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项目管理研究中多为引用性、思辨性的研究,缺乏基于工程实际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不到理想效果。为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对原有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因此创新方法研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显得至关重要。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对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构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耗散结构;创新;项目团队
作者简介:李丽(1983-),女,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卓(1982-),女,辽宁锦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30-0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纵观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进程,每一次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无不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管理创新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创新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从科学创新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不仅需要各种理论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撑,而且更需要大量源于实践的实证分析。但在科学研究与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具有显著的相关特征,并显现出明显的无序性、散乱性和非线性关系。而这些关系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及约束。为此,若要从大量无序性和散乱的信息中发现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研究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应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个系统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中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到一种新的有序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需要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
2.耗散结构形成原理
(1)开放性原理。经典热力学把系统化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以及开放系统。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势是熵逐渐增大,活力逐渐减少。要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并且,只有当系统从外界引入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时,系统才能向熵减的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
(2)非平衡原理。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这里所指的非平衡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而平衡态和近平衡态均被排除在外。这是由于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中,其要素间关系可以近似地用线性关系表示,系统内的涨落是呈衰减趋势的,系统不会发生质变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只有处于非平衡态,才能使系统拥有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势能。
(3)涨落有序原理。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涨落在系统的整个演化过程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具有双重性: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中,它起到破坏稳定的干扰作用;在远离平衡态中,它则是系统由不稳定向新的有序稳定态过渡的杠杆。在非平衡态系统具备了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后,随机的小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形成宏观、整体的“巨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突变,并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新的结构。依据来源可以把涨落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系统内部,称为内部涨落;另一类由外界引起,称为外部噪声。涨落触发并激耗散结构的形成,被称为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器”。
(4)非线性作用原理。在非线性关系系统中,由于描述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程至少是非线性方程或方程组,因此把此类作用称为非线性作用。通常,非线性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状态演化的内部动力,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机理。[2]
二、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1.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如项目时间管理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范围管理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这里的元素主要分为人员和物资两大类,这两类组成元素的流动性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首先,这个创新系统和外界有物质交换。随着工程项目的展开,项目实施过程中就不断地需要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一方面是资金使用上,从筹集资金开始,采购、薪酬发放、完工交付等过程资金不断地流入与流出均是以系统的开放性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各类材料随施工进行而有所增减,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外界获取原材料,且通过劳动不断向外界提供产品以及废料等。
其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整个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人员交换。这主要表现为员工的流动性。随着工程项目创新活动的推进,需要不断进行内部人员的调整,以及对外的招聘和解雇。这些都是建立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之上。
再次,项目管理创新的过程更需要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从信息流向来看,一方面系统从外界不断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向外界输出信息。
最后,这个系统与外界还进行着能量交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能量。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沟通等方式来实现的能量交换,以实现计划、领导、控制、激励等管理手段,从而保证项目创新的有效实施。综上所述,各子系统中四方面的能量交换过程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6] 2.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特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这不仅表现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其构成元素员工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价值观念、思想品质、教育程度、文化底蕴、个人爱好、身体条件、气质类型、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表现在其构成元素之一,生产资料的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必然导致系统内部势能的存在,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若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便可通过增大系统内部的势能差的方式来实现。而在这一状态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因此系统还处于非线性作用下的非平衡态。
3.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涨落有序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来自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存在微小涨落因素,这些小涨落一旦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便可能形成“巨涨落”,从而使项目系统发生突变,形成新的结构。而“涨落”一方面是内部涨落,例如项目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发生的意思偏差会引起信息准确度的涨落;而另一方面是外部涨落,如政治环境的突变、业主需求的变更、物价调整、汇率变化等均会引起不同层面上的涨落。
4.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创新的过程不断地需要各种新元素的加入,这使项目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而系统间各要素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能描述。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中,员工个体之间不仅受限于职能与岗位,而且是通过复杂、微妙精神纽带联结的,因此,人力资源子系统中人员间相互作用是一种非线性作用。同理可以推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而非线性作用结果的特点之一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特点作用于项目各个子系统之间,便能够使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产生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推动系统走向有序的内部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可以断言,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耗散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可行的。[5]
三、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耗散结构的构建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实质正是一个负熵流导入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应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如何构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的耗散结构?
1.开放性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保障
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应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熵是一个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熵的取值越大,系统就越无序。为此,必须保持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负熵的导入。[8]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导入负熵流的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求企业对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型文化。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维的开阔性。这种学习并不是指“灌输”,学习的过程中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企业员工只有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才能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逆趋势,进而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化。
(2)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在项目内部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系统各级别信息按实际情况给予员工不同进入权限,并且要求内部人员以固定个人代码获取或上传各类信息资源。资源系统的构建,一方面便于成员间技术、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以实名制的形式进入系统,可以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下载情况掌握员工工作动态。还有,通过对上传情况的总结,可以获悉员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系统构建后,定期对资料上传量较大者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
(3)加强对外交流。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资、人才、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交流过程中如果不加限制,则会不断导入正熵的流入,因此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确保负熵的导入,就需要建立一个负反馈机制。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格监管项目成员行为,保证个人与项目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将良性效果放大,确保负熵流的合理导入,在资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断流动中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变得秩序井然。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利用开放性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此保证项目团队能不断做出创造性反应。
2.非平衡态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前提
根据“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原理,一个内有动力和外有活力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6]
(1)建立项目团队内部非平衡态机制。第一,根据项目需求适时调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方向。只有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才能使系统产生并具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要求和势能。然而人们常习惯于维持原有平衡态,抵制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群更是如此。为此就需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项目团队内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工作方向,使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系统之中。第二,应重视对项目团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激励。一是通过职位的升迁、岗位调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权力的授予等手段奖励那些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并帮助项目团队及个人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三是保护少数派,重视会议中那些不同的声音、相反的意见,根据性格特征挖掘员工内在潜质,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
(2)树立竞争意识。在项目团队内部,在以项目整体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奖励、竞赛、考核等措施来强化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在行业间竞争中,以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鼓励通过创新提升项目团队竞争力的行为。引导工程项目管理者们将项目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业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途径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实现涨落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动力
在非平衡态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涨落对于更高层次有序性的实现起着推动性作用。
(1)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涨落。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客观条件时,通过人员调整、组织结构变更、资源配置变更等手段实现的微小涨落都有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2)建立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智囊团又被称为思想库。通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的建立实现涨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团成员为项目管理创新活动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应对智囊团内部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使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团队。
(3)积极构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行业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一方面可以聚众成势,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盟,可以节约时间、人员、资金、材料等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
通过变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涨落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和驾驭涨落的客观规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有意识地使系统发生暂时的失稳,为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建立新的秩序创造条件和时机。
4.非线性作用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以获得自生长、自创性自激荡、自完善甚至混沌运动等非平庸行为,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动作来实现。[6]
(1)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非独立性。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的过程中,对创新活动加以约束,以保证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首先要以项目需求为约束,只有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创新的产出物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约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环境需求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活动。
(2)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的非均匀性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的非均匀分布。可在项目团队内部设立创新绩效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为考核指标,以指标评审结果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这也是涨落实现的前提。
(3)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就是指支配与从属关系、策动与响应关系、控制与反馈关系。这就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保适当管理者对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活动的有效支配权。同时,设置必要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在项目团队内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沟通信息传达的效果,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行动方向的一致性;在项目团队外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创新活动的经济性、时效性。
五、结束语
文章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方法,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树立学习观念、建立开发的资源系统、加强对外开放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
第二,通过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团队及个人创新意识来建立项目团队内部非平衡态机制,通过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来实现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
第三,通过组织变革、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行业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的建立来实现创新系统的合理涨落,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管理的内在动力。
第四,通过约束条件、反馈系统的建立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以此形成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谌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2]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4):160-163.
[3]李全亮,李怀祖.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2):173-174.
[4]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5]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
[6]刁兆峰,张辅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
[7]陈斯琴,顾力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生态性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4):21-24.
[8]柳士顺.论企业负熵流的导入[J].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2005,(6):
17-18.
[9]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混沌七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0]Macintosh R,Maclean D.Conditioned emergence:a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297-316.
[11]马智红.从市场营销视角谈项目管理创新对策[J].河北煤炭,2009,
(5):65-66.
[12]向鹏成,任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08,(3):104-107.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耗散结构;创新;项目团队
作者简介:李丽(1983-),女,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卓(1982-),女,辽宁锦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30-0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纵观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进程,每一次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无不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管理创新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创新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从科学创新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不仅需要各种理论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撑,而且更需要大量源于实践的实证分析。但在科学研究与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具有显著的相关特征,并显现出明显的无序性、散乱性和非线性关系。而这些关系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及约束。为此,若要从大量无序性和散乱的信息中发现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研究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应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个系统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中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到一种新的有序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需要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
2.耗散结构形成原理
(1)开放性原理。经典热力学把系统化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以及开放系统。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势是熵逐渐增大,活力逐渐减少。要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并且,只有当系统从外界引入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时,系统才能向熵减的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
(2)非平衡原理。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这里所指的非平衡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而平衡态和近平衡态均被排除在外。这是由于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中,其要素间关系可以近似地用线性关系表示,系统内的涨落是呈衰减趋势的,系统不会发生质变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只有处于非平衡态,才能使系统拥有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势能。
(3)涨落有序原理。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涨落在系统的整个演化过程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具有双重性: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中,它起到破坏稳定的干扰作用;在远离平衡态中,它则是系统由不稳定向新的有序稳定态过渡的杠杆。在非平衡态系统具备了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后,随机的小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形成宏观、整体的“巨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突变,并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新的结构。依据来源可以把涨落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系统内部,称为内部涨落;另一类由外界引起,称为外部噪声。涨落触发并激耗散结构的形成,被称为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器”。
(4)非线性作用原理。在非线性关系系统中,由于描述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程至少是非线性方程或方程组,因此把此类作用称为非线性作用。通常,非线性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状态演化的内部动力,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机理。[2]
二、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1.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如项目时间管理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范围管理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这里的元素主要分为人员和物资两大类,这两类组成元素的流动性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首先,这个创新系统和外界有物质交换。随着工程项目的展开,项目实施过程中就不断地需要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一方面是资金使用上,从筹集资金开始,采购、薪酬发放、完工交付等过程资金不断地流入与流出均是以系统的开放性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各类材料随施工进行而有所增减,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外界获取原材料,且通过劳动不断向外界提供产品以及废料等。
其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整个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人员交换。这主要表现为员工的流动性。随着工程项目创新活动的推进,需要不断进行内部人员的调整,以及对外的招聘和解雇。这些都是建立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之上。
再次,项目管理创新的过程更需要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从信息流向来看,一方面系统从外界不断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向外界输出信息。
最后,这个系统与外界还进行着能量交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能量。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沟通等方式来实现的能量交换,以实现计划、领导、控制、激励等管理手段,从而保证项目创新的有效实施。综上所述,各子系统中四方面的能量交换过程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6] 2.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特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这不仅表现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其构成元素员工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价值观念、思想品质、教育程度、文化底蕴、个人爱好、身体条件、气质类型、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表现在其构成元素之一,生产资料的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必然导致系统内部势能的存在,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若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便可通过增大系统内部的势能差的方式来实现。而在这一状态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因此系统还处于非线性作用下的非平衡态。
3.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涨落有序性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来自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存在微小涨落因素,这些小涨落一旦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便可能形成“巨涨落”,从而使项目系统发生突变,形成新的结构。而“涨落”一方面是内部涨落,例如项目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发生的意思偏差会引起信息准确度的涨落;而另一方面是外部涨落,如政治环境的突变、业主需求的变更、物价调整、汇率变化等均会引起不同层面上的涨落。
4.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创新的过程不断地需要各种新元素的加入,这使项目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而系统间各要素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能描述。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中,员工个体之间不仅受限于职能与岗位,而且是通过复杂、微妙精神纽带联结的,因此,人力资源子系统中人员间相互作用是一种非线性作用。同理可以推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而非线性作用结果的特点之一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特点作用于项目各个子系统之间,便能够使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产生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推动系统走向有序的内部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可以断言,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耗散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可行的。[5]
三、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耗散结构的构建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实质正是一个负熵流导入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应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如何构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的耗散结构?
1.开放性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保障
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应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熵是一个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熵的取值越大,系统就越无序。为此,必须保持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负熵的导入。[8]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导入负熵流的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求企业对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型文化。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维的开阔性。这种学习并不是指“灌输”,学习的过程中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企业员工只有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才能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逆趋势,进而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化。
(2)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在项目内部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系统各级别信息按实际情况给予员工不同进入权限,并且要求内部人员以固定个人代码获取或上传各类信息资源。资源系统的构建,一方面便于成员间技术、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以实名制的形式进入系统,可以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下载情况掌握员工工作动态。还有,通过对上传情况的总结,可以获悉员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系统构建后,定期对资料上传量较大者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
(3)加强对外交流。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资、人才、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交流过程中如果不加限制,则会不断导入正熵的流入,因此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确保负熵的导入,就需要建立一个负反馈机制。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格监管项目成员行为,保证个人与项目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将良性效果放大,确保负熵流的合理导入,在资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断流动中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变得秩序井然。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利用开放性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此保证项目团队能不断做出创造性反应。
2.非平衡态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前提
根据“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原理,一个内有动力和外有活力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6]
(1)建立项目团队内部非平衡态机制。第一,根据项目需求适时调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方向。只有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才能使系统产生并具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要求和势能。然而人们常习惯于维持原有平衡态,抵制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群更是如此。为此就需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项目团队内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工作方向,使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系统之中。第二,应重视对项目团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激励。一是通过职位的升迁、岗位调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权力的授予等手段奖励那些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并帮助项目团队及个人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三是保护少数派,重视会议中那些不同的声音、相反的意见,根据性格特征挖掘员工内在潜质,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
(2)树立竞争意识。在项目团队内部,在以项目整体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奖励、竞赛、考核等措施来强化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在行业间竞争中,以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鼓励通过创新提升项目团队竞争力的行为。引导工程项目管理者们将项目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业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途径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实现涨落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动力
在非平衡态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涨落对于更高层次有序性的实现起着推动性作用。
(1)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涨落。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客观条件时,通过人员调整、组织结构变更、资源配置变更等手段实现的微小涨落都有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2)建立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智囊团又被称为思想库。通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的建立实现涨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团成员为项目管理创新活动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应对智囊团内部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使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团队。
(3)积极构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行业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一方面可以聚众成势,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盟,可以节约时间、人员、资金、材料等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
通过变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涨落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和驾驭涨落的客观规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有意识地使系统发生暂时的失稳,为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建立新的秩序创造条件和时机。
4.非线性作用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以获得自生长、自创性自激荡、自完善甚至混沌运动等非平庸行为,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动作来实现。[6]
(1)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非独立性。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的过程中,对创新活动加以约束,以保证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首先要以项目需求为约束,只有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创新的产出物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约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环境需求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活动。
(2)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的非均匀性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的非均匀分布。可在项目团队内部设立创新绩效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为考核指标,以指标评审结果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这也是涨落实现的前提。
(3)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中就是指支配与从属关系、策动与响应关系、控制与反馈关系。这就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保适当管理者对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活动的有效支配权。同时,设置必要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在项目团队内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沟通信息传达的效果,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行动方向的一致性;在项目团队外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创新活动的经济性、时效性。
五、结束语
文章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方法,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树立学习观念、建立开发的资源系统、加强对外开放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
第二,通过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团队及个人创新意识来建立项目团队内部非平衡态机制,通过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来实现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
第三,通过组织变革、项目团队内部智囊团、行业间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联盟的建立来实现创新系统的合理涨落,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管理的内在动力。
第四,通过约束条件、反馈系统的建立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以此形成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谌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2]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4):160-163.
[3]李全亮,李怀祖.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2):173-174.
[4]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5]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
[6]刁兆峰,张辅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
[7]陈斯琴,顾力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生态性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4):21-24.
[8]柳士顺.论企业负熵流的导入[J].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2005,(6):
17-18.
[9]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混沌七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0]Macintosh R,Maclean D.Conditioned emergence:a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297-316.
[11]马智红.从市场营销视角谈项目管理创新对策[J].河北煤炭,2009,
(5):65-66.
[12]向鹏成,任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08,(3):104-107.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