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设备陈旧、资源有限及教师角色的错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多元协同—有限主导”实践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内在需求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导、主治地位,协同校内外的智力及实训资源,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有限主导”模式;效能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交通类职业院校‘赛教融合’有效运行机制和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2015B34);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实训资源构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JY108)
作者简介:吴志峰,男,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8-03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是学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彰显办学特色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1]近年来, 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训平台建设。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先进的职教理念、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教师角色的错位,不能有效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导致人才培养成效不佳。为此,笔者提出 “多元协同—有限主导”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新模式是从学生的内在需求角度,协同校内外的实训资源,协同政、行、企、所、校的智力资源,变老师一元主导为老师、学生及其他人员多元主导,改老师程式地教到学生探索设计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导、主治地位。
一、新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实践技能为前提,以校内现有的实训资源为基础所开展的以教师为单一主导的实践教学活动,而新模式是基于本地区所有合作单位所拥有的智力及仪器设备而合力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实训资源组成的不同
传统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主要来源于学院购置的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及少量的企业捐赠设备,但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导致人均台套数不足,贵重的先进仪器设备缺位,再加上资源管理模式的缺陷,导致设备使用不畅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开展,制约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将本地区政、行、企、所、校优质可靠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运用于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实训资源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从学校拓展到了政、行、企、所,从教学仪器拓展到了科研、生产设备,很好地破解了资源有限、资源陈旧和资源使用不畅等问题。
(二)师资构成的不同
传统高职院校实践师资主要是校内的实践教师及实验人员,来源比较单一。由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实践教师及实验人员学历普遍比理论教师偏低,且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学生实践指导有很多的制约。
新模式通过实训平台,有效将本地区政、行、企、所、校具有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教学等人员联合起来,共同承担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共同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来源,有效扩展了师资的构成,快速提升了教师实践指导的能力和水平。[2]
(三)课堂实施主体的不同
传统实践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在预定的时空内进行的一种程序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其组织实施的单一主体。[3]其思想意识、情感需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为被实施对象,处于从属地位,其自身的需求与感受处于次要地位。
新模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主的组织项目团队进行实训项目开发,自由的选择实训项目并进行项目的实施及评判,其整个过程的组织实施及考评为学生、教师、其他相关社会人员,或是他们的组合体。实施主体由传统的一元变为1+N元。
(四)知识来源的不同
传统模式知识来源于教科书或教师自己编制实训(验)指导书等对前人已知经验的总结提炼,是经典的案例或模本。这样的知识都来源于经典,来源于前人,与当下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新模式知识来源除教科书、教师自己编制实训(验)指导书等传统经典外,更多的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企业的技术瓶颈、技术攻关、学生兴趣关注点、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科技前沿的探究性问题等,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的来源,汇集了古代与现代智慧,融入了政、行、企、所、校所有精英的力量,缩短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距离。
(五)学习方式的不同
传统模式是“教师讲(演)、学生听(练)”,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不加思考,只倾向于全盘接受,以壶画瓢式模仿练习。能真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则寥寥无几。
新模式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评判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新模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學生为主,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彰显学生个性,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六)获取知识路径的不同
传统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教师,来源于课堂。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至于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不清楚,是怎么运用的,学生也不甚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完全是“认识—再认识”,而人的认识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故通过固定模式获取的知识只能是对知识简单的累加,不能对通过获取知识、转化为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重大作用。 新模式是在学生在进入实训室之前心中就有了目标问题,或事先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或设计,基本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理清问题的思路,寻找到问题解决所需的方案。这种导向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求知欲望,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实践。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变成了“思考—实践—认识—再思考—再实践—再认识”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所获取的知识将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运用的角度有选择性的吸取知识、重组知识、运用知识、活化知识。
二、“多元协同—有限主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新模式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协同本地区政、行、企、所、校所有技术技能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的智慧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颠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及需要,自主的确定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教师、上课形式。实训课堂将由教师的完全主导变成由学生或老师主导、学生和老师共同主导,或其他含有社会人员参与的更多层次、更多元素的主导形式。新模式包含3个关键要素:实训项目、上课组织模式、实训平台。
(一)实训项目
新模式颠覆了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模式,变革实训项目开发主体,由传统的教师编排实训内容,变为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来共同申报、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通过遴选,组建有层次、有体系的实训项目库。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由传统的教师一元变为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等1+N元。
(二)上课组织模式
通过网络互联互选,拓宽实践教学的时空。教学将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之内,由于课前要准备、要设计,课后要讨论、要交流、要总结等,会“不知觉”的将学习时间宽度拉伸;上课地点也不再局限在校内,可能在其他的科研院所;实施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他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其他研究人员或他们的组合体,实施的主体由一元变成二元甚至多元,这样就形成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4]
(三)实训平台
包括资源信息、项目管理、预约管理、维护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
1.资源信息模块。包括资源拥有单位名称、实训室名称、仪器设备铭牌、台套数、使用状态、可运行的实训项目等信息。
2.项目管理模块。包括项目的开发(申请、审批、立项等)、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完成等。其中,对项目管理采用流程式管理,实训资源的配置主要根据实训项目的需求进行动态的组合。
3.预约管理模块。包括预约实训项目、预约小组成员、预约设备、预约指导老师、预约实训地点、预约起止时间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仪器设备、实训项目、使用人员联接起来。
4.维护管理模块。包括仪器设备网上报修、仪器设备实地维护记录、故障检修记录及反馈等。通过网络和实地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维护维修机制。
5.统计分析模块。实训平台具有数据统计、分析、筛选等功能,可以方便地提供现有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实训资源及实训团队等基本情况,实训项目、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各单位每年新开设的实训项目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维修记录等数据,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模式的效能分析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新模式对资源效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自己研究制定实践内容、自主组织团队开发实训项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用脑、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利于培養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对知识获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该项目运用到课堂中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抗、比拼、碰撞与反思,可以激发学生的沟通及交际能力、挑战精神及抗挫折能力;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训项目的开发,促使学生对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等应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存量、增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传播、重组和创新,为学校培养宽口径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操作的历练,使得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不强。通过让教师和政、行、企、所的技术人员在同一平台、同一标准下开展实训项目竞争性申报,将迫使教师主动关心学科知识的前沿动态,关注当下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出现及发展。项目的开发因为是开放的,技术要领、流程都是公开的,更有学生参与了项目的全程开发,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迫使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不知觉”“的提高自己的实践指导水平。依托综合性实训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必将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人员有机的组合起来,去创造“1+N > N+1”的传奇。这也为高职院校构建跨专业、跨部门、跨单位、跨行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现在多数院校实训资源的使用都是以教学为中心,在老师的统一安排和分配下,在既定的时空内,按既定的程序,利用部门现有的实训资源完成既定的实训任务。[5] 除此之外,实训资源基本处于尘封状态。现对实训资源采用流程式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仅将本部门所有的实训资源都灵活的调动起来,还将政、行、企、所、校的优质可靠资源串联起来,整合起来,破除资源使用部门壁垒和人为限制。资源的使用完全依据实训项目的需要进行动态的组合,项目一旦结束,所有配置于项目的资源就会自动释放,重新回到资源库等待下次的配置需求。实训项目也不再仅仅服务于教学,它还可以运用于社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攻关等其他很多方面。实训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个实训室或某个部门,完全可能是资源库的最小活动分子。这样就能将有限的实训资源通过网络进行高效的循环利用,充分挖掘了资源使用效率。另外,通过网络将所有其他政、行、企、所、校的优质、先进资源整合进来,这样就不会因为没有优质资源,而使使用者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模式能极大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能激发使用者的使用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春美,徐淑芸.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0-242.
[2] 刘倬.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15(8): 203-204.
[3] 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2-4.
[4] 张淑东,刘艳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55-157.
[5] 王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资源流程式管理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63-66.
[责任编辑 陈国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有限主导”模式;效能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交通类职业院校‘赛教融合’有效运行机制和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2015B34);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实训资源构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JY108)
作者简介:吴志峰,男,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8-03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是学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彰显办学特色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1]近年来, 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训平台建设。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先进的职教理念、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教师角色的错位,不能有效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导致人才培养成效不佳。为此,笔者提出 “多元协同—有限主导”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新模式是从学生的内在需求角度,协同校内外的实训资源,协同政、行、企、所、校的智力资源,变老师一元主导为老师、学生及其他人员多元主导,改老师程式地教到学生探索设计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导、主治地位。
一、新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实践技能为前提,以校内现有的实训资源为基础所开展的以教师为单一主导的实践教学活动,而新模式是基于本地区所有合作单位所拥有的智力及仪器设备而合力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实训资源组成的不同
传统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主要来源于学院购置的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及少量的企业捐赠设备,但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导致人均台套数不足,贵重的先进仪器设备缺位,再加上资源管理模式的缺陷,导致设备使用不畅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开展,制约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将本地区政、行、企、所、校优质可靠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运用于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实训资源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从学校拓展到了政、行、企、所,从教学仪器拓展到了科研、生产设备,很好地破解了资源有限、资源陈旧和资源使用不畅等问题。
(二)师资构成的不同
传统高职院校实践师资主要是校内的实践教师及实验人员,来源比较单一。由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实践教师及实验人员学历普遍比理论教师偏低,且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学生实践指导有很多的制约。
新模式通过实训平台,有效将本地区政、行、企、所、校具有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教学等人员联合起来,共同承担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共同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来源,有效扩展了师资的构成,快速提升了教师实践指导的能力和水平。[2]
(三)课堂实施主体的不同
传统实践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在预定的时空内进行的一种程序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其组织实施的单一主体。[3]其思想意识、情感需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为被实施对象,处于从属地位,其自身的需求与感受处于次要地位。
新模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主的组织项目团队进行实训项目开发,自由的选择实训项目并进行项目的实施及评判,其整个过程的组织实施及考评为学生、教师、其他相关社会人员,或是他们的组合体。实施主体由传统的一元变为1+N元。
(四)知识来源的不同
传统模式知识来源于教科书或教师自己编制实训(验)指导书等对前人已知经验的总结提炼,是经典的案例或模本。这样的知识都来源于经典,来源于前人,与当下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新模式知识来源除教科书、教师自己编制实训(验)指导书等传统经典外,更多的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企业的技术瓶颈、技术攻关、学生兴趣关注点、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科技前沿的探究性问题等,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的来源,汇集了古代与现代智慧,融入了政、行、企、所、校所有精英的力量,缩短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距离。
(五)学习方式的不同
传统模式是“教师讲(演)、学生听(练)”,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不加思考,只倾向于全盘接受,以壶画瓢式模仿练习。能真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则寥寥无几。
新模式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评判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新模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學生为主,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彰显学生个性,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六)获取知识路径的不同
传统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教师,来源于课堂。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至于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不清楚,是怎么运用的,学生也不甚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完全是“认识—再认识”,而人的认识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故通过固定模式获取的知识只能是对知识简单的累加,不能对通过获取知识、转化为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重大作用。 新模式是在学生在进入实训室之前心中就有了目标问题,或事先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或设计,基本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理清问题的思路,寻找到问题解决所需的方案。这种导向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求知欲望,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实践。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变成了“思考—实践—认识—再思考—再实践—再认识”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所获取的知识将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运用的角度有选择性的吸取知识、重组知识、运用知识、活化知识。
二、“多元协同—有限主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新模式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协同本地区政、行、企、所、校所有技术技能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的智慧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颠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及需要,自主的确定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教师、上课形式。实训课堂将由教师的完全主导变成由学生或老师主导、学生和老师共同主导,或其他含有社会人员参与的更多层次、更多元素的主导形式。新模式包含3个关键要素:实训项目、上课组织模式、实训平台。
(一)实训项目
新模式颠覆了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模式,变革实训项目开发主体,由传统的教师编排实训内容,变为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来共同申报、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通过遴选,组建有层次、有体系的实训项目库。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由传统的教师一元变为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等1+N元。
(二)上课组织模式
通过网络互联互选,拓宽实践教学的时空。教学将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之内,由于课前要准备、要设计,课后要讨论、要交流、要总结等,会“不知觉”的将学习时间宽度拉伸;上课地点也不再局限在校内,可能在其他的科研院所;实施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他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其他研究人员或他们的组合体,实施的主体由一元变成二元甚至多元,这样就形成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4]
(三)实训平台
包括资源信息、项目管理、预约管理、维护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
1.资源信息模块。包括资源拥有单位名称、实训室名称、仪器设备铭牌、台套数、使用状态、可运行的实训项目等信息。
2.项目管理模块。包括项目的开发(申请、审批、立项等)、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完成等。其中,对项目管理采用流程式管理,实训资源的配置主要根据实训项目的需求进行动态的组合。
3.预约管理模块。包括预约实训项目、预约小组成员、预约设备、预约指导老师、预约实训地点、预约起止时间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仪器设备、实训项目、使用人员联接起来。
4.维护管理模块。包括仪器设备网上报修、仪器设备实地维护记录、故障检修记录及反馈等。通过网络和实地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维护维修机制。
5.统计分析模块。实训平台具有数据统计、分析、筛选等功能,可以方便地提供现有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实训资源及实训团队等基本情况,实训项目、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各单位每年新开设的实训项目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维修记录等数据,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模式的效能分析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新模式对资源效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自己研究制定实践内容、自主组织团队开发实训项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用脑、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利于培養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对知识获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该项目运用到课堂中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抗、比拼、碰撞与反思,可以激发学生的沟通及交际能力、挑战精神及抗挫折能力;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训项目的开发,促使学生对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等应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存量、增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传播、重组和创新,为学校培养宽口径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操作的历练,使得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不强。通过让教师和政、行、企、所的技术人员在同一平台、同一标准下开展实训项目竞争性申报,将迫使教师主动关心学科知识的前沿动态,关注当下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出现及发展。项目的开发因为是开放的,技术要领、流程都是公开的,更有学生参与了项目的全程开发,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迫使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不知觉”“的提高自己的实践指导水平。依托综合性实训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必将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人员有机的组合起来,去创造“1+N > N+1”的传奇。这也为高职院校构建跨专业、跨部门、跨单位、跨行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现在多数院校实训资源的使用都是以教学为中心,在老师的统一安排和分配下,在既定的时空内,按既定的程序,利用部门现有的实训资源完成既定的实训任务。[5] 除此之外,实训资源基本处于尘封状态。现对实训资源采用流程式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仅将本部门所有的实训资源都灵活的调动起来,还将政、行、企、所、校的优质可靠资源串联起来,整合起来,破除资源使用部门壁垒和人为限制。资源的使用完全依据实训项目的需要进行动态的组合,项目一旦结束,所有配置于项目的资源就会自动释放,重新回到资源库等待下次的配置需求。实训项目也不再仅仅服务于教学,它还可以运用于社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攻关等其他很多方面。实训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个实训室或某个部门,完全可能是资源库的最小活动分子。这样就能将有限的实训资源通过网络进行高效的循环利用,充分挖掘了资源使用效率。另外,通过网络将所有其他政、行、企、所、校的优质、先进资源整合进来,这样就不会因为没有优质资源,而使使用者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模式能极大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能激发使用者的使用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春美,徐淑芸.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0-242.
[2] 刘倬.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15(8): 203-204.
[3] 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2-4.
[4] 张淑东,刘艳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55-157.
[5] 王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资源流程式管理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63-66.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