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老舍LOST”可能已经进入了尾声。这让整个采访与写作的过程都有些无奈和伤感。
老舍其实不老。这家只有两个房间的私家旅馆,隐藏在人来人往的上海山阴路拐弯处的“山阴大楼”里,2014年春天才悄悄开张。老舍的主人也很年轻——建筑师“单儿”、搞飞机设计的王睿,还有从事媒体工作的“害害”——分别来自河北、西安和云南。当时三个人在西安上学工作,都是喜欢户外和爬山的旅友,后来逐渐失联,却不约而同地转战上海。一次偶然的聚会,单儿发现害害竟然是同事的爱人。就这样,在人海茫茫的魔都,原来的“西安帮”又聚到了一起。
虽然都有了工作、家庭,但三个人依旧玩心不减。或许是出于旅友的情结,他们决定做一家小旅馆,把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别人,工作之余也有个玩的据点;或许是因为曾经在古城西安的经历,三个人都对旧房旧物情有独钟。碰巧一个朋友的父母在这栋40年代的大楼里有间空闲的公寓,他们便租了下来,大刀阔斧地改造出了一个年纪轻轻的老舍。
“老房子让我觉得踏实”
曾经是公共租界区的山阴路有着上海独有的混搭文化,一排排毫无中国特色的小洋房里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这里不像洋人占据了半边天的静安区,连成排的柿红色瓦顶下伸出一根根晾晒着内衣抹布的竹竿子——这是在老舍的露天走廊上看到的景色。
老舍所在的山阴大楼是40年代英国人盖的公寓,大铁门上的几个字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推开一楼的铁门是宽敞的铺着花色石砖的楼梯,露天的走廊连通一家家住户,戴着发卷穿着睡衣的妇女打理着门前的那块“自留地”。老舍就在顶楼的两户人家之间。
推开和别家没什么两样的防盗门,一下子像是进到了20世纪的电影里。正对门的是一条细长的走廊,右手边依次是小房、天井的玻璃窗和合用卫生间。老公寓的构架难免有点局促,像是电影《花样年华》的开场。走廊的尽头是老舍的大房,七米多高的尖屋顶,填满半面墙的大铁窗,让人一下豁然开朗。老的房梁、老的地板、老的茶几板凳木头床,所有的物件都被时间磨掉了坚硬的外壳。从颜色到质感,一切都很温润、很柔软,让人没有半点的生疏。
刚拿到房子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房主吊了顶铺了复合木地板,和一般的民宅别无两样。作为建筑师的单儿便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游戏。山阴大楼里的公寓,最麻烦的就是厨房和卫生间,四五平方米的小屋里,原本是局促的厨房和更局促的厕所。做旅馆本来不需要厨房但主人们希望住客能够在老舍找到家的感觉,于是便在大房里做了个操作台,能够做些简餐咖啡。这样卫生间也宽敞了,墙面用简单的水泥抹平,地上铺了层能漏水的木架,下水的地方做了活板方便清扫。而最让单儿费心费力的就是洗手池。为了和墙面融合统一,单儿想做个半悬空的水泥池子,但不巧墙面不承重,尝试很久后做了个中空的池体才“挂”在了墙上。单儿说起这个研发的过程透着一股津津有味的小骄傲。
大房间的改造动作更大。虽然是改老房子,但单儿不认为非要把老房子改得很现代——至少视觉上不是——还原老房子原有的气质是改造的出发点。虽然是个“85”后,但单儿特别喜欢老房,自己的家也是老公寓改的。“老房子让我觉得很踏实,可以坐下来安静地想事情。”
原来的房主在大房里吊了顶。单儿在楼顶的露台上看见山阴大楼的屋顶是斜的,就知道吊顶上面还有东西。凿开一个洞,发现原来的老木梁都完好无损,于是索性把吊顶给掀了,房高一下子跳到了七米多。排列有序的房梁透着黝深的木色,空间不仅一下子大了,整个屋子也有了精气神。躺在床上看着屋顶,老木头的质感怎么也看不腻。
呼应房梁的是实木的“原装”地板。装修的时候,掀开房东铺的复合木地板,单儿惊喜地发现下面是40年代的原配。只是老地板时间久了起了许多木刺,于是让工人用砂纸反复打磨了好几遍,最后实在没办法,涂了一层黑色的油漆。斑驳的老地板布满岁月的痕迹,走上去偶尔还会咯吱作响,像陪你唠嗑似的。
最让单儿骄傲的是那面占了半堵墙的大铁窗。如今的住户都不太喜欢这种原装的铁窗,装修的时候就换成了塑钢的,而老舍的这面窗就是从楼下的邻居那里买的。“买窗户花了200块,安装却花了3000块钱。两米四乘一米八的大窗户,从门里根本进不来,只能用吊车,还得有人在楼下看着,以免玻璃掉落伤着人。”单儿坚信这是值得的,经纬分明的黑色窗框分外有力,上面的零部件都是纯铜打造,和屋顶地板的基调完美统一。
老舍的装修花了三个月,费尽心力的“改造”更多是“还原”。除了卫生间的功能性改善,其他的动作都是在寻找这间老公寓最初的状态。于是,老舍像是被从时间里挖了出来,角落里总是弥漫着故事的味道。
年代博物馆
说起对旧物的喜欢,来自西安的王睿立马挺直了古都爷们儿的腰板说起了秦汉,而单儿会给你讲小时候河北村子里的木桌子。他一脚踹一下身前的茶几,说这种朴素皮实的旧物让他放松。
老舍的家具摆设基本都是大家淘来的旧物。以前人做东西本来就讲究,经过时间的打磨,脱去了贼光媚影,很温润很亲和,但功能性上一点儿不含糊。小房间里是如今已经很少见的鬃绷木床,猪鬃绷的床面富有弹性,不需席梦思床垫就很贴身,恐怕就是民间手艺人的“人体工程学”。
大房间里的浴缸是当之无愧的亮点。40年代铸铁珐琅打造,优雅稳重,鹰爪造型的支腿在细节上尽显霸气。“原来山阴大楼的每一个房间都配有这样的浴缸,龙头都是纯铜的,这个也是从邻居那儿收的,龙头锈得没法用,就换了新的。但你看那时候做的东西品质多棒,这才是真的奢侈。”
除了这些大部头,老舍的各个角落都有着时代的影子。老式的皮箱子被用作床头柜,老收音机、电视、冰箱、钟表、煤油灯都夹携着20世纪老上海的味道。王睿说前些阵子去了一个老上海人家,发现里面很多东西老舍里都有,很是骄傲。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老舍的主人们都在慢慢地理解和吸纳着这座汇集了世界物质文化的城市的历史与精神。 在收集老货的过程中,单儿还喜欢自己上手改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大房间里的厨房操作台就是用一架老缝纫机,在一边的台板上开了个洞,用来安装洗碗池。大铁窗前面的两个皮沙发,收来的时候皮子都张了嘴,单儿就用大粗线给缝了起来,结果针脚看着像是原配的似的,特别自然。头顶上的吊灯,灯体就是从街边捡来的用来搭脚手架的大竹竿。单儿在上面打了一排洞,两头穿钢丝吊起来,中间都穿上电线装了一排高低错乱的钨丝灯泡。所有的这些实验都给老东西派上了新的用途。
纵然像个复古年代博物馆,但房间里现代生活所需的设备一应俱全。平板电视、掩藏在一株巨大植物后面的电冰箱、壁挂空调……老舍的主人们对旧物营造的氛围很讲究,但是不矫情。老舍里有着旧时候的温情,没有旧时候的不便利,当然,除了那面铁窗,挡不住晚上八点街对面广场舞的欢腾。
“会把老舍继续做下去”
老舍就这样销声匿迹地开张了半年多,虽然宣传上极为低调,但口口相传已经引来不少客人。老舍的陈列也在不停地变化,淘到了新的物件就摆进来,入秋天气凉了,就把被褥的颜色换成暖一点的,而房间里的植物也永远给满眼的老东西投射着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还有不少上海人前来过周末体验复古情调,也有摄影师把老舍作为拍摄的场景。让老舍的主人们稍有不解的是有很多的“90后”钟爱这里,他们或许在虹口区足球场看完演唱会就来住一晚,或者来老舍和朋友小聚。“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见过这样的老木头桌子、老电视、老收音机,老舍满足了他们对上个世纪的好奇心。”
因为所有的业务都是几个主人亲自打理,和客人的关系也亲密很多。如果有客人需要,他们会详细推荐周边的好去处。有一次,一个住在大房的台湾女孩儿退房后,王睿发现里面的陈设基本没有任何改动,像是没住过一样。后来一问,女孩儿说,因为实在太喜欢老舍的样子,所以走之前把所有的物件都整理归位。住客对房子的认可和爱护,是让老舍的主人们最感动和骄傲的。
可就在老舍开张半年多的时候,房东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卖掉这处房产,虽然还是未知,但多少是迎头一棒。不过老舍的主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毕竟想玩儿的念头能支撑着人们一直走下去。“我们会找个更大的房子,最好是个老别墅,除了客房还要做更大的公共空间,在里面做好玩儿的活动,把老舍继续做下去,继续传递我们喜爱的生活方式。”单儿说起今后的计划,已是成竹在胸。
离开老舍的时候我又回望了这栋街拐角的公寓大楼,看见很多人家换了塑钢的玻璃窗,像是一块块大补丁缝在墙面上,突然明白了单儿“费力不讨好”的坚持。街角的银行原来是日本人开的内山书店的旧址,曾经庇护过鲁迅这样的“进步人士”,而如今只有一块寡淡的告示牌在时间的长流里苟延残喘。上海恐怕不是一个怀旧的城市,但人在老舍,的确会迷失在时间赋予这座城市的温存里。
老舍其实不老。这家只有两个房间的私家旅馆,隐藏在人来人往的上海山阴路拐弯处的“山阴大楼”里,2014年春天才悄悄开张。老舍的主人也很年轻——建筑师“单儿”、搞飞机设计的王睿,还有从事媒体工作的“害害”——分别来自河北、西安和云南。当时三个人在西安上学工作,都是喜欢户外和爬山的旅友,后来逐渐失联,却不约而同地转战上海。一次偶然的聚会,单儿发现害害竟然是同事的爱人。就这样,在人海茫茫的魔都,原来的“西安帮”又聚到了一起。
虽然都有了工作、家庭,但三个人依旧玩心不减。或许是出于旅友的情结,他们决定做一家小旅馆,把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别人,工作之余也有个玩的据点;或许是因为曾经在古城西安的经历,三个人都对旧房旧物情有独钟。碰巧一个朋友的父母在这栋40年代的大楼里有间空闲的公寓,他们便租了下来,大刀阔斧地改造出了一个年纪轻轻的老舍。
“老房子让我觉得踏实”
曾经是公共租界区的山阴路有着上海独有的混搭文化,一排排毫无中国特色的小洋房里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这里不像洋人占据了半边天的静安区,连成排的柿红色瓦顶下伸出一根根晾晒着内衣抹布的竹竿子——这是在老舍的露天走廊上看到的景色。
老舍所在的山阴大楼是40年代英国人盖的公寓,大铁门上的几个字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推开一楼的铁门是宽敞的铺着花色石砖的楼梯,露天的走廊连通一家家住户,戴着发卷穿着睡衣的妇女打理着门前的那块“自留地”。老舍就在顶楼的两户人家之间。
推开和别家没什么两样的防盗门,一下子像是进到了20世纪的电影里。正对门的是一条细长的走廊,右手边依次是小房、天井的玻璃窗和合用卫生间。老公寓的构架难免有点局促,像是电影《花样年华》的开场。走廊的尽头是老舍的大房,七米多高的尖屋顶,填满半面墙的大铁窗,让人一下豁然开朗。老的房梁、老的地板、老的茶几板凳木头床,所有的物件都被时间磨掉了坚硬的外壳。从颜色到质感,一切都很温润、很柔软,让人没有半点的生疏。
刚拿到房子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房主吊了顶铺了复合木地板,和一般的民宅别无两样。作为建筑师的单儿便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游戏。山阴大楼里的公寓,最麻烦的就是厨房和卫生间,四五平方米的小屋里,原本是局促的厨房和更局促的厕所。做旅馆本来不需要厨房但主人们希望住客能够在老舍找到家的感觉,于是便在大房里做了个操作台,能够做些简餐咖啡。这样卫生间也宽敞了,墙面用简单的水泥抹平,地上铺了层能漏水的木架,下水的地方做了活板方便清扫。而最让单儿费心费力的就是洗手池。为了和墙面融合统一,单儿想做个半悬空的水泥池子,但不巧墙面不承重,尝试很久后做了个中空的池体才“挂”在了墙上。单儿说起这个研发的过程透着一股津津有味的小骄傲。
大房间的改造动作更大。虽然是改老房子,但单儿不认为非要把老房子改得很现代——至少视觉上不是——还原老房子原有的气质是改造的出发点。虽然是个“85”后,但单儿特别喜欢老房,自己的家也是老公寓改的。“老房子让我觉得很踏实,可以坐下来安静地想事情。”
原来的房主在大房里吊了顶。单儿在楼顶的露台上看见山阴大楼的屋顶是斜的,就知道吊顶上面还有东西。凿开一个洞,发现原来的老木梁都完好无损,于是索性把吊顶给掀了,房高一下子跳到了七米多。排列有序的房梁透着黝深的木色,空间不仅一下子大了,整个屋子也有了精气神。躺在床上看着屋顶,老木头的质感怎么也看不腻。
呼应房梁的是实木的“原装”地板。装修的时候,掀开房东铺的复合木地板,单儿惊喜地发现下面是40年代的原配。只是老地板时间久了起了许多木刺,于是让工人用砂纸反复打磨了好几遍,最后实在没办法,涂了一层黑色的油漆。斑驳的老地板布满岁月的痕迹,走上去偶尔还会咯吱作响,像陪你唠嗑似的。
最让单儿骄傲的是那面占了半堵墙的大铁窗。如今的住户都不太喜欢这种原装的铁窗,装修的时候就换成了塑钢的,而老舍的这面窗就是从楼下的邻居那里买的。“买窗户花了200块,安装却花了3000块钱。两米四乘一米八的大窗户,从门里根本进不来,只能用吊车,还得有人在楼下看着,以免玻璃掉落伤着人。”单儿坚信这是值得的,经纬分明的黑色窗框分外有力,上面的零部件都是纯铜打造,和屋顶地板的基调完美统一。
老舍的装修花了三个月,费尽心力的“改造”更多是“还原”。除了卫生间的功能性改善,其他的动作都是在寻找这间老公寓最初的状态。于是,老舍像是被从时间里挖了出来,角落里总是弥漫着故事的味道。
年代博物馆
说起对旧物的喜欢,来自西安的王睿立马挺直了古都爷们儿的腰板说起了秦汉,而单儿会给你讲小时候河北村子里的木桌子。他一脚踹一下身前的茶几,说这种朴素皮实的旧物让他放松。
老舍的家具摆设基本都是大家淘来的旧物。以前人做东西本来就讲究,经过时间的打磨,脱去了贼光媚影,很温润很亲和,但功能性上一点儿不含糊。小房间里是如今已经很少见的鬃绷木床,猪鬃绷的床面富有弹性,不需席梦思床垫就很贴身,恐怕就是民间手艺人的“人体工程学”。
大房间里的浴缸是当之无愧的亮点。40年代铸铁珐琅打造,优雅稳重,鹰爪造型的支腿在细节上尽显霸气。“原来山阴大楼的每一个房间都配有这样的浴缸,龙头都是纯铜的,这个也是从邻居那儿收的,龙头锈得没法用,就换了新的。但你看那时候做的东西品质多棒,这才是真的奢侈。”
除了这些大部头,老舍的各个角落都有着时代的影子。老式的皮箱子被用作床头柜,老收音机、电视、冰箱、钟表、煤油灯都夹携着20世纪老上海的味道。王睿说前些阵子去了一个老上海人家,发现里面很多东西老舍里都有,很是骄傲。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老舍的主人们都在慢慢地理解和吸纳着这座汇集了世界物质文化的城市的历史与精神。 在收集老货的过程中,单儿还喜欢自己上手改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大房间里的厨房操作台就是用一架老缝纫机,在一边的台板上开了个洞,用来安装洗碗池。大铁窗前面的两个皮沙发,收来的时候皮子都张了嘴,单儿就用大粗线给缝了起来,结果针脚看着像是原配的似的,特别自然。头顶上的吊灯,灯体就是从街边捡来的用来搭脚手架的大竹竿。单儿在上面打了一排洞,两头穿钢丝吊起来,中间都穿上电线装了一排高低错乱的钨丝灯泡。所有的这些实验都给老东西派上了新的用途。
纵然像个复古年代博物馆,但房间里现代生活所需的设备一应俱全。平板电视、掩藏在一株巨大植物后面的电冰箱、壁挂空调……老舍的主人们对旧物营造的氛围很讲究,但是不矫情。老舍里有着旧时候的温情,没有旧时候的不便利,当然,除了那面铁窗,挡不住晚上八点街对面广场舞的欢腾。
“会把老舍继续做下去”
老舍就这样销声匿迹地开张了半年多,虽然宣传上极为低调,但口口相传已经引来不少客人。老舍的陈列也在不停地变化,淘到了新的物件就摆进来,入秋天气凉了,就把被褥的颜色换成暖一点的,而房间里的植物也永远给满眼的老东西投射着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还有不少上海人前来过周末体验复古情调,也有摄影师把老舍作为拍摄的场景。让老舍的主人们稍有不解的是有很多的“90后”钟爱这里,他们或许在虹口区足球场看完演唱会就来住一晚,或者来老舍和朋友小聚。“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见过这样的老木头桌子、老电视、老收音机,老舍满足了他们对上个世纪的好奇心。”
因为所有的业务都是几个主人亲自打理,和客人的关系也亲密很多。如果有客人需要,他们会详细推荐周边的好去处。有一次,一个住在大房的台湾女孩儿退房后,王睿发现里面的陈设基本没有任何改动,像是没住过一样。后来一问,女孩儿说,因为实在太喜欢老舍的样子,所以走之前把所有的物件都整理归位。住客对房子的认可和爱护,是让老舍的主人们最感动和骄傲的。
可就在老舍开张半年多的时候,房东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卖掉这处房产,虽然还是未知,但多少是迎头一棒。不过老舍的主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毕竟想玩儿的念头能支撑着人们一直走下去。“我们会找个更大的房子,最好是个老别墅,除了客房还要做更大的公共空间,在里面做好玩儿的活动,把老舍继续做下去,继续传递我们喜爱的生活方式。”单儿说起今后的计划,已是成竹在胸。
离开老舍的时候我又回望了这栋街拐角的公寓大楼,看见很多人家换了塑钢的玻璃窗,像是一块块大补丁缝在墙面上,突然明白了单儿“费力不讨好”的坚持。街角的银行原来是日本人开的内山书店的旧址,曾经庇护过鲁迅这样的“进步人士”,而如今只有一块寡淡的告示牌在时间的长流里苟延残喘。上海恐怕不是一个怀旧的城市,但人在老舍,的确会迷失在时间赋予这座城市的温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