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個民族发展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初中学生中培养创新能力更为迫切。文中,本人依据二十来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趣味性、延伸性等四方面畅谈了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敏锐性;广阔性;趣味性;延伸性
一、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调动思维积极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五大解放”,以上论点的根本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家思想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我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
加强能力训练,重点培养“三性”:
首先是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
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次是訓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激发学习主动,挖掘创新潜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b.bahkob)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十性”,其中,“自主性”和“开放性”这两点可以说是创新思维能力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的要点。挖掘学生自主思考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就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应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兴趣氛围,不断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3.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往日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加重对重点性、层次性、深度性的串讲分析,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近年来,“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名家全力追求学术创新,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强调雅俗共赏。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上,追求常讲常新;在同一个论点上,追求讲出个性,这样,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创新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辐射展开思考能力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而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又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敏锐性;广阔性;趣味性;延伸性
一、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调动思维积极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五大解放”,以上论点的根本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家思想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我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
加强能力训练,重点培养“三性”:
首先是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
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次是訓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激发学习主动,挖掘创新潜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b.bahkob)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十性”,其中,“自主性”和“开放性”这两点可以说是创新思维能力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的要点。挖掘学生自主思考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就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应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兴趣氛围,不断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3.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往日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加重对重点性、层次性、深度性的串讲分析,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近年来,“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名家全力追求学术创新,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强调雅俗共赏。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上,追求常讲常新;在同一个论点上,追求讲出个性,这样,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创新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辐射展开思考能力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而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又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