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梳理了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进而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构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策略;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相应变革,改变专业建设重学科体系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重知识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组织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学习评价重知识考核轻能力提高等。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否突破重围,真正破解教学改革的难题,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变革,是摆在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我对机电类的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1.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师资培训是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师资力量的必然途径。在精心编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对师资的需求。要求学生学习的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要求学生考取的证书,教师首先要拥有。因此,学校要预算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技能培训、考级考证等正常进行,确保一线教师“专能兼备”。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以“挂职锻炼”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实践表明,有过“实战”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学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挂职是一个双赢的措施,一方面,教师较为前沿的理论知识会给企事业单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管理经验等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3.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完善学生考证体系建设。
考证一直是困扰高职学生学习的问题,取之乏力,弃之不舍,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没有权威的指导,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完善学生考证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设计好职业类和技能类证书,分出层次,分出类别,让大学生依据自己的规划目标,从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期间完成考证进行系统的安排,不同时段、根据不同知识基础,考取不同的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分的形式,系统引导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实践证书的考取,不仅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1. 培养质疑能力,鼓励标新立异
任何创新都是对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常提出一些不符合老师“心意”、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对待: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若给予训斥或不理不采,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新精神,致使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若学生的想法荒谬,也不要压制,但需教师正确引导。
2. 注重实际,关注过程
教学中应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在传统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3. 合作激发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影响群体问题解决的过程,群体成员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得对信息的加工更深入,会使群体的知识表征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转移。对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各自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讲授或独立完成作业所达不到的效果。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相互激发,往往会出现许多思维“亮点”,教师及时捕捉并积极地启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互激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三,关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1. 构建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我专业是机电技术专业,机电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交流,他们提出,“企业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操作能力而非文凭”“就业后专业不能丢,但不能只围绕专业”。所以我们今后的重点,是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积淀,但与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例如我们在学校教授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从应用软件绘图到企业设计图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学校更注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节的教学,而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中,能够熟练使用软件是最基础的,设计才是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机电产品的制造、操作、组装与维护,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2. 课堂教学中引入新鲜元素,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
教师通过企业锻炼,了解一些行业前沿的新的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材料,并将这些新鲜元素引入课堂。例如:转向架检修车间现已采用自动流水作业的方式,由信息化系统实现自动管理,以适应高的检修工作量和兼容车型,根据各线的检修内容和特点分别采用地面链条、空中链条、磁感应自动输送车的物流方式实现四条检修流水线的作业等。使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能够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通过参与企业锻炼,感觉到我们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吃苦耐劳能力不够,今后除了让学生学好专业之外,自身的修养也要提高,特别对吃苦这方面的培养要加强。我们所实习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爱岗敬业,对所从事的工作刻苦钻研,认真负责,经常见到下班后仍然加班加点的情景,这也正是现在青年学生所欠缺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去有意识地传递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
4. 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可能感到学习专业知识很枯燥无味,可是我们在与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却很明显的感觉到,很多地方还是要用到这些基本知识,比如在读图、绘图过程中要领悟设计者的意图必须结合相关的知识,例如,公差与配合知识、热处理知识等等,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案例讲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以上梳理,使我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建生《机械制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2] 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策略;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相应变革,改变专业建设重学科体系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重知识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组织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学习评价重知识考核轻能力提高等。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否突破重围,真正破解教学改革的难题,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变革,是摆在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我对机电类的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1.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师资培训是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师资力量的必然途径。在精心编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对师资的需求。要求学生学习的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要求学生考取的证书,教师首先要拥有。因此,学校要预算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技能培训、考级考证等正常进行,确保一线教师“专能兼备”。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以“挂职锻炼”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实践表明,有过“实战”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学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挂职是一个双赢的措施,一方面,教师较为前沿的理论知识会给企事业单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管理经验等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3.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完善学生考证体系建设。
考证一直是困扰高职学生学习的问题,取之乏力,弃之不舍,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没有权威的指导,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完善学生考证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设计好职业类和技能类证书,分出层次,分出类别,让大学生依据自己的规划目标,从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期间完成考证进行系统的安排,不同时段、根据不同知识基础,考取不同的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分的形式,系统引导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实践证书的考取,不仅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1. 培养质疑能力,鼓励标新立异
任何创新都是对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常提出一些不符合老师“心意”、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对待: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若给予训斥或不理不采,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新精神,致使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若学生的想法荒谬,也不要压制,但需教师正确引导。
2. 注重实际,关注过程
教学中应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在传统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3. 合作激发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影响群体问题解决的过程,群体成员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得对信息的加工更深入,会使群体的知识表征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转移。对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各自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讲授或独立完成作业所达不到的效果。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相互激发,往往会出现许多思维“亮点”,教师及时捕捉并积极地启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互激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三,关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1. 构建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我专业是机电技术专业,机电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交流,他们提出,“企业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操作能力而非文凭”“就业后专业不能丢,但不能只围绕专业”。所以我们今后的重点,是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积淀,但与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例如我们在学校教授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从应用软件绘图到企业设计图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学校更注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节的教学,而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中,能够熟练使用软件是最基础的,设计才是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机电产品的制造、操作、组装与维护,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2. 课堂教学中引入新鲜元素,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
教师通过企业锻炼,了解一些行业前沿的新的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材料,并将这些新鲜元素引入课堂。例如:转向架检修车间现已采用自动流水作业的方式,由信息化系统实现自动管理,以适应高的检修工作量和兼容车型,根据各线的检修内容和特点分别采用地面链条、空中链条、磁感应自动输送车的物流方式实现四条检修流水线的作业等。使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能够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通过参与企业锻炼,感觉到我们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吃苦耐劳能力不够,今后除了让学生学好专业之外,自身的修养也要提高,特别对吃苦这方面的培养要加强。我们所实习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爱岗敬业,对所从事的工作刻苦钻研,认真负责,经常见到下班后仍然加班加点的情景,这也正是现在青年学生所欠缺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去有意识地传递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
4. 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可能感到学习专业知识很枯燥无味,可是我们在与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却很明显的感觉到,很多地方还是要用到这些基本知识,比如在读图、绘图过程中要领悟设计者的意图必须结合相关的知识,例如,公差与配合知识、热处理知识等等,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案例讲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以上梳理,使我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建生《机械制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2] 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