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大家一致认为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收效比较好,学生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分析思维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質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更深入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学科新的整体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施加影响。以下根据作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历史的“钥匙”
我们的“钥匙”就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它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知识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教师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听的懂乐于学,不可投机取巧,盲目照搬照抄。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多借鉴同行当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看書学习,留意一些电视新闻、专题报道,报纸杂志,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便上课时给学生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现在的高考更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学习记忆的机器,而是成为一个遇到问题会分析会解决的实用型人才。课外我会引导学生做一些剪报,抄录小卡片和笔记本,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做的好的学生分享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例如在讲解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这个知识点时,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可以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②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①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②美国内战;③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光荣革命".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②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①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②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③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思考是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将难点分开讲解,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不单单是被动的听,机械的记忆笔记,而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时可以归纳要点列成表格,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老师们花费更多的经历去研究以期形成历史学科较完整的思维教学理论体系应用于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田崇勤.关于思维方法的一点浅见[J].江淮论坛
[2]甘清波.论课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分析思维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質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更深入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学科新的整体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施加影响。以下根据作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历史的“钥匙”
我们的“钥匙”就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它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知识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教师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听的懂乐于学,不可投机取巧,盲目照搬照抄。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多借鉴同行当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看書学习,留意一些电视新闻、专题报道,报纸杂志,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便上课时给学生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现在的高考更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学习记忆的机器,而是成为一个遇到问题会分析会解决的实用型人才。课外我会引导学生做一些剪报,抄录小卡片和笔记本,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做的好的学生分享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例如在讲解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这个知识点时,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可以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②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①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②美国内战;③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光荣革命".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②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①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②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③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思考是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将难点分开讲解,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不单单是被动的听,机械的记忆笔记,而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时可以归纳要点列成表格,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老师们花费更多的经历去研究以期形成历史学科较完整的思维教学理论体系应用于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田崇勤.关于思维方法的一点浅见[J].江淮论坛
[2]甘清波.论课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