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人-境符合性分析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x199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依据,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毕业生个人、基层环境及毕业生-基层联动合力等角度进行符合性分析,提出调整就业预期,理性进行人境适配;改善基层条件,提供增强机制;人境符合,推动基层就业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人-境符合
  
  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需求也从“数量需求”转为“质量需求”,在政府、輿论、高校等多层面的积极引导下,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务实,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根深蒂固,未就业先择业。也正因如此,目前出现了大量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而基层所需人才急缺的社会现象。自2005年《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以来,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社会热点。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依据对毕业生与基层之间的人-境符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内涵
  著名心理学家罗圭斯特与戴维斯在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1909年,《选择职业》)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就业适应观点并逐渐发展为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以下简称“适应论”)。
  1.强调人与工作环境的符合性
  适应论强调人与工作环境的符合性,认为相对于职业来说,就业后的适应问题更值得注意,重视个人为了维持此一致性所做的努力和工作环境的激励保障机制即增强性,认为增强机制是组织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对于能否适应环境、能否在基层获得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提升生活品质持有不确定态度,这直接影响他们是否决定从事基层工作。从人境适配的角度看,这正是一个如何调整个人需求、改善基层就业条件从而实现“留住人”的问题。
  2.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适应论认为: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形势而调整。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工作环境;又需要基层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为提高个人满意度创造条件,从而产生双方良性互动,实现人境符合。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为调查了解关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最新情况,我们面向高校毕业生发放了700份调查问卷,重点调查内容为基层就业认知、预期及政策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决策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同时他们对基层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升迁机制、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要求趋同。
  1.基层就业促进政策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在关于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原因调查(多选)中,选择“压力较小大城市工作难找”5.55%、“为报考研究生做准备”34.62%、“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40.84%、“积累基层经验为考公务员做铺垫”55.46%、“部分地区福利较好”37.48%、“自己的爱好”23.03%、“为自己家乡做贡献”31.60%。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有较高的了解度,并能根据政策的导向性顺势而为,多数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是为了考研、考公务员争取条件,未作长期工作打算。其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求稳”和功利倾向,如选择“D”55.46%居最多,选择“E”和“B”分别为37.48%和34.62%,而选择“C”虽有40.84%,但“G”只有31.60%。
  2.基层条件欠缺是毕业生未选择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
  在关于放弃去基层就业的原因调查(多选)中,选择“经济发展缓慢,条件差,发展空间小”64.20%、“心理难以适应,感觉没面子”26.39%、“不感兴趣,薪资待遇低”45.21%、“离家远,家人反对”49.24%、“缺乏经验,不了解基层环境”42.86%、“政策保障不够,再就业难”41.51%。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有49.24%的毕业生认为在面临是否去基层就业选择时家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工资待遇、政策保障力度及对基层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担忧都是毕业生同时考虑的因素。
  三、构建人-境符合机制,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稳定人员流动,需要毕业生个人和基层各自发挥能动性,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人境符合一致,推动基层就业工程顺利实施。
  1.调整就业预期,理性进行人境适配
  调查数据显示,有45.21%和33.28%的毕业生分别将“东沿海大中城市”和“中西部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区域,这与基层就业间产生了一定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基层人才需求的矛盾,必须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根据自已的知识诸备、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目标来选择基层就业项目,这是将来能否适应基层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正式融入社会的开始。毕业生要提前了解具体行业或岗位要求,如选择“村官”项目,需了解国家发展规划、农村经济政策并掌握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2.改善基层条件,提供增强机制
  工作适应论指出,只有组织可提供的待遇、福利和发展空间令个人产生精神满足的时候,使个人继续留任并持久工作的增强机制才会产生。对毕业生就业而言,能否形成增强机制是其面临到基层就业选择的决定因素。调查数据显示,64.20%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条件差,发展空间小”, 45.21%的认为“薪资待遇低”。基层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从住房、医疗、户口、编制、职称等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提供工作和生活保障,这是基层留住人才的现实基础。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满意度越高,基层就业的吸引力就越大,人才急需问题就会趋于解决。
  3.人境符合,推动基层就业
  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境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初出校园,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需要转变心态、熟悉工作环境和学习掌握具体工作技能,在此过程中,基层要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思想指导、工作帮助和生活服务,帮助其打消顾虑,逐渐培养对基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毕业生个人要积极适应基层环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找准自身定位,努力为当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就业双方共同努力产生合力,才能实现毕业生-基层人境符合,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张宪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同果.论大学生基层就业“五导”服务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6)
  [3]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河南巩义)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分别从教授施教和学生受教等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将美丽和创作相结合的观点,从教师如何教学的角度,列举事例,生动地解释了如何实现美丽与创作的结合。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美 观察 灵感 讲评    作文与各门功课的学习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相
期刊
[摘要]化学用语是化学特有语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学生易产生分化。在教学中采用什么策略帮助学生学生学好化学用语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化学用语 工具 分水岭 策略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特有的一种语言,化学用语不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国际通用语,化学用语的学习历来被公认为化学教学的“分水岭”。
期刊
随着学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校园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精细化”管理的行列中来,进而发展到了“无缝隙化”管理。所谓无缝隙化管理,不言而喻就是指对校园内学生的每一时间段和每一空间区域,从起床到就寝、从上课到活动、从午休到晚休,以致晚休以后的时间,都有教师管理,真正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的管理模式。而我有幸就奋斗在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第一线,亲身体会着这种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利与弊,以下谈一
期刊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小学的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以下是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催化剂。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爱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才会轻松快乐,才会乐此不疲。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富有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兴
期刊
当一名军人是我儿时的梦想。军人的气质举手投足,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考上了体育院校,教练准确优美的示范,如军人的姿态一样给我震撼。在我逐步接触训练中对动作协调的掌握和理解,是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军人、军姿,同时喜欢上用身体姿势来展示自我,我的体育动作技能有了很大的突破,身体协调、动作到位。  参加工作以后,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中示范动作不准确,不优美,学生不会被感染,也不会认可,对于一
期刊
二十年的斗转星移,二十年的寒暑更替,她在忙忙碌碌中走到了人生的中年。她回忆着难忘的、收获着充实的、畅想着喜悦的……  昨天……  昨天,她同财神镇中心小学一起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怎能忘记第一次走上讲台,拿着教棒的手在颤抖,几十双眼睛犹如探照灯一般看得她满脸绯红;怎能忘记第一次登门家访,徘徊了许久才敲开门,说话的声音轻得好象蚊子叫;怎能忘记第一次写总结,空空洞洞,词不达意;更难忘的
期刊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了,在校教学这么多年来,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一直不是很高,而数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当然,客观因素也有,我校是薄弱学校,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当然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好。因此,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发展,特别是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数学成绩提不上来。现在又在提倡素质教育,将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期刊
[摘要]地理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地理学科引导我们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在我国,中学地理课一贯不被学校重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常被人们忽视。但是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整个国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工具,是否重视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
期刊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应该是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地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体认知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