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文坛中, 陈染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十分突出。本文主要论述陈染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的困境和在超越困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陈染小说;生存困境;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陈染的小说,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源于她所采用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即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个性、主观性、陈述性的话语。陈染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正是用这种女性特有的笔触,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成长过程。本文试图研究小说中女性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通过这些女性对孤独的体味坚守,从而展示她们孤独的存在意义。再者就是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让人不禁侧目。
一、追求个体情感
如果说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陈染的作品则让女性在与自己的身体遭遇中完成了自我造型。小说中激荡着埃莱娜?西苏“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的回响。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因自己的身体进入了男性的世界而存在,“身体是女性赖于确立自己,证实自己的存在尺度与价值尺度”。陈染将这种价值尺度进一步凸现为一种解放、自由和摧毁男性伦理的女性欲望的标识。在陈染的绝大部分小说中,女性性经历体验无疑是她写作的重心。
个体情感还表现为另一个词语——自恋。对男性以及外界的极度失望使她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对自身躯体的关注与迷恋。《无处告别》中的黛二,“ 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两膝曲着,侧身而卧,这姿势让她产生某种空虚,由于空虚,又产生某种幻想,又由于幻想,使她感到某种深刻的孤独。”黛二极度自恋以至于她的朋友墨非觉得她不能一个人在河边漫步,怕她因自恋而跳下水拥抱自己的影子。《破开》中的主人公“我”如两棵悠闲柔韧的丁香树散漫随意又稳定自守。当她们孑然一身时,只能退回到自己的内心和自身,因此,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的自恋,便能引起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二、强烈的自救意识
女性在现实中遭遇各种生存困境,而这些生存困境使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更难实现女性争取独立地位和主体性的愿望。女性为了摆脱各种困境,实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希望通过女性写作从精神上摆脱男权中心的压制,其中“个人化写作"对男权中心的反抗最深刻也最有力度,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个人化写作作为反抗专制男权的基本手段,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拒绝男性的参与,争夺女性的话语权。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因为在这个世界中,男人和女人构成了最基本的二项对立,而陈染的作品恰恰是针对具有权威地位的男性世界而构建的女性存在空间。这种显而易见的写作姿态,并非旨在与之抗衡,而是希望得到一种角色的认同和价值肯定。
三、对于生命的探求
(一)孤独的灵魂
陈染文本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孤独”、“忧伤”、“忧郁”的字眼。其主人公不是孤独忧郁就是幽闭多思。其文本处处散发的“孤独意识”,正源自创作主体的孤独心境。比如陈染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专横、执拗、暴戾、冷漠的;与此同时,“母亲”形象则大多是温良优雅、才情横溢、聪慧著感的知识女性。但“母亲”尽管充满智性、灵性并有优雅的体貌,却并不能挽救她失败的婚姻,最终只能独守家园。在单亲多感的“母亲”关爱和熏陶下,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中,黛二多思、善感、孤独忧郁的性格特征就自然而然[1]。
孤独和忧伤奠定了陈染创作的基调。如果说这种基调的产生主要源于陈染孤独的生命意识和孤独的心理状态,那么陈染文本中的孤独和忧伤也正是她生命意识的流淌和心理状态的写照,她与生俱来的忧郁和孤独,使极富文学天赋和艺术才华的陈染创作的一系列形象,如肖蒙、黛二、水水和雨子等,在性格上都有相似之处:纤细敏感、多思、孤独、不谙世俗,都有一种明显的幽闭倾向。在一些人物形象的身世经历上,有着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显示出作者创作中的自叙特色。
(二)女性的成长
陈染小说文本中,女孩童年的创伤性经历清晰地做着人物的人生底色。家庭的支离破碎常常是她们的童年所无法回避的现实:父母离异、父爱残缺不全,童年的天空布满阴霾。创伤首先来自父亲。
《私人生活》中童年的“我”就曾怀着恐惧与惬意剪开父亲的毛料裤子,把那累积的对抗性膨胀到了极端。创伤还来自其他成年男性。这些女孩都或多或少遭受到男性的“诱拐”及侵犯,造成自我的确认和对两性的认知存在误区与盲区,于是,女孩成长过程不能自然而然且须付出痛楚的代价。这些创伤性情结渐渐沉淀在女孩的潜意识中,继而移位、异化和裂变,成为其人格发展与建立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成长过程也由此失去平衡与宁静[2]。
(三)自我性别的复苏
在《小镇的一段传说》里,陈染借助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将目光投放于远古时代的荒蛮社会中的男女两性之中,虽然主旨在于探索宇宙、生命、意识等重大前沿问题,但作者的女性生命经验及其性别视角导致其天然地对女性人物及其生存的关注与审视,于陈染对女性原欲的神秘和力量进行了形象的揭示。与这篇小说相关的小镇文学,同样是原始欲望受到无比压抑的小镇人物,他们的命运事件,被压缩在了极其精致的构思中。的陈染敏锐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关键点,她发现了性别话题并将它之推到文学表现的前沿,其写作笔触直接伸向了男女两性性别关系上,从而将始终处于混沌不清状态的女性性别身份清晰化。
四、结语
本文对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如上分析,只是陈染小说艺术世界的极微小的一个方面。陈染以沉思的女性形象,以对女性生存的追问,对生命的探求,对人性关系本原的展露,为我们打开了生命想象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陈染.无处告别[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78.
[2]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9.
关键词:陈染小说;生存困境;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陈染的小说,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源于她所采用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即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个性、主观性、陈述性的话语。陈染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正是用这种女性特有的笔触,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成长过程。本文试图研究小说中女性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通过这些女性对孤独的体味坚守,从而展示她们孤独的存在意义。再者就是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让人不禁侧目。
一、追求个体情感
如果说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陈染的作品则让女性在与自己的身体遭遇中完成了自我造型。小说中激荡着埃莱娜?西苏“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的回响。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因自己的身体进入了男性的世界而存在,“身体是女性赖于确立自己,证实自己的存在尺度与价值尺度”。陈染将这种价值尺度进一步凸现为一种解放、自由和摧毁男性伦理的女性欲望的标识。在陈染的绝大部分小说中,女性性经历体验无疑是她写作的重心。
个体情感还表现为另一个词语——自恋。对男性以及外界的极度失望使她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对自身躯体的关注与迷恋。《无处告别》中的黛二,“ 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两膝曲着,侧身而卧,这姿势让她产生某种空虚,由于空虚,又产生某种幻想,又由于幻想,使她感到某种深刻的孤独。”黛二极度自恋以至于她的朋友墨非觉得她不能一个人在河边漫步,怕她因自恋而跳下水拥抱自己的影子。《破开》中的主人公“我”如两棵悠闲柔韧的丁香树散漫随意又稳定自守。当她们孑然一身时,只能退回到自己的内心和自身,因此,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的自恋,便能引起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二、强烈的自救意识
女性在现实中遭遇各种生存困境,而这些生存困境使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更难实现女性争取独立地位和主体性的愿望。女性为了摆脱各种困境,实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希望通过女性写作从精神上摆脱男权中心的压制,其中“个人化写作"对男权中心的反抗最深刻也最有力度,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个人化写作作为反抗专制男权的基本手段,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拒绝男性的参与,争夺女性的话语权。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因为在这个世界中,男人和女人构成了最基本的二项对立,而陈染的作品恰恰是针对具有权威地位的男性世界而构建的女性存在空间。这种显而易见的写作姿态,并非旨在与之抗衡,而是希望得到一种角色的认同和价值肯定。
三、对于生命的探求
(一)孤独的灵魂
陈染文本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孤独”、“忧伤”、“忧郁”的字眼。其主人公不是孤独忧郁就是幽闭多思。其文本处处散发的“孤独意识”,正源自创作主体的孤独心境。比如陈染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专横、执拗、暴戾、冷漠的;与此同时,“母亲”形象则大多是温良优雅、才情横溢、聪慧著感的知识女性。但“母亲”尽管充满智性、灵性并有优雅的体貌,却并不能挽救她失败的婚姻,最终只能独守家园。在单亲多感的“母亲”关爱和熏陶下,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中,黛二多思、善感、孤独忧郁的性格特征就自然而然[1]。
孤独和忧伤奠定了陈染创作的基调。如果说这种基调的产生主要源于陈染孤独的生命意识和孤独的心理状态,那么陈染文本中的孤独和忧伤也正是她生命意识的流淌和心理状态的写照,她与生俱来的忧郁和孤独,使极富文学天赋和艺术才华的陈染创作的一系列形象,如肖蒙、黛二、水水和雨子等,在性格上都有相似之处:纤细敏感、多思、孤独、不谙世俗,都有一种明显的幽闭倾向。在一些人物形象的身世经历上,有着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显示出作者创作中的自叙特色。
(二)女性的成长
陈染小说文本中,女孩童年的创伤性经历清晰地做着人物的人生底色。家庭的支离破碎常常是她们的童年所无法回避的现实:父母离异、父爱残缺不全,童年的天空布满阴霾。创伤首先来自父亲。
《私人生活》中童年的“我”就曾怀着恐惧与惬意剪开父亲的毛料裤子,把那累积的对抗性膨胀到了极端。创伤还来自其他成年男性。这些女孩都或多或少遭受到男性的“诱拐”及侵犯,造成自我的确认和对两性的认知存在误区与盲区,于是,女孩成长过程不能自然而然且须付出痛楚的代价。这些创伤性情结渐渐沉淀在女孩的潜意识中,继而移位、异化和裂变,成为其人格发展与建立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成长过程也由此失去平衡与宁静[2]。
(三)自我性别的复苏
在《小镇的一段传说》里,陈染借助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将目光投放于远古时代的荒蛮社会中的男女两性之中,虽然主旨在于探索宇宙、生命、意识等重大前沿问题,但作者的女性生命经验及其性别视角导致其天然地对女性人物及其生存的关注与审视,于陈染对女性原欲的神秘和力量进行了形象的揭示。与这篇小说相关的小镇文学,同样是原始欲望受到无比压抑的小镇人物,他们的命运事件,被压缩在了极其精致的构思中。的陈染敏锐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关键点,她发现了性别话题并将它之推到文学表现的前沿,其写作笔触直接伸向了男女两性性别关系上,从而将始终处于混沌不清状态的女性性别身份清晰化。
四、结语
本文对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如上分析,只是陈染小说艺术世界的极微小的一个方面。陈染以沉思的女性形象,以对女性生存的追问,对生命的探求,对人性关系本原的展露,为我们打开了生命想象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陈染.无处告别[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78.
[2]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