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慕课+翻转课堂”研究生课程改革探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慕课+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能体现其优势。研究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方式,因此可通过慕课平台在课堂之外进行调研讨论,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硕士研究生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引领教学法融入“慕课+ 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66-03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出现在学校课堂教学领域,是一种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不限时间、地点,具有资源丰富、内容新颖和灵活多变等特点,非常符合当前互联网时代和高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其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为高校和研究生所广泛接纳和使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这样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动,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慕课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学习资源保障,翻转课堂为慕课平台的推广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北京农学院1956年建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需求,既有科研能力,同时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3年(学术性硕士为3年,专业硕士为2年)的培养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村社区或实务部门调研和实践的要求,因此,对于这类农林院校来说,研究生没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坐在教室听课,而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模式非常好地提供了灵活学习的便利。作为农林院校,研究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全校开设农村社会学这门公共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从2015年至今,农村社会学研究生“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通过对比发现,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参与法、引领教学法融入“慕课+ 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教学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必然性
  (一)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慕课是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是各个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当前开设农村社会学慕课课程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农学院等,代表了国内农村社会学课程的较高水平。这些慕课内容设置新颖,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解决实际“三农”问题。研究生可通过大量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线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结合实地调研和社会服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访谈选择“慕课+翻转课堂”课程的研究生时,他们普遍反映“这种形式非常有趣,老师布置的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丰富,互动答疑及时,对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二)有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慕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过去,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研究生的伙伴和领路人。首先,教师作为翻转课堂的设计、引导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通过对课程的钻研研讨,深入浅出地设计翻转方案,策划教学过程,这比传统的课堂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其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前沿理论和社会热点话题,同时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做到“既备课程,又备学生”;再次,教师要不断评估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反馈要及时反思和修正,全方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三)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慕课+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彻底颠覆,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调研、课堂发言为主。教师要熟练掌握知识的前沿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中“当代农村热点问题”专题为例,这部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如农村土地问题、村转居问题、合作经济组织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如果由老师来讲解需要很多课时,同时,学生被动的听讲也不会入心入脑。利用慕课平台,让研究生自愿分组,通过阅读文献-社会调查-撰写报告-课堂演讲四个任务的完成,学生普遍反映对农村社会问题有了清醒的認识和更多的思考,收获颇丰,课堂满意度由过去的77.6%提升至92.3%。
  农村社会学课程是一门既重视理论基础又重视实践能力的课程,如果单纯的在教室授课,学生对于当代农村社会问题、新型农民特点、新农村建设现状没有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很难形成共鸣,掌握的知识停留在书本层面。笔者所在的农林高校对“慕课+翻转课堂”开展了深入探索。首先,录制了高水平的视频,通过教师的精心研讨,对课程内容重新组织,结合本领域要求,精心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同时,运用互联网的便利和大数据的优势,对学生提出了外出调研、项目引导等方式,到农村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观察体验。回到课堂后,学生结合实地调研中的问题和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展开热烈讨论。
  二、应用型研究生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笔者以“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的基础课农村社会学为例,探索了如何在应用型农林院校完成“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研究生通过项目形式参与实际课题研究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实属农林高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首都都市型农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研究生阶段相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其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研究生参与学校或导师的项目,可以完整体验项目的设计、执行、总结、评估的过程,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运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教师将项目进行分解,逐步带领学生体验项目步骤。


  在农村社会学“慕课+翻转课堂”项目实践中主要依托学校资源,与城乡结合部社区建立密切联系,研究生采取持续跟进的方式开展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首先,教师利用慕课平台进行讲授,研究生则通过课程视频,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探讨。第二,确定项目的团队、调研方案。第三,研究生以团队为主,开展实地调研和服务。通过翻转课堂教师与学生讨论调研方案的可行性,研讨调查問卷及访谈提纲。接下来是研究生团队依托项目做大量的调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项目的开展,研究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了很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训练。
  (二)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施体验式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对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精心筛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材料,放到可以共享的网页上。要求研究生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和顶岗实习。课堂上教师会提纲挈领地点评研究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并开展讨论,给出重要知识点和解决思路。同时,留有一定的悬而未决的思考题,激发研究生课后继续到实地开展研究的兴趣。
  在农村社会学授课过程中,运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把研究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到实习基地开展服务,使学生把书本知识有效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或者涉农问题有了清晰的体验和了解。通过课程同步的实习,研究生认为收获非常大。这种“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避免了在运用这一模式之前出现的弊端,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听课和互动讨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开展“小组讨论-大组分享-研讨成果汇报”三步教学法
  1.小组讨论
  课程开始,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自愿分组,每组3-5人,活动时既可以有团队协作,同时又可以避免有搭便车行为。师生共同去搜集慕课资源,设计研究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教师和助教参与小组讨论,协助他们完成选课和确定研究课题的任务。
  2.大组分享
  在课程互动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通过每组的自学、教师引导和“慕课+翻转课堂”的深入学习交流,在学生充分研讨和实地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教师选定时机开展大组分享,及时提出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使学生自主找到解决方案。这样,就实现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研训练过程。
  3.研究成果汇报
  完成小组讨论和大组分享,最后重要一环是研讨成果。成果必须形成文字材料,在汇报时提供给课程的每个参与者,汇报要求每组成员全员参与,介绍分工情况、调研过程、研究方法、实际效果、存在问题及反思。每组之间要互相质疑,最后由任课教师加以点评。通过一个完整的闭合圆模式训练,研究生普遍反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相长”目标最大化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也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慕课+翻转课堂”模式要求教师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不断应对互联网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在原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一轮课下来,教师普遍反映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新时代的研究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座谈中了解到,通过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如何提出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最后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科研课题。
  (二)“以学生收获为中心”进行课堂改革
  新形势下,研究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过硬的实务操作能力。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不是靠老师满堂灌和“纸上谈兵”教出来的,而是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下水游泳”。因此,教师观念要迅速转变,审时度势和因势利导,从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改革。
  (三)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慕课+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灵活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反映通过“慕课+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增加;提升了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适应环境;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理论和实务上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研究生普遍反映要继续学习慕课平台的其他相关课程,结合毕业论文的撰写再回过头来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真正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循环递进的过程去学习,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而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2] 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5).
  [3] 王润,周先进,陈上仁.翻转课堂的限度及其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5(6).
  [4] 蔡晓斌.中国慕课引领的社会变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5).
  [5] 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一个趋势,而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才能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广西大学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念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
期刊
[摘 要]材料科学导论是复旦大学面向材料科学系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该研究探讨了目前材料科学基础类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某教学评价与教学成果,总结了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材料科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由于环境与角色的转换,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与认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根据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立德”的现状,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三早”教育和“三方”管理的“立德”路径,并对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立德”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顶岗
期刊
[摘 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之一,交通运输类本科人才培养是加快和提高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以美国内华达大学(UNLV)、香港大学(HKU)和华中科技大学(HUST)为比较对象,课题组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程考核方式、助教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对比分析,以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运输;本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他者”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他者”在文学文本中的显性和隐性探讨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趋势。《家》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十部作品,小说除了弗兰克回归精神家园的奥德修斯式历程这一主线外,还隐含了弗兰克的妹妹茜、女友莉莉以及祖母丽诺尔摆脱“他者”奴役,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主题,这两个并行的主题相互交织,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找寻身份认同感的艰难历程,彰显了
期刊
[摘 要]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逸仙新华班”为研究范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实践,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法等均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并对初步的改革效果做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学界关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理论的诸多探讨中,“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建立在对“知、情、意”三种素质的理解和区分上,“知、情、意”的素质养成在“解释世界”层面凸显了人的主体性的生成过程,而通过对“行”的实践理解,养成教育在“改变世界”层面获得了落到实处的现实方案。以“知、情、意、行”四位一体为基本框架建立起来的养成教育理论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  [关键词]养成教育;素质
期刊
[摘 要]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以西京学院为例构建民办本科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数控技术;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45-03  随着我国社
期刊
[摘 要]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创博士生、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活动,即“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并依托这一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硕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期刊
[摘 要]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也较早就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广西某独立学院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探索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