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即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一、更新理念,促进角色转变
以往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可以说教师说一不二,学生唯命是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主动探索、思考或提出疑问,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变知识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要走下讲坛,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共同探讨科学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和重心要从“学”转向“问”和“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爱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学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原理,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朝着寓教为乐的方向发展。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课堂将进入师生和谐“共振”,教学默契配合,气氛紧张热烈,力度张弛适宜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培养。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就会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灵动。而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的关系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实践,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因材施教,解放学生的嘴巴、眼睛、双手、大脑以及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1交流合作,发展个性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能相互启发和补充,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师生评价,完善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方法。因为每个问题一般都要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多方面综合方能完成。相互评价,不要让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问题,积极肯定好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如“你的思考方法跟我一样”“你的想法不错”“你说得很流利”“如果能大声点就更好了”“我觉得某某同学很有进步,但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等。同学间相互学习,思路更趋完善。相互评价于人于己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自我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同学认识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这种评价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反思,不断总结,培养他们严于律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品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促进并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一、更新理念,促进角色转变
以往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可以说教师说一不二,学生唯命是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主动探索、思考或提出疑问,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变知识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要走下讲坛,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共同探讨科学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和重心要从“学”转向“问”和“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爱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学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原理,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朝着寓教为乐的方向发展。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课堂将进入师生和谐“共振”,教学默契配合,气氛紧张热烈,力度张弛适宜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培养。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就会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灵动。而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的关系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实践,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因材施教,解放学生的嘴巴、眼睛、双手、大脑以及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1交流合作,发展个性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能相互启发和补充,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师生评价,完善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方法。因为每个问题一般都要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多方面综合方能完成。相互评价,不要让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问题,积极肯定好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如“你的思考方法跟我一样”“你的想法不错”“你说得很流利”“如果能大声点就更好了”“我觉得某某同学很有进步,但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等。同学间相互学习,思路更趋完善。相互评价于人于己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自我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同学认识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这种评价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反思,不断总结,培养他们严于律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品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促进并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