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物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被广大教师所忽视。本文就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粗浅认识和做法,以唤起物理教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人文;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06-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除了发挥特有的科学素养功能外,应重视和发挥同样为物理课程所具有的但尚未受到重视的人文素质功能。物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要看到物理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会更自觉地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 充分利用实验教科书所提供的人文资源
新教材在编写时特别重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整合。教材行文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体现科学的文化内涵。
在“走进课堂前”,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科学巨匠达·芬奇及其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引入物理课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与物理学中相对运动的概念有机结合。在阐明应用技术的两面性时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发出的警示誓言。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整篇都将着眼点放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上,另外还专门有“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的阐述。这些都想让学生在较高一层面上理解科学的意义。
各模块中的插图也都经过精心设计,寓意深长,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如“长征二号型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的图片,“宇宙航行”中“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中七名遇难宇航员的照片等。
教材还专门设有“STS”、“科学足迹”、“科学漫步”等栏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思考与讨论”、“探索者”栏目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空间。章前富有针对性的名人语录都能画龙点睛地对科学的本质及其人文内涵起到很好的阐释作用。
2 探寻物理教学内容与人文的结合点
科学文化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是求善求美。两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把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两部分整合起来,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举出其中几例:
运动和力:人的不良习惯就像一般物质的惯性一样,他必须有改变不良习惯的动力才能使自己变得优秀,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人和一般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的,行动可以是主动的。所谓“一次失败不放弃,100次失败也不放弃”——林肯,就是说人在面对困难环境时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微元法:通俗地说“微元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徽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它由脚下的每一步路组成,只有从现在做起,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踏踏实实地做好目前的每个“微元”,才能走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整体法与隔离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往往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首先从整体着手,再进行隔离分析。这对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总是集体的一份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能得到最大发挥。
3 利用好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
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人文教育方面应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物理学史则填补了以上空白,它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内容。
4 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作用与反作用”、“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F与V矛盾关系”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临界问题”、体现了事物在相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共振、F=ma蕴含了内外因变化关系原理……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例如:物理模型的建构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各种问题交错的复杂局面,让我们焦头烂额,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使问题有序地得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慧,“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
5 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某所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开无人灯、白日灯,德育处特制定了一些制度,如扣班级的常规分、罚款等,但效果不好。一位做班主任的物理教师在“远距离输电”的教学中,系统讲授了火力发电的效率问题,而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送到我们教室里的电实在来之不易。通过这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再也不能做这样的败家子。在课后作业“你家的哪些方面存在浪费电的现象?你家有哪些可行的节电途径?”中,不少同学给出了出色的答案:如及时关闭用电器、家电不能待机、换用节能灯、夏天空调温度比以前开高2℃,冬天降低2℃等。从此,该班的扣分、罚款现象很少发生。
有人立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物理教学,但立足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开发家庭、学校、户外的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越多越好,建立起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6 发挥物理学的美育功能
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知识,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象、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单摆的简谐运动、晶体的形状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应加强人文学习,优化和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结构,以人文的视角引领学生的物理学习,使教育更趋向于人性化,更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本身。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关键词:物理教学;人文;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06-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除了发挥特有的科学素养功能外,应重视和发挥同样为物理课程所具有的但尚未受到重视的人文素质功能。物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要看到物理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会更自觉地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 充分利用实验教科书所提供的人文资源
新教材在编写时特别重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整合。教材行文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体现科学的文化内涵。
在“走进课堂前”,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科学巨匠达·芬奇及其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引入物理课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与物理学中相对运动的概念有机结合。在阐明应用技术的两面性时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发出的警示誓言。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整篇都将着眼点放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上,另外还专门有“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的阐述。这些都想让学生在较高一层面上理解科学的意义。
各模块中的插图也都经过精心设计,寓意深长,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如“长征二号型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的图片,“宇宙航行”中“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中七名遇难宇航员的照片等。
教材还专门设有“STS”、“科学足迹”、“科学漫步”等栏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思考与讨论”、“探索者”栏目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空间。章前富有针对性的名人语录都能画龙点睛地对科学的本质及其人文内涵起到很好的阐释作用。
2 探寻物理教学内容与人文的结合点
科学文化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是求善求美。两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把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两部分整合起来,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举出其中几例:
运动和力:人的不良习惯就像一般物质的惯性一样,他必须有改变不良习惯的动力才能使自己变得优秀,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人和一般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的,行动可以是主动的。所谓“一次失败不放弃,100次失败也不放弃”——林肯,就是说人在面对困难环境时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微元法:通俗地说“微元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徽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它由脚下的每一步路组成,只有从现在做起,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踏踏实实地做好目前的每个“微元”,才能走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整体法与隔离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往往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首先从整体着手,再进行隔离分析。这对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总是集体的一份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能得到最大发挥。
3 利用好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
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人文教育方面应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物理学史则填补了以上空白,它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内容。
4 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作用与反作用”、“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F与V矛盾关系”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临界问题”、体现了事物在相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共振、F=ma蕴含了内外因变化关系原理……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例如:物理模型的建构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各种问题交错的复杂局面,让我们焦头烂额,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使问题有序地得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慧,“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
5 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某所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开无人灯、白日灯,德育处特制定了一些制度,如扣班级的常规分、罚款等,但效果不好。一位做班主任的物理教师在“远距离输电”的教学中,系统讲授了火力发电的效率问题,而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送到我们教室里的电实在来之不易。通过这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再也不能做这样的败家子。在课后作业“你家的哪些方面存在浪费电的现象?你家有哪些可行的节电途径?”中,不少同学给出了出色的答案:如及时关闭用电器、家电不能待机、换用节能灯、夏天空调温度比以前开高2℃,冬天降低2℃等。从此,该班的扣分、罚款现象很少发生。
有人立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物理教学,但立足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开发家庭、学校、户外的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越多越好,建立起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6 发挥物理学的美育功能
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知识,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象、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单摆的简谐运动、晶体的形状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应加强人文学习,优化和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结构,以人文的视角引领学生的物理学习,使教育更趋向于人性化,更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本身。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