road)和马师道(Marsh Road)。九龙半岛的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馆地区为梳士巴利道(Salisbury Road),梳士巴利候爵是19世纪曾任外交大臣并三度组阁的英国风云政治家。而赫德道(HartAvenue)就是那位“汉学家”殖民官罗伯特·赫德爵士,此君还自己起了个汉名赫鹭宾,他是绝无仅有的几位能以中文官话与清廷周旋的英方代表。1854年赫德来中国时先任英驻宁波领事馆翻译,后调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升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8年之久,深得洋务派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出任李鸿章助理。英殖民政府开发新界的条约亦出自其手笔,1906年赫德获清皇廷赐封为“太子”少保。
赫德于1908年在英国逝世,翌年港英当局便将尖东的原东林荫路更名为赫德道。同在九龙半岛外地游客必来“血拚”(英文Shopping购物的音译)的著名商业街弥敦道(Nathan Road),是以第13任港督弥敦爵士命名的。1904年弥敦走马上任后大力开发九龙半岛及主持九广铁路的建设,于是为了表彰其政绩便将原来的罗便臣道易名为新贵弥敦道了。
对于我来说最有缘分的要算加连威老道(Granvolle Road),因我们在英格兰时所在的街道和公寓名称都叫Granville,海归香港后居然“仍旧栖身老地方”“没挪窝”,倍感亲切。加连威老伯爵当其1868年底走马上任抵香港时,时值香港赌风昌盛,于是,主政当局力主禁赌,加伯爵便极力游说英政府将征收到的赌博税款投资于香港的警察及医院建设,得到港人的尊敬拥护,于是与弥敦道相连的另一繁华商业街便定名为加连威老道。尖沙咀地区另一因其政绩而闻名的人物道就是金巴利道,它是1880年的英殖民地大臣金巴利伯爵的尊名。那个年代香港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金伯爵逐下令将军营迁至尖沙咀,以便辟出空间建设下水道,并设立了专责环境卫生的洁净局以加快香港的清新环境建设。在尖沙咀政治家荟萃的街名中,有一位既非政治又非英籍的人士就是麽地,麽地先生是位波斯血统的印度人,19世纪香港商界大亨。
那个时代由于香港仍无一所高等学府,1907年时港督倡议兴办香港大学,麽地先生率先慷慨捐出善款18万港币,对于促进香港大学于1912年的落成功不可磨。香港人为铭记麽地先生兴办教育的远见卓识,于1920年将横贯尖沙咀的大道冠名为麽地道,不久又将邻近的一座广场及一条小巷命名为麽地广场和麽地里。香港闻名遐尔的东方古董集市街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大陆译为好莱坞),常令外人误以为与美国的荷里活电影城关连甚密,实际上它是因一种植物而来的地名。此地区开发前铁冬青树茂盛成林,当时的戴维斯港督瞧见后触景生情怀念起故国家乡别墅(Hollywood Towers)中的欧洲冬青,便脱口将自家的别墅名套用了过来。
以英郡县名称为殖民地街道命名宽慰英人的思乡情怀,这在前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是极普遍的景象。比如,美国的纽约,就是源自英格兰的约克郡,这种将英国家乡地名搬到新殖民地的做法,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及南非不胜枚举。香港九龙半岛早期开发时的街道康和里(Cornwall Lane)、碧仙桃道(Bristol Avenue),及上世纪三十年代九龙地区建筑的仿英式风格的花园住宅区,皆被冠上英格兰的郡名,如金巴伦道(Cumberland Road)和沙福道(Suffolk Road):而何文田区则苏格兰化,如巴富街(PerthStreet)和亚皆老街(Argyle Street)都是苏格兰郡名。英帝国的爵位同样被引进做为地名,如励德街(Knight Street爵士之意)、公爵街(DukeStreet)和伯爵街(EarlStreet)。有些英文街道还内涵着风趣的典故。
如现今香港公园一带山坡,在19世纪时是英军的玛利兵营(Murray Barracks),英人戏称其为七先令六便士(sevensh shillings andsixpence),此数目是那时英兵的军饷额。而花园道与坚尼地道交界处的一小径,昔日西洋人喜来此休闲散步,更成为女人闲聊的路透新闻集散地,因而大名远扬为“是非角(Scandal Point)”。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人物命名街道的方式逐渐衰弱或改革为隐喻的方式。最典型的要算1968年横贯西九龙山坡的公路竣工,由时任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主持通路典礼,并命名为呈祥道,此名称一语双关既与相连接的龙翔道的音韵合拍,又含隐喻“麟趾呈祥”的美意,并极具中国吉祥色彩,成为独具匠心的技巧命名典范。而以记录历史事件为名的香港街道,有早期英军登陆香港岛的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稍后有纪念英皇登基的加冕台(Coronation Terrace),还有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胜利道(VictoryAvenue)和太平道(PeaceAvenue):当英太子爱德华访港后于是就多出了个太子道。还有的香港地名记录了有趣的历史段子。 西贡公路的英文名(Hiram’s Highway),Hiram其实是一种香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英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Wynne-Potts,以嗜好爵此香肠而闻名,于是获赐Hiram的别称。战后该指挥官被派到新界西贡负责监督日军战俘,此间开筑了西贡公路,为纪念该军官公路便以此幸运的香肠命名为Hiram’s Highway。
既然香港以华洋杂居为特色,这里的街名同样具多姿多彩的东方魅力。港岛开发初期华人聚居的西环和太平山区,就多以华人崇尚的平安吉祥为街名。如:安宁里、百子里、高升街、兴隆街、及意喻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街等。而九龙马头角初创时则独具匠心地采用吉祥动物来命名街道,如:龙图街、凤仪街、鹿鸣街、麒麟街、鹰扬街、鹏程街、鸿运道、燕安街、骏发街、鹤龄街。而华人对凤的偏爱在香港街名上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凤凰台、鸣凤街、凤池路、凤秀路、凤攸北、东南街、凤坪里、凤美径、凤降村路、凤香街、凤群街、凤舞街、凤辉台、凤礼道和凤德道等,凤来凤去无穷无尽。上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那时代的街名便映现出大展鸿图的欣欣景象,最具代表性的是观塘区的骏业街、鸿图道、利达街。大埔工业区的大发街、大昌街及大盛街。
地产大亨在香港呼风唤雨几世纪街名自然亦有体现。港岛西环有一李宝龙路,就是当年地产大王李宝龙缔造的神话。该富豪还善文墨尤崇拜诗圣李白,经他开拓发达起来的几条小径陆续都与李白牵连上,第一条叫太白台、第二条是青莲台(李白别号青莲居士)、第三条名为桃李台(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而那个夜夜笙歌的兰桂坊则得益于19世纪的地产商陈献章的贡献,陈生字“兰轩”别号“桂汉”,“兰桂”二字便一语道明了其地界的归属。而白沙道和启超道,据说此地是由广东新会县地产商经营而来,便苦心积虑地以明代文豪陈白沙和清末革命家梁启超这两位新会老乡的赫赫威名来增色。
郭莹
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作为专栏作家,为港台、新加坡、欧洲及中国大陆媒体报导西方世界。著作有:环球行纪实《相识西风》;国内外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老外侃中国》;中国女性越洋婚恋生存实录《一家两制—嫁给老外的酸甜苦辣》;深度剖析欧洲社会、文化纪实《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节目。曾任教香港公开大学硕士生班文学评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