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创新中前行的教育守望者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tscst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唯一不是“官”的“主任”,她与学生朝夕相处,以大爱与良知守望教育,与学校荣辱与共,以勤勉与敬业共谋发展。正所谓,知教育之冷暖者,班主任也!
  一、班主任:从历史走进现实的教育担当者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制度的建立是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提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在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这两个规程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对班主任岗位进行了确立,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诞生。其后,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首次具体规定了班主任的选聘条件。197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首次规定了班主任的津贴制度。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两份文件对班主任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至此,随着班主任岗位要求和工作制度的不断明晰、确立,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等方面日益凸显其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班主任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教育刊物都设有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栏目。1984年,湖北教育学院率先创办《班主任之友》(以下简称《班》),其设立的“经验谈”“班主任工作的十万个为什么”“班主任文摘”等栏目,为中小学班主任的成长与探索之路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班主任承载着太多的希冀,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改革需要基于认同的实施者,学校管理需要有力的决策执行者,这一切最终都聚焦在班主任身上。那么,承担教育与教学双重责任的班主任该如何面对呢?在着力回应班主任工作实践问题的基础上,《班》刊于1992年开始推出“专论”栏目,以应答班主任工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诉求,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为班主任工作理念拓展思路,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丰富方法、应对和措施。
  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天津举办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第一次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为了顺应“班主任专业化”这一发展要求,各层面的政策密集出台。200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随后,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界定“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并指出“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这两个文件从班主任的工作地位、作用、激励、选聘等多个角度对班主任作为教育专业岗位给予了政策层面的确认。与之相应,在实践层面上,各地的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全面展开。2003年3月,全国第一所“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在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诞生,全国各地的班主任研究中心也纷纷成立。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和全国班集体建设研究中心合作开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研修班”。2010年,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正式实施,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围绕“班主任的每一天”“班主任的每一学年”“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班主任与每个班级”“班主任与每个学生”“班主任的基本技能”六个模块对参与计划的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兼远程辅导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全国共有10万名左右一线班主任教师接受了远程培训和网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在岗实践。
  二、多元融合:班主任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推进,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换言之,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班主任该如何选择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班主任工作置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来思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它鲜明地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后《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相继颁布,其中对班主任工作较为直接的关注是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它提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班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教师、共青团专职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要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发挥骨干作用。”1988年国家教委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则明确了“班主任是班集体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但这一时期的班主任更多的是“执行者”“得力助手”角色,且具有较大的“知识”倾向,此时的班集体建设主要表现为一种教学基本单位的维护。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育人”使命得以凸显,班主任的角色也变得丰满起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期待。文件强调,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专业性和班主任工作的德育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关注到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对班主任工作给予了规律性的指导,此时的班主任工作已经逐渐摆脱“知识”导向,向专业化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这个时期《班》刊以“探索”和“热点透视”两个栏目刊登了一大批反映这一时代走向的文章,概括起来,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班主任身份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从简单的执行者走向教育者。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此班主任工作不能只满足于执行决策,而是需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素质发展,班主任不再是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其二,从非专业走向专业化身份。此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效率意识、个体意识增强,班主任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班级管理,要提升教育实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为此,班主任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优化其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   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变革。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在指导思想上增加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随之,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至此,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毫无疑问,在最近的十年,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了认同,班主任身份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班主任角色多元,凸显专业身份。正如文件中所述,班主任是融合了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等诸多角色的人生导师,因此,班主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专业岗位,需要专业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反之,除了作为专业的教育者角色,班主任还要体现模范角色、协调角色、考核角色、监督角色等多重身份。
  其二,民主与亲和,成为班主任的主要面孔。当前,班主任角色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执行者,作为塑造学生心灵的人生导师,他需要更多地亲近学生,以心灵沟通心灵,于是他需要变得具有亲和力,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民主的力量,唯有心的相通,才有心的引领。
  其三,班主任身份的建构从被动走向主动。国家和学校都赋予了班主任角色组合的选择权,他的身份不再是机械的他定,而是具有了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班主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增强和自我建构的强烈欲望。他们会主动塑造自己的班主任角色,以个性的自我呈现班主任的工作姿态,使得当前的班主任面孔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也更加真实。应该说,三十年的发展,班主任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有魅力,也越来越有创造性。
  三、守望教育:班主任的多样人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各种语境下,教师的形象被刻画成不同含意的群体:教师是孺子牛,是园丁,是春蚕,是慈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导师,是引路人。班主任,从历史走进现实,融合了太多有关教师的文化元素。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她,确实很难,但是在我的内心中——
  班主任应该是“守望者”。班主任对教育的守望,既包含着《麦田守望者》中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的道义感,也包含着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使命感,而守望教育最直接的,则是对教育回归本真的守候与期望。守望是班主任集体性的一个姿态,饱含着每个个体的心灵诉求,更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期望。
  守望教育,成就大爱人生。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但是班主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为她是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守望首先是一种守候,对教育本真的守候,对学生本性的守候,对人之善的守候。最初的教育是本真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己任,历经各个时代的洗礼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元素的渗透,今天的教育沾染了不少功利、浮躁与形式主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平凡的举动播撒伟大的种子,以质朴的爱心孕育繁华的人生。具体说来,其一,大爱人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师之大爱。班主任的爱不是亲情的浓、爱情的美、友情的甜,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润”,所以我们不必在意时时刻刻的温情呈现,只需关键时刻的温暖在心;不必在意事无巨细的倾情相助,只需重要环节的灵动点拨。其二,大爱人生是“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的真诚交往。师生不是世俗朋友,无须酒肉相待,唯有保持彼此内心的尊重,才有君子坦荡荡的行为交往,所以我们不必在意扬与抑的是是非非,只需保持就事论事的公正之心;不必在意偶尔的叛逆与不逊,只需关注彼此生命的本真。其三,大爱人生是“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的职业坚守。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是经济富有的职业,班主任更不是学校里报酬最多的岗位,但我们却是学生生命中毋庸置疑的“重要他人”。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接受了班主任这个岗位,我们便自然与孩子们站在了一起,自然与孩子们的成长同舟共济,无论是组织者、指导者,还是引路人、人生导师,我们在了,班主任便在,希望便在。
  守望教育,成就智慧人生。“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心灵的塑造不是标准件生产,是心与心的沟通,尤其是与日新月异而又朝气蓬勃的年轻的心沟通,是需要大智慧的。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沿袭,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执行,往往缺少灵动与智慧。自2002年,提出班主任专业化以来的十余年,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德育工作是差异化、情境性的,因此很难归纳出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来确保教育的艺术性。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艺术化的追求。翻开《班》刊三十年的目录,令人惊讶的是“班主任手记”(即“治班锦囊”的前身)是办了二十多年的栏目,她以精巧的案例诉说着班主任在工作中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巧妙之举,后来的“诗化教育”栏目更在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上提出艺术化的指向。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拥有一段智慧人生呢?不妨回到原点,从智慧二字开始。
  所谓智慧,即日知而心彗。首先,智,从知从日,因此,智慧人生必然是知识学问日有所增的人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智慧人生唯有学习才能获得。当然,这里的学习不仅是向书本学习、向榜样学习,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向学生学习。
  环顾当下,生活之中诱惑种种,也是智慧满满,我们在抵制诱惑的同时,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以守望我们的教育梦想。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和学生在一起,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坚守的理由,也是我们成就自己的动力和资源。   其次,慧,从心从彗,“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因此智慧人生必然是心有思忖,领悟真谛的人生。本真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其存在意义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班主任存在的意义所在。守望教育的智慧人生,更在于守候生命的自由流淌,不矫揉造作,不强加于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于期望教育的社会担当,不急于求成,不好大喜功,静心与教育一起前行。
  守望教育,成就欢愉人生。生活是美好的,教育人生也应是美好的。班主任对本真教育的守望,充满了爱与智慧,必然是一段欢愉的人生。古人云:“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其实不然,欢愉的教育人生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简言之,真正的欢愉不能仅仅是“桃李满天下”的学生成长,还应该包含教师对“堂前花”的赏心悦目。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唯有这样的教育人生才是欢愉的人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是一种美,然而这样的教育人生却总给人一种凄美感,它是一种以舍弃与牺牲换来的成长。
  当下,在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二元背景下,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功能是双向的。为此,其一,全心播撒爱的种子,教人成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班主任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有责任、有义务、更应该有热情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的发展功能首要的正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乃是教师的收成,有收成的人生注定是欢愉的人生。其二,全力谋求自身发展,成人悦己。人是教育的产物,身为教育者的班主任自身也理应在教育中接受教育,成为教育的产物,这也正是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所在。守望教育,既是对自身最初选择的坚守,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希望。
  如前所述,班主任要获取欢愉的人生,必然要学识有所增,心智有所进,不求“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也要“功成名遂自由身”。因为,成长永远是一个人欢愉的最佳理由。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回顾三十年班主任事业的发展,心中停不下的唯有对班主任这份教育担当的深深敬慕。我想,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像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班》刊便是这样的森林,期待着我们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心手相连,让班主任这个名字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1984年,追随着启蒙班主任柔柔的目光,女孩陈雪晴立志走上教育之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也是在这一年,男生伍建从李镇西老师首届未来班毕了业,此后,他当过工人,成了班主任,做了总经理,历经人生起伏,唯有“正直、勤奋、善良”的六字班规始终铭刻在心里;  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了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敬业、奉献、有爱心的班主任受到了嘉奖。  也是在这一年,带着改革年代特有的锐气和使命,《班主任之
期刊
在《劳动中的公平》一文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均等分任务的劳动是不是公平的?按照一般逻辑,个体化分工,每人完成自己分内的劳动任务,这是公平的。教师所纠结的是学校组织的劳动,是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还是把这次劳动视为社会化劳动的一次预演,教育学生要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  这个思考触及的是劳动的价值实现问题。通常意义上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价值实现:其一,要引导每一个劳动者,重视个体劳
期刊
《班主任之友》创刊三十年,这三十年恰是我国的班主任工作发展最迅速的三十年。我也在阅读、撰写和实践中慢慢感悟到,这三十年里,班主任群体在理念和价值标准方面的层层递进和逐渐变迁。  爱心·奉献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
期刊
谁能成为优秀教师?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埃里克·汉努史克提议说,这么多年以来,大家一直讨论资金投入、班级规模、课程设置,最后大家发现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素质。要改变美国在世界上学生学业水平落后的现状,只要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把全美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排名,然后把最后6-10%的教师开除,顶替的教师水平无需太高,中等水平即可。  如果这么做的话,一个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这
期刊
李惠千是一个小姑娘的名字。她出生在2000年12月,当时称千禧之年;她爸爸妈妈又希望她很聪慧,就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李惠千。她的小名叫柳柳,柳树的柳,因为她妈妈姓刘,刘柳同音,而柳树是那么清秀飘逸。李惠千就是在这样的期望里渐渐长大的,2009年9月,在她九岁时,进了我当时所带的五(5)班,成了我的学生。  这是一个乖巧到叫人心疼的小姑娘,长得和名字一样清秀,细长的眼睛,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从来都
期刊
小良,因上课自由随便、学习基础差,在年级中小有名气,他是一个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特殊生”,也是学生眼中的“反面人物”。我是他的数学老师,上课时我讲一句,他就会讲两句(当然是与学习无关),要么突然会从他那发出很大的怪叫,或者一不留神他已经不在教室的座位上了。每天,我要与小良“斗智”,才能使他在课上保持片刻安宁;还要与他“斗勇”,希望他不打扰其他学生正常听课。尽管使出浑身解数,然而成效甚微。小良在课上还
期刊
我与管老师有“半面之缘”。之所以说是“半面”,是因为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听过他的一节作文课,见过这个作文教学独树一帜的语文老师,而管老师一定对茫茫人海中的我没什么印象。寒假的时候,我的师傅王林波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我带着初见管老师的那“半面之缘”,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读得这么快,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普通”,书里面没有高深的知识和理论,全都是我
期刊
班里有七八个孩子坚持写日记,两年多,从未间断。我看了一下,都是些流水账之类的叙述,但这种坚持的精神依然让我感动。每个坚持写日记的孩子,都得到了我大把大把的表扬,还有一本封面精美的笔记本。  发完奖品之后,我给大家讲了许多“坚持”带来改变和成功的故事,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要数那个“甩手十下”的故事。  “成功这么简单啊?我也能做到。”  “甩手,谁不会啊?”  “从今天开始,我也甩十下。”  ……  
期刊
小组的存在在我看来不能把其仅看作一种教学形式的运用,而是一种班级授课制之下学生生命积极发展的“最优化组织”。之所以用“最优化组织”这个看起来是生造的词汇,是因为我确实无法准确界定和表达这个概念,不妨通俗地理解一下:班级比较笼统,个体又太小,在介于两者之间须存在一个比较合理简洁的组织,那就是小组的形态,姑且称之为“最优化组织”。以下用一个小组一天的生活学习形态为例,再谈一点随感,请批评指正。  阿松
期刊
小组合作作为中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其好处毋庸置疑需赘述,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好,费心费时却劳而无功。做班主任15年,我领着我的各届弟子们在小组合作的路上走走停停,遇到很多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迂回中前进,小组合作开展得也越来越有成效。在此分享一二,抛砖引玉。  虚而不实,不竞不争  在我以往的小组合作管理班级的实践中,常常出现无疾而终的情况。短则一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