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将结合苏轼在徐州任职两年的经历及其为官、为民、为兄和为友的四种人生角色,论析其徐州诗词中所体现出的淑世思想。
关键词:东坡诗词 淑世思想 人生角色
一.为官——勤政爱民、忠君报国
苏轼不仅在诗、文、词、书、画诸多领域皆有造诣,艺风清新豪健,而且其政治才华突出,功绩卓著。在徐期间,他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为官清廉、关注民生、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如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到任徐州知州,七月徐州就遭遇洪水,黄河决堤,“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苏轼亲自组织军民抗险洪,筑苏堤,保住了彭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岂知还复有今年,把酒对花容一呷”写出了抗洪胜利后的欣慰,表现了其心系民情、与民共患难的可贵情怀。除此之外,他还祈雨解旱;找煤冶铁;医囚除弊;弘扬文化……
据历史记载,苏轼自密州调任徐州并非他本人陈请,尽管这样,他也并未因此而对到任之处有所懈怠,反而一直尽心职守、勉勤励政、济世利国、忠君爱民。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中: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其一)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其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其三)
体现了作为彭城百姓的衣食父母官的苏轼尽心尽责,功绩卓卓,徐州百姓对他的爱戴与尊重也浓烈至深,官民之间的难舍之情难分之景尽在眼前。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直言敢议的卓识见度、抚恤贫寒的济世精神与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在东坡太守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与统一。
二.为民——行吟山水、浪漫洒脱
身為宋朝子民的苏轼,在徐州期间行吟山水,浪漫潇洒,奋进不息而又隐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枕。如《登云龙山》中:“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信笔挥洒,描写了醉眼中的云龙山的美好景色,同时一位醉态可掬、乐得纵情潇洒的登山游历者形象也跃然纸上。
苏轼将他的乐观豁达和超迈自然倾注在徐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如《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中:“路尽河回人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语浅而情长,自然又不失超迈,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自然清逸的浪漫情意与哲理趣味。
三.为兄——互勉互励、亲密真情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在胞弟苏辙的陪伴下到徐上任,并且在此后期间,兄弟二人间的诗词和唱、书信往来也甚是频繁。如《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中: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从。”(其一)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其二)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其三)
三首诗杂述错落,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饱有苏轼对自我宽慰的纾解,亦不乏与胞弟的共勉互励,其中的真情、真性、所言、所思更是感人至深。
在《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中:
“忘怀杯酒逢人共,引睡文书信手翻。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却须吞。”(其一)
“尊主庇民君有道,乐天知命我无忧。”(其二)
“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后凄凉我已忧。不见便同千里远,退归终作十年游。”(其四)
字里行间,苏轼与苏辙的亲密骨肉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除此之外,他本人倾荡磊落、冷静旷达、奔放豪迈、机智练达而又饶有趣味的性格特征与人生思辨也蕴含其中。
四.为友——相知真挚、豪放旷达
苏轼在徐期间,会饮文人雅士、寻访隐士骚客,交游修己,弘扬正气,结下众多真知密友,无一不是徐州历史上的文坛佳话。如在晚辈中,出自苏门的宋词婉约派作家秦观可以说是苏轼在徐州结识的终生挚交,秦观比苏轼小12岁,但二人十分投契,苏轼也非常欣赏这个诗文、书法、人格兼具魅力的青年后学并给予其热切鼓励和厚望。次年秦观应试,却不幸名落孙山,苏轼在赠诗中写道:“秦郎文字固超然,汉武凭虚意欲仙。底事秋来不得解?定中试与问诸天”,勉励他虽然没有中第但不必介怀,诗句中对秦观的开解激励和自身的豪放旷达之情淋漓尽致。在与云龙山隐士张天骥交往中所作的《放鹤亭记》,拜访清贫教师舒焕时所作的《雨中过舒教授》,寄赠友人王廷老和张恕时所作的《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两首》等诗文,无不体现了东坡清新雅致、淡泊名利的雅淡正气之风和乐观旷达、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人生和世事的跌宕沉浮中,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还是为兄亦或是为友,在各种角色的融合与发展中,东坡总能身履逆境而超拔愁苦、傲视磨难、随遇而安,身处顺境而豪放飘逸、清新超脱、泰然旷达,这种充满思辨哲学的淑世精神永为世人赞叹。
参考文献
[1].管仁福.苏轼徐州诗文辑注[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乃昌.泛谈苏轼的淑世精神与旷放襟怀[J].中国韵文学刊,2004(3):45-47.
(作者介绍:刘丽香,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本科生;祁淼,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电系本科生;本文指导教师:陈博,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东坡诗词 淑世思想 人生角色
一.为官——勤政爱民、忠君报国
苏轼不仅在诗、文、词、书、画诸多领域皆有造诣,艺风清新豪健,而且其政治才华突出,功绩卓著。在徐期间,他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为官清廉、关注民生、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如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到任徐州知州,七月徐州就遭遇洪水,黄河决堤,“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苏轼亲自组织军民抗险洪,筑苏堤,保住了彭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岂知还复有今年,把酒对花容一呷”写出了抗洪胜利后的欣慰,表现了其心系民情、与民共患难的可贵情怀。除此之外,他还祈雨解旱;找煤冶铁;医囚除弊;弘扬文化……
据历史记载,苏轼自密州调任徐州并非他本人陈请,尽管这样,他也并未因此而对到任之处有所懈怠,反而一直尽心职守、勉勤励政、济世利国、忠君爱民。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中: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其一)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其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其三)
体现了作为彭城百姓的衣食父母官的苏轼尽心尽责,功绩卓卓,徐州百姓对他的爱戴与尊重也浓烈至深,官民之间的难舍之情难分之景尽在眼前。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直言敢议的卓识见度、抚恤贫寒的济世精神与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在东坡太守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与统一。
二.为民——行吟山水、浪漫洒脱
身為宋朝子民的苏轼,在徐州期间行吟山水,浪漫潇洒,奋进不息而又隐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枕。如《登云龙山》中:“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信笔挥洒,描写了醉眼中的云龙山的美好景色,同时一位醉态可掬、乐得纵情潇洒的登山游历者形象也跃然纸上。
苏轼将他的乐观豁达和超迈自然倾注在徐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如《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中:“路尽河回人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语浅而情长,自然又不失超迈,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自然清逸的浪漫情意与哲理趣味。
三.为兄——互勉互励、亲密真情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在胞弟苏辙的陪伴下到徐上任,并且在此后期间,兄弟二人间的诗词和唱、书信往来也甚是频繁。如《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中: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从。”(其一)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其二)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其三)
三首诗杂述错落,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饱有苏轼对自我宽慰的纾解,亦不乏与胞弟的共勉互励,其中的真情、真性、所言、所思更是感人至深。
在《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中:
“忘怀杯酒逢人共,引睡文书信手翻。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却须吞。”(其一)
“尊主庇民君有道,乐天知命我无忧。”(其二)
“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后凄凉我已忧。不见便同千里远,退归终作十年游。”(其四)
字里行间,苏轼与苏辙的亲密骨肉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除此之外,他本人倾荡磊落、冷静旷达、奔放豪迈、机智练达而又饶有趣味的性格特征与人生思辨也蕴含其中。
四.为友——相知真挚、豪放旷达
苏轼在徐期间,会饮文人雅士、寻访隐士骚客,交游修己,弘扬正气,结下众多真知密友,无一不是徐州历史上的文坛佳话。如在晚辈中,出自苏门的宋词婉约派作家秦观可以说是苏轼在徐州结识的终生挚交,秦观比苏轼小12岁,但二人十分投契,苏轼也非常欣赏这个诗文、书法、人格兼具魅力的青年后学并给予其热切鼓励和厚望。次年秦观应试,却不幸名落孙山,苏轼在赠诗中写道:“秦郎文字固超然,汉武凭虚意欲仙。底事秋来不得解?定中试与问诸天”,勉励他虽然没有中第但不必介怀,诗句中对秦观的开解激励和自身的豪放旷达之情淋漓尽致。在与云龙山隐士张天骥交往中所作的《放鹤亭记》,拜访清贫教师舒焕时所作的《雨中过舒教授》,寄赠友人王廷老和张恕时所作的《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两首》等诗文,无不体现了东坡清新雅致、淡泊名利的雅淡正气之风和乐观旷达、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人生和世事的跌宕沉浮中,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还是为兄亦或是为友,在各种角色的融合与发展中,东坡总能身履逆境而超拔愁苦、傲视磨难、随遇而安,身处顺境而豪放飘逸、清新超脱、泰然旷达,这种充满思辨哲学的淑世精神永为世人赞叹。
参考文献
[1].管仁福.苏轼徐州诗文辑注[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乃昌.泛谈苏轼的淑世精神与旷放襟怀[J].中国韵文学刊,2004(3):45-47.
(作者介绍:刘丽香,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本科生;祁淼,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电系本科生;本文指导教师:陈博,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