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对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进行研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职业资格、自我认知、动机、知识、技能五个维度,内含27个具体的胜任力特征。该模型适用于普通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与考核。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 胜任力 模型
一.前言
自从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设立心理委员以来,建立并且实施的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机制,在全国各高校产生了巨大反响。高校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学生干部的一员,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的学生干部不同,高校心理委员作为新兴的学生干部群体,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内容较为多样化:既需要保密、非公开地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又需要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既需要恰当的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又要适时将其中的部分同学转介给专业的心理教师;既需要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又需要学会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因此,高校心理委员进行有效工作时所需的胜任力与普通的学生干部是不同的。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指能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心理委员与一般绩效心理委员的个体特征。乐芬芳(2008年)将心理委员胜任力概括为人格特质、工作动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构想,符合长期以来胜任力研究的“冰山模型”。但是到目前为止,该模型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验证。李金福(2009年)将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区分为“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基准性胜任特征解决的是“行不行”的问题,适用于心理委员资质的确认和心理委员入职甄选;而鉴别性胜任特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适用于评优和淘汰,但其基准性特征和鉴别性特征的描述相对模糊,缺乏清晰的理论构建。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的人數日益壮大,如何运用恰当的胜任力模型去甄选、培训和评估心理委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因此本研究拟考察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胜任力模型,尝试建立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特征结构。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面向江苏省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205份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为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2%。问卷发放时间为大一学年下半学期期末(此时大一的高校心理委员已经服务满一学年)。在调查样本中,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大一学生占75.1%,大二学生占15.3%,大三学生占7.9%,大四学生占1.6%;理科学生占16.9%,文科学生占28.6%,工科学生占48.7%,医学类学生占5.8%;班级心理委员占40.74%(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满一学年及以上),非班级心理委员占59.26%(接受班级心理委员的服务满一学年及以上)。
(二)研究材料与步骤
首先对15名班级心理委员和15名普通同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优秀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特征,了解优秀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的特质、表现等,要求每位接受访谈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或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具体事例。据此将访谈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了61个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邀请2名负责班级心理委员业务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2名工作满6年的学院心理辅导员、2名校心理委员联合会主席对这些特征进行评定,共选出32个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编制成《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通过高校心理委员联合会将问卷发放给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并在两周之内将问卷收回。
(三)结果
1.重要度分析。首先对这32个胜任力特征进行重要度分析,由于分值越高,同学们对该特征的认同度越高(“非常同意”记5分)。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特征的平均值均在3.27—4.43之内,说明这些胜任力特征对于高校心理委员比较重要。
2.区分度分析。将27%的高分组与27%的低分组进行35个特征的区分度检验,删去了5个区分度不显著的特征。对其余的27个胜任力特征进行事后检验。
3.事后检验。由于参与研究的既有班级心理委员,又有非班级心理委员,所以要考虑不同的角色身份对于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心理委员与非心理委员在“策划与组织能力”(t=2.014,sig.=0.45<0.05)、“耐挫力与意志力”(t=2.643,sig.=0.009<0.05)、“正确的自我意识”(t=3.067,sig.=0.002<0.05)这三个特征上有显著性差异,且心理委员对于这三个特征的认可度高于非心理委员。总体而言,心理委员与非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的认可上较为一致。
4.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适合度检验结果中:首先,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0.915,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 of sphericity)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其次,根据因素分析的“陡阶原理”和抽取公共因子的标准,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解释率为59.057%。最后根据因子分析隐去了载荷小于0.45的项目,并求出了最终的因子负荷矩阵。
对这五个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包括“接受专业培训”、“有实践操作经验”、“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取得心委培训证书”、“接受专业心理督导”、“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七个特征,因此命名为“职业资格”;第二个因子包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看待优缺点”、“悦纳他人”、“心态积极”、“有耐挫力与意志力”、“有自我调控能力”六个特征,因此命名为“自我认知”;第三个因子包括“追求工作中的成就感”、“创新工作”、“有提高能力的行动”、“认同工作的神圣性”、“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克服困难有成功感”六个特征,因此命名为“动机”;第四个因子包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识别常见心理问题”、“自愿参加工作”、“了解同学心理困惑”四个特征,因此命名为“知识”;第五个因子包括“信任心理异常同学”、“有团队合作能力”、“能融入班集体”、“策划与组织能力”四个特征,因此命名为“技能”。 5.信效度检验。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19,Guttman分半系数为0.821。五个因子的Cronbach Alpha和分半系数如表2,因子与量表的相关系数见表3,根据表中数据可见,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三.讨论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编制出了《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量表》,构建出了职业资格、动机、自我认知、技能、知识五个维度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其中,甄选心理委员需要着重考虑其动机及自我认知;在培训的过程中,教授知识与技能,渗透动机和自我认知的调整,以便其获得职业资格;在考核的过程中,可采用职业资格评定、知识与技能考试、工作动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等方式综合考量。因此,结合信效度检验,该量表适用于普通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与考核,帮助心理委员对照基本要求不断努力。
结合早期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與职业资格都是属于显性的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培训得到迅速提高的。对于高校心理委员而言,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技能是实践操作的要求,职业资格是获得同学认可与信任的保证。通过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如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朋辈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心理委员的知识、技能,并帮助心理委员获得职业资格,以便其开展工作;但是动机与自我认知潜藏在“水面”之下,不易触及,这与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对心理工作的最初认知息息相关,在短期的培训中改变或发展的进度较慢。当然心理教育工作本身也是在寻找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式,而并非将每一个人塑造成既定的模式。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挑选、培训和使用时需要注意:一是在挑选时要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和自我认知,心理委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动机不当或自我认知有较大的偏差,有可能会使其他同学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不利于心理委员自身的成长;二是有些心理委员参与工作的初衷是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需要得到帮助与引导。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要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渗透与讲解,不断激发心理委员积极的工作动机,不断调整心理委员的自我认知,促使其形成助人助己的良好品质;三是在心理委员开展工作阶段,心理辅导员和专职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个性特征与自我认知的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的督导,了解其工作状况,解答工作困惑,发展适合其助人自助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晓波,谢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9.
[2]乐芬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研究:胜任力的视角[J].科技信息,2008(5):187.
[3]李金福.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校本培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8-10.
[4]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77-82.
[5]徐智华,葛俏君,甘杰.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66-172.
(作者介绍:吴婷,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晓雅,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生)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 胜任力 模型
一.前言
自从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设立心理委员以来,建立并且实施的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机制,在全国各高校产生了巨大反响。高校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学生干部的一员,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的学生干部不同,高校心理委员作为新兴的学生干部群体,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内容较为多样化:既需要保密、非公开地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又需要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既需要恰当的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又要适时将其中的部分同学转介给专业的心理教师;既需要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又需要学会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因此,高校心理委员进行有效工作时所需的胜任力与普通的学生干部是不同的。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指能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心理委员与一般绩效心理委员的个体特征。乐芬芳(2008年)将心理委员胜任力概括为人格特质、工作动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构想,符合长期以来胜任力研究的“冰山模型”。但是到目前为止,该模型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验证。李金福(2009年)将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区分为“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基准性胜任特征解决的是“行不行”的问题,适用于心理委员资质的确认和心理委员入职甄选;而鉴别性胜任特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适用于评优和淘汰,但其基准性特征和鉴别性特征的描述相对模糊,缺乏清晰的理论构建。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的人數日益壮大,如何运用恰当的胜任力模型去甄选、培训和评估心理委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因此本研究拟考察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胜任力模型,尝试建立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特征结构。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面向江苏省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205份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为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2%。问卷发放时间为大一学年下半学期期末(此时大一的高校心理委员已经服务满一学年)。在调查样本中,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大一学生占75.1%,大二学生占15.3%,大三学生占7.9%,大四学生占1.6%;理科学生占16.9%,文科学生占28.6%,工科学生占48.7%,医学类学生占5.8%;班级心理委员占40.74%(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满一学年及以上),非班级心理委员占59.26%(接受班级心理委员的服务满一学年及以上)。
(二)研究材料与步骤
首先对15名班级心理委员和15名普通同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优秀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特征,了解优秀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的特质、表现等,要求每位接受访谈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或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具体事例。据此将访谈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了61个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邀请2名负责班级心理委员业务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2名工作满6年的学院心理辅导员、2名校心理委员联合会主席对这些特征进行评定,共选出32个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编制成《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通过高校心理委员联合会将问卷发放给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并在两周之内将问卷收回。
(三)结果
1.重要度分析。首先对这32个胜任力特征进行重要度分析,由于分值越高,同学们对该特征的认同度越高(“非常同意”记5分)。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特征的平均值均在3.27—4.43之内,说明这些胜任力特征对于高校心理委员比较重要。
2.区分度分析。将27%的高分组与27%的低分组进行35个特征的区分度检验,删去了5个区分度不显著的特征。对其余的27个胜任力特征进行事后检验。
3.事后检验。由于参与研究的既有班级心理委员,又有非班级心理委员,所以要考虑不同的角色身份对于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心理委员与非心理委员在“策划与组织能力”(t=2.014,sig.=0.45<0.05)、“耐挫力与意志力”(t=2.643,sig.=0.009<0.05)、“正确的自我意识”(t=3.067,sig.=0.002<0.05)这三个特征上有显著性差异,且心理委员对于这三个特征的认可度高于非心理委员。总体而言,心理委员与非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的认可上较为一致。
4.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适合度检验结果中:首先,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0.915,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 of sphericity)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其次,根据因素分析的“陡阶原理”和抽取公共因子的标准,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解释率为59.057%。最后根据因子分析隐去了载荷小于0.45的项目,并求出了最终的因子负荷矩阵。
对这五个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包括“接受专业培训”、“有实践操作经验”、“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取得心委培训证书”、“接受专业心理督导”、“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七个特征,因此命名为“职业资格”;第二个因子包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看待优缺点”、“悦纳他人”、“心态积极”、“有耐挫力与意志力”、“有自我调控能力”六个特征,因此命名为“自我认知”;第三个因子包括“追求工作中的成就感”、“创新工作”、“有提高能力的行动”、“认同工作的神圣性”、“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克服困难有成功感”六个特征,因此命名为“动机”;第四个因子包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识别常见心理问题”、“自愿参加工作”、“了解同学心理困惑”四个特征,因此命名为“知识”;第五个因子包括“信任心理异常同学”、“有团队合作能力”、“能融入班集体”、“策划与组织能力”四个特征,因此命名为“技能”。 5.信效度检验。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19,Guttman分半系数为0.821。五个因子的Cronbach Alpha和分半系数如表2,因子与量表的相关系数见表3,根据表中数据可见,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三.讨论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编制出了《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量表》,构建出了职业资格、动机、自我认知、技能、知识五个维度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其中,甄选心理委员需要着重考虑其动机及自我认知;在培训的过程中,教授知识与技能,渗透动机和自我认知的调整,以便其获得职业资格;在考核的过程中,可采用职业资格评定、知识与技能考试、工作动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等方式综合考量。因此,结合信效度检验,该量表适用于普通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与考核,帮助心理委员对照基本要求不断努力。
结合早期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與职业资格都是属于显性的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培训得到迅速提高的。对于高校心理委员而言,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技能是实践操作的要求,职业资格是获得同学认可与信任的保证。通过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如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朋辈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心理委员的知识、技能,并帮助心理委员获得职业资格,以便其开展工作;但是动机与自我认知潜藏在“水面”之下,不易触及,这与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对心理工作的最初认知息息相关,在短期的培训中改变或发展的进度较慢。当然心理教育工作本身也是在寻找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式,而并非将每一个人塑造成既定的模式。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挑选、培训和使用时需要注意:一是在挑选时要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和自我认知,心理委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动机不当或自我认知有较大的偏差,有可能会使其他同学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不利于心理委员自身的成长;二是有些心理委员参与工作的初衷是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需要得到帮助与引导。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要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渗透与讲解,不断激发心理委员积极的工作动机,不断调整心理委员的自我认知,促使其形成助人助己的良好品质;三是在心理委员开展工作阶段,心理辅导员和专职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个性特征与自我认知的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的督导,了解其工作状况,解答工作困惑,发展适合其助人自助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晓波,谢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9.
[2]乐芬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研究:胜任力的视角[J].科技信息,2008(5):187.
[3]李金福.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校本培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8-10.
[4]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77-82.
[5]徐智华,葛俏君,甘杰.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66-172.
(作者介绍:吴婷,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晓雅,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