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凝聚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充分利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24 — 02
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在高校不断学习深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追求时尚,崇尚务实。〔1〕然而,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存在着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的思想和价值偏差。
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偏差,凝聚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价值共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意见》指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实践的历史积淀而成,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方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识和行为;消极低级的文化会使大学生产生错误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指引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抵制应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文化,但也难免有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随之而来,高校校园中出现如物质至上、人情淡漠、攀比时尚、责任缺失等等现象,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防御不良思想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建设有思想、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活动。
校园合理、舒适的校园实体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配以协调的花草树木。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大学生宿舍等建筑的走廊、宣传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在校园内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和雕塑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主心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都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大学特色和精神、人才培养氛围、学校“三风”建设等。
大学特色和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个性,塑造人的精神、心灵、性格,使大学生在大学精神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爱国、勇于创新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三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生命。围绕建设具有特色的较高水平的学校战略目标,强化学校全体教师责任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重点培养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校风、教风;高校必须把握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优良学风。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集体组织,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班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班级先进同学的作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起着隐性德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体现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言行、学习生活习惯,是高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以体制、政策、规定、规章等形成的制度环境和氛围。
学校制度具有强制约束性和亲和力,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制度相结合。学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确认并且制定成文本,不能朝令夕改,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发展、创新制度,具有可控性。高校制度包括校训、校纪校规;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规定、院系、班级、学生宿舍的各种约定,各种社团组织的规则等等,前者是学校正式制度,后者为非正式制度,两者规范范围和约束力不同,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调整约束的范围更广。学校制度文化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不断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观念、方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体现关心、关爱师生员工;体现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与需求,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体现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对学校认同感、亲切感和主人翁意识。较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板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拼搏、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3〕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普遍热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较高质量和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读书节、知识竞赛、辩论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感悟什么是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自身特色、彰显大学精神;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满足他们全面发展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喜爱的、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加以形象化、艺术化等等建设内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更易接受科学理论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动。校园文化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理论教育宣传的优势,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发挥它的隐性育人功能,使其与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曲金华.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与职业,2014,(18).
〔3〕刘思博.论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李军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01-03(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24 — 02
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在高校不断学习深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追求时尚,崇尚务实。〔1〕然而,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存在着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的思想和价值偏差。
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偏差,凝聚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价值共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意见》指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实践的历史积淀而成,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方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识和行为;消极低级的文化会使大学生产生错误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指引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抵制应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文化,但也难免有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随之而来,高校校园中出现如物质至上、人情淡漠、攀比时尚、责任缺失等等现象,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防御不良思想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建设有思想、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活动。
校园合理、舒适的校园实体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配以协调的花草树木。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大学生宿舍等建筑的走廊、宣传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在校园内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和雕塑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主心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都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大学特色和精神、人才培养氛围、学校“三风”建设等。
大学特色和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个性,塑造人的精神、心灵、性格,使大学生在大学精神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爱国、勇于创新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三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生命。围绕建设具有特色的较高水平的学校战略目标,强化学校全体教师责任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重点培养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校风、教风;高校必须把握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优良学风。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集体组织,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班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班级先进同学的作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起着隐性德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体现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言行、学习生活习惯,是高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以体制、政策、规定、规章等形成的制度环境和氛围。
学校制度具有强制约束性和亲和力,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制度相结合。学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确认并且制定成文本,不能朝令夕改,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发展、创新制度,具有可控性。高校制度包括校训、校纪校规;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规定、院系、班级、学生宿舍的各种约定,各种社团组织的规则等等,前者是学校正式制度,后者为非正式制度,两者规范范围和约束力不同,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调整约束的范围更广。学校制度文化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不断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观念、方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体现关心、关爱师生员工;体现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与需求,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体现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对学校认同感、亲切感和主人翁意识。较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板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拼搏、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3〕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普遍热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较高质量和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读书节、知识竞赛、辩论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感悟什么是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自身特色、彰显大学精神;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满足他们全面发展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喜爱的、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加以形象化、艺术化等等建设内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更易接受科学理论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动。校园文化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理论教育宣传的优势,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发挥它的隐性育人功能,使其与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曲金华.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与职业,2014,(18).
〔3〕刘思博.论具有创新内核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李军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01-03(0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