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上采取无视、忽视其存在的态度,缺乏一套系统而且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落到“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的被动境地。网络媒体其本质是中性的传播工具,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工具,用和不用、用得好坏完全因人而易,其结果也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主动”和“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的传播和互动功能,在网络媒体上掌握话语权。
关键词:网络舆情 信息不对称 以快制快 话语权 先入为主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负面的网络舆情成为很难对付的“麻烦制造者”,让大到各级政府,小到企业管理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如果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上采取无视、忽视其存在的态度,缺乏一套系统而且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落到“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的被动境地。本文从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提几点浅见。
一、网络舆情的种类
网络舆情的本质就是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由于传统媒体对于正面的信息报道较多,而对于负面的舆情过多限制,所以网络往往就成了负面舆情的宣泄口,网络舆情也以负面居多,成了“麻烦制造者”。主要是以下几种:
1、信息不对称型。国有企业的员工与企业同处一个命运共同体,很多员工及家属对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状况十分关心、关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了解到的往往是一些片面的东西,对企业的政策、规定及各项工作了解不多,理解不够,于是就产生了误解、质疑甚至不信任,这些片面意见加上负面感情色彩,通过网络发布出来,给企业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是负面影响。
2、诉求不当型。有些企业的员工没有找到正常渠道来反映个人诉求,或者片面地认为通过网络“把事情搞大”有助于个人问题的解决,把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问题“晒”到了网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牢骚过激型。有些员工个人诉求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或者因其诉求本身的不合理而被否决,于是通过网络发牢骚。更有甚者,产生过激心理和报复心态,故意误读甚至歪曲事实给企业“抹黑”,造成了不良社会的影响。
二、企业如何正确、积极地应对网络舆情
在网络社会,网络舆情的出现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现象,即使是负面网络舆情,只要处置得当,也能够有效控制其影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上,往往出现一些不当的处置方式。大至有三种:一是麻木型,无视或忽视其存在,未能预见到负面网络舆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采取不作为的态度,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坐让事态“发酵”,影响升级;二是忽悠型,对负面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矛盾的态度,用“假大空”的“外交辞令”来忽悠员工提出的“网意”,企图蒙混过关,其结果是让员工群众对管理层产生不信任;三是过激型,对网络舆情采取不恰当的敌视态度,不考虑后果、不了解情况,乱说话、说错话,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产生无法收拾的恶劣后果。
其实,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对待网络舆情要只做到“三善”——善待、善引、善用,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不良影响,甚至还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善待——保持平常心,避免“敌对”状态
笔者认为,“善待”两字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应该认识到网络媒体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不应该人为地打上“正面”或“负面”的标签。但这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传播更快、更广,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或控制,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敌视是没有用的,惧怕也不必要,最好的态度是主动适应这种新的诉求方式。二是网络舆情所传播的内容基本上是企业员工的种种诉求,这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也有不少半真半假、真假难辨的“一面之词”,真正恶意的终究是少数。所以,所谓“善待”就是保持一份“平常心”,象面对面接访一样客观公正地对待网络舆情:有益的建议应予采纳;合理的诉求给予解决;诉求虽不合理却也情由可原的做好解释工作;即使真属“添乱”的,也不必“冲冠一怒”,而应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雅量。还有一些员工给企业意见,动机是善意的,但害怕打击报复而采用网络形式,虽然对企业形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处置不当,反而打击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从积极的层面看,网络舆情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民意,是民意宣泄的重要渠道。随着企业员工队伍的年轻化,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意见会通过网络渠道来表达,管理者不妨把“网意”当作民意,了解员工对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评价和意見,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让网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善引——念好“疏”字诀,防止舆情发酵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疏而不堵。而对于网络舆情,“堵”不仅不具备操作上的可行性,反而会把网络舆情“发酵”成大事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如何念好“疏”字诀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重点之一。
一是工作要“早”,加强舆情研判和预警。在舆情应对问题上最忌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事态不大不作为,事态大了无能为。要建立机构、专人负责舆情收集和研判,分析来源,辩明真伪,准确捕捉和发现苗头性的负面舆情,及时预警,避免其扩散蔓延,演变为重大网络舆情危机。
二是行动要“快”,迅速化解舆情危机。网络的特点就是“快”——快速传播、迅速发酵。所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必须以快制快。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有动态监测,监控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范围和危机程度,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分析和提出应对措施。
三是疏导要“实”,讲实话,求实效。应对网络舆情必须讲效率,特别是负面网络舆情产生后,要第一时间向员工群众有个交代,对经调查核实确有其事的要敢于面对和担当,对查无其事的要以实正听,说明真相,切忌讲假话、乱讲话。坦诚负责的态度有助于平拟不满,缓解矛盾,为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3、善用——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网络舆情的应对更应积极作为。“善用”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对应我们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前面说到,网络媒体其本质是中性的传播工具,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工具,用和不用、用得好坏完全因人而易,其结果也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主动”和“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的传播和互动功能,在网络媒体上掌握话语权。
善用网络舆情就是要把这个双向互动的工具用活用好。主要有三:
一是建设通畅渠道保障“下情上达”。前面已经提到把“网意”当作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甚至还可以把网络作为征求意见、收集建议、评价工作、民主管理的常规渠道。所以,企业应该在内网、外网上设立BBS平台或企业微博,让员工的意见有一个发表、发泄的渠道,也成为意见的“蓄水池”,限制影响扩散的范围;同时,要高效就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反馈。
二是“上情下达”,利用网络媒体高效、准确地发布信息,做到信息对称、信息准确无误,不“缩水”也“注水”,避免误读和曲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来说事,也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管理者也要养成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民心民意,通过网络工具发布信息,与百姓交流沟通的习惯。信息传播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把应该让员工群众知道的事情说早、说清、说透,小道消息就没有市场,负面解读就无隙可乘,就能避免“胡思乱想”进而“胡说八道”。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要善解民意,知道百姓所思所想,关注什么、希望什么;二要善说民话,不但要讲得实、讲得清,还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事,忌用官话、套话或外交辞令;三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否则就没有公信力。这和做产品一样,一旦坏了牌子,再想重新拾起来就难了。
三是培养、建设一批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擅长思想政治艺术的“意见领袖”,正确处置舆情,准确解读政策,正面引导舆论,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和舆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正确、积极地应对网络舆情也要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作为一个企业,以组织的力量应对网络舆情,要在网络媒体的运用上占据主动地位并非难事,只要积极有效地运用好互联网工具,就一定能够掌握话语权。
关键词:网络舆情 信息不对称 以快制快 话语权 先入为主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负面的网络舆情成为很难对付的“麻烦制造者”,让大到各级政府,小到企业管理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如果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上采取无视、忽视其存在的态度,缺乏一套系统而且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落到“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的被动境地。本文从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提几点浅见。
一、网络舆情的种类
网络舆情的本质就是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由于传统媒体对于正面的信息报道较多,而对于负面的舆情过多限制,所以网络往往就成了负面舆情的宣泄口,网络舆情也以负面居多,成了“麻烦制造者”。主要是以下几种:
1、信息不对称型。国有企业的员工与企业同处一个命运共同体,很多员工及家属对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状况十分关心、关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了解到的往往是一些片面的东西,对企业的政策、规定及各项工作了解不多,理解不够,于是就产生了误解、质疑甚至不信任,这些片面意见加上负面感情色彩,通过网络发布出来,给企业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是负面影响。
2、诉求不当型。有些企业的员工没有找到正常渠道来反映个人诉求,或者片面地认为通过网络“把事情搞大”有助于个人问题的解决,把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问题“晒”到了网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牢骚过激型。有些员工个人诉求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或者因其诉求本身的不合理而被否决,于是通过网络发牢骚。更有甚者,产生过激心理和报复心态,故意误读甚至歪曲事实给企业“抹黑”,造成了不良社会的影响。
二、企业如何正确、积极地应对网络舆情
在网络社会,网络舆情的出现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现象,即使是负面网络舆情,只要处置得当,也能够有效控制其影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上,往往出现一些不当的处置方式。大至有三种:一是麻木型,无视或忽视其存在,未能预见到负面网络舆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采取不作为的态度,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坐让事态“发酵”,影响升级;二是忽悠型,对负面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矛盾的态度,用“假大空”的“外交辞令”来忽悠员工提出的“网意”,企图蒙混过关,其结果是让员工群众对管理层产生不信任;三是过激型,对网络舆情采取不恰当的敌视态度,不考虑后果、不了解情况,乱说话、说错话,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产生无法收拾的恶劣后果。
其实,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对待网络舆情要只做到“三善”——善待、善引、善用,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不良影响,甚至还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善待——保持平常心,避免“敌对”状态
笔者认为,“善待”两字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应该认识到网络媒体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不应该人为地打上“正面”或“负面”的标签。但这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传播更快、更广,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或控制,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敌视是没有用的,惧怕也不必要,最好的态度是主动适应这种新的诉求方式。二是网络舆情所传播的内容基本上是企业员工的种种诉求,这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也有不少半真半假、真假难辨的“一面之词”,真正恶意的终究是少数。所以,所谓“善待”就是保持一份“平常心”,象面对面接访一样客观公正地对待网络舆情:有益的建议应予采纳;合理的诉求给予解决;诉求虽不合理却也情由可原的做好解释工作;即使真属“添乱”的,也不必“冲冠一怒”,而应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雅量。还有一些员工给企业意见,动机是善意的,但害怕打击报复而采用网络形式,虽然对企业形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处置不当,反而打击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从积极的层面看,网络舆情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民意,是民意宣泄的重要渠道。随着企业员工队伍的年轻化,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意见会通过网络渠道来表达,管理者不妨把“网意”当作民意,了解员工对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评价和意見,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让网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善引——念好“疏”字诀,防止舆情发酵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疏而不堵。而对于网络舆情,“堵”不仅不具备操作上的可行性,反而会把网络舆情“发酵”成大事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如何念好“疏”字诀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重点之一。
一是工作要“早”,加强舆情研判和预警。在舆情应对问题上最忌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事态不大不作为,事态大了无能为。要建立机构、专人负责舆情收集和研判,分析来源,辩明真伪,准确捕捉和发现苗头性的负面舆情,及时预警,避免其扩散蔓延,演变为重大网络舆情危机。
二是行动要“快”,迅速化解舆情危机。网络的特点就是“快”——快速传播、迅速发酵。所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必须以快制快。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有动态监测,监控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范围和危机程度,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分析和提出应对措施。
三是疏导要“实”,讲实话,求实效。应对网络舆情必须讲效率,特别是负面网络舆情产生后,要第一时间向员工群众有个交代,对经调查核实确有其事的要敢于面对和担当,对查无其事的要以实正听,说明真相,切忌讲假话、乱讲话。坦诚负责的态度有助于平拟不满,缓解矛盾,为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3、善用——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网络舆情的应对更应积极作为。“善用”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对应我们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前面说到,网络媒体其本质是中性的传播工具,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工具,用和不用、用得好坏完全因人而易,其结果也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主动”和“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的传播和互动功能,在网络媒体上掌握话语权。
善用网络舆情就是要把这个双向互动的工具用活用好。主要有三:
一是建设通畅渠道保障“下情上达”。前面已经提到把“网意”当作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甚至还可以把网络作为征求意见、收集建议、评价工作、民主管理的常规渠道。所以,企业应该在内网、外网上设立BBS平台或企业微博,让员工的意见有一个发表、发泄的渠道,也成为意见的“蓄水池”,限制影响扩散的范围;同时,要高效就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反馈。
二是“上情下达”,利用网络媒体高效、准确地发布信息,做到信息对称、信息准确无误,不“缩水”也“注水”,避免误读和曲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来说事,也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管理者也要养成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民心民意,通过网络工具发布信息,与百姓交流沟通的习惯。信息传播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把应该让员工群众知道的事情说早、说清、说透,小道消息就没有市场,负面解读就无隙可乘,就能避免“胡思乱想”进而“胡说八道”。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要善解民意,知道百姓所思所想,关注什么、希望什么;二要善说民话,不但要讲得实、讲得清,还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事,忌用官话、套话或外交辞令;三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否则就没有公信力。这和做产品一样,一旦坏了牌子,再想重新拾起来就难了。
三是培养、建设一批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擅长思想政治艺术的“意见领袖”,正确处置舆情,准确解读政策,正面引导舆论,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和舆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正确、积极地应对网络舆情也要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作为一个企业,以组织的力量应对网络舆情,要在网络媒体的运用上占据主动地位并非难事,只要积极有效地运用好互联网工具,就一定能够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