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欣赏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 基本理念音乐欣赏学习探究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实施音乐教学的若干基本理念作了较全面的归纳,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既是对我国近百年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也融进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些带有共性的教育观念和认识。这些理念,是指导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指针,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个人探索
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主张对所学的内容及对象经过教师的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或摸清规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 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学生的多种答案,正是体现了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挑战性,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经过置疑、冲突、解决、再置疑的不断努力,最终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提高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与能力。 如此引导后的效果是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 …… 教师只需微笑的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一定的评价。
二、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
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的音乐形象、体裁、风格及旋律、音色、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织体、曲式等音乐性要素和作者、背景等方面,去进行形象化的感受和分析,并进行有关材料的收集和交流,举行各种形式的鉴赏心得和体验的交流,做到以美引真,以真促美。 学生在主动思考、亲自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发现规律,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理解记忆与情感升华。 然后我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使歌声传得更远,还可以加入呼唤性的衬词、衬句。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将教师引起的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 能够给 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要“轻易地、通俗地翻译音乐”,对音乐的“诠释”须具有描述性,而不是解释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音乐性的语言,让学生陶醉在音乐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产生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激情。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浅出”的简洁语言及精讲多听。 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大体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情感激励;第二层次,获取信息;第三层次,运用知识技能;第四层次,即兴创造活动。传统音乐教学虽然也有四个层次,但由于教育目标不同,每个层次的侧重比例就不同,操作手段也不同教学效果多体现在掌握死的知识技能,忽视了各层次的比例与实际效应。现代音乐教学追求真正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一与第四个层次,要达到这四个层次,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发现探究式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学习动力。
总之,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他们就能回报给教师一分震惊,一分欣喜。 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 基本理念音乐欣赏学习探究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实施音乐教学的若干基本理念作了较全面的归纳,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既是对我国近百年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也融进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些带有共性的教育观念和认识。这些理念,是指导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指针,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个人探索
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主张对所学的内容及对象经过教师的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或摸清规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 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学生的多种答案,正是体现了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挑战性,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经过置疑、冲突、解决、再置疑的不断努力,最终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提高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与能力。 如此引导后的效果是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 …… 教师只需微笑的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一定的评价。
二、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
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的音乐形象、体裁、风格及旋律、音色、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织体、曲式等音乐性要素和作者、背景等方面,去进行形象化的感受和分析,并进行有关材料的收集和交流,举行各种形式的鉴赏心得和体验的交流,做到以美引真,以真促美。 学生在主动思考、亲自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发现规律,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理解记忆与情感升华。 然后我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使歌声传得更远,还可以加入呼唤性的衬词、衬句。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将教师引起的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 能够给 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要“轻易地、通俗地翻译音乐”,对音乐的“诠释”须具有描述性,而不是解释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音乐性的语言,让学生陶醉在音乐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产生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激情。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浅出”的简洁语言及精讲多听。 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大体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情感激励;第二层次,获取信息;第三层次,运用知识技能;第四层次,即兴创造活动。传统音乐教学虽然也有四个层次,但由于教育目标不同,每个层次的侧重比例就不同,操作手段也不同教学效果多体现在掌握死的知识技能,忽视了各层次的比例与实际效应。现代音乐教学追求真正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一与第四个层次,要达到这四个层次,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发现探究式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学习动力。
总之,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他们就能回报给教师一分震惊,一分欣喜。 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