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活动中,要高度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了解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并充分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运动损伤后的治疗。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 学生 运动 损伤 防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分别为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与在体育教学中有过运动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与专项特点。(2)文献资料法。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3)数据统计法。对所得的问卷和相关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了二、三年级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不同,二、三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接近,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高达29.4%。这与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发展不均衡,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好,心理适应、承受能力较差,对预防运动损伤重视不够,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等有很大关系。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的129例损伤中,课外发生的损伤为92例,占71.3%,其中以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课外比赛发生较多;课内发生的损伤相对少一些,为37例,占28.7%。这与课外体育活动随意性大,凭一时冲动参加剧烈运动,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组织不严密,动作太粗野,体操项目缺乏保护、帮助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三)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
(四)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科学。(1)正式运动之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使得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不能充分动员起来,使全身肌肉不能温热、灵活和协调起来,使整个身体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投入到正式运动之中。(2)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使机体过早出现疲劳,而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己不是处于最佳状态。(3)过早开始做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时间过长,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接近消失。(4)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缺少过渡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使参与正式运动的有关部位机能没能得到有效改善。(5)准备活动未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三、预防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建议把预防损伤对象的重点放在一年级学生中,学生一进校就应加强预防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并使学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则和防治方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承受能力。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建议教师应加强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克服不文明的粗野动作,运动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加强保护、帮助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麻痹思想。在高等院校体育工作中,应使广大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师生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有较正确全面的认识,相信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信心,在学校田径运动实践中积极贯彻各项预防措施,杜绝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根据体育活动内容、个体机体状况等具体情况而定。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增强肌肉、韧带的适应能力。对腰有伤的,进行腰部准备活动时,要小心谨慎。另外,对准备活动的时间与量要进行科学安排。
四、治疗
(一)运动损伤第一时间处理方法。运动医学有个“大米原则(RICE)”,是专门针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如果伤势不严重,可自行参照这个原则处理,如仍然无法痊愈,则一定要看医生。“大米原则”包括下面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要求运动员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好好休息可以促进较快的复原;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第三个字母C代表压迫,压迫使受伤区域的肿胀减小,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E代表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伤部。当怀疑有骨折时,应先固定在夹板后再抬高。
(二)运动损伤后的锻炼原则是:(1)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保持运动员已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引起“停训综合症”;(2)练习时合理使用保护带,以防止发生劳损、再伤或肌腱韧带的松弛;(3)加强局部治疗,改善伤部代谢,消除水肿,防止深痕粘连与收缩。预防应遵从运动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医务监督与安全教育。教学中还应提高学生相互保护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 学生 运动 损伤 防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分别为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与在体育教学中有过运动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与专项特点。(2)文献资料法。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3)数据统计法。对所得的问卷和相关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了二、三年级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不同,二、三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接近,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高达29.4%。这与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发展不均衡,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好,心理适应、承受能力较差,对预防运动损伤重视不够,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等有很大关系。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的129例损伤中,课外发生的损伤为92例,占71.3%,其中以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课外比赛发生较多;课内发生的损伤相对少一些,为37例,占28.7%。这与课外体育活动随意性大,凭一时冲动参加剧烈运动,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组织不严密,动作太粗野,体操项目缺乏保护、帮助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三)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
(四)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科学。(1)正式运动之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使得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不能充分动员起来,使全身肌肉不能温热、灵活和协调起来,使整个身体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投入到正式运动之中。(2)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使机体过早出现疲劳,而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己不是处于最佳状态。(3)过早开始做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时间过长,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接近消失。(4)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缺少过渡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使参与正式运动的有关部位机能没能得到有效改善。(5)准备活动未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三、预防
(一)一年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建议把预防损伤对象的重点放在一年级学生中,学生一进校就应加强预防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并使学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则和防治方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承受能力。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场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多,课内相对较少,建议教师应加强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性的教育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克服不文明的粗野动作,运动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加强保护、帮助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麻痹思想。在高等院校体育工作中,应使广大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师生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有较正确全面的认识,相信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信心,在学校田径运动实践中积极贯彻各项预防措施,杜绝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根据体育活动内容、个体机体状况等具体情况而定。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增强肌肉、韧带的适应能力。对腰有伤的,进行腰部准备活动时,要小心谨慎。另外,对准备活动的时间与量要进行科学安排。
四、治疗
(一)运动损伤第一时间处理方法。运动医学有个“大米原则(RICE)”,是专门针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如果伤势不严重,可自行参照这个原则处理,如仍然无法痊愈,则一定要看医生。“大米原则”包括下面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要求运动员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好好休息可以促进较快的复原;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第三个字母C代表压迫,压迫使受伤区域的肿胀减小,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E代表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伤部。当怀疑有骨折时,应先固定在夹板后再抬高。
(二)运动损伤后的锻炼原则是:(1)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保持运动员已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引起“停训综合症”;(2)练习时合理使用保护带,以防止发生劳损、再伤或肌腱韧带的松弛;(3)加强局部治疗,改善伤部代谢,消除水肿,防止深痕粘连与收缩。预防应遵从运动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医务监督与安全教育。教学中还应提高学生相互保护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