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俄罗斯声乐浪漫曲是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曲目,集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为一身的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声乐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对柴科夫斯基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做了背景资料、创作心理、钢琴伴奏手法等方面的探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表演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声乐浪漫曲 表演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 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
彼德•伊利奇•柴科夫斯基(петр•ильч•чайковский)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伟大在于:第一,他是欧洲音乐史上少有的极为全才作曲家之一,在交响乐、室内乐、歌剧以及浪漫曲等声乐、器乐多种体裁的创作上,都得心应手,作品不仅多产而且高质;第二,他的音乐作品最富俄罗斯民族精神。20世纪俄国重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直截了当地声明:“他(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市井小调的基础上,乐曲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第三,他创作的百余首浪漫曲,将俄罗斯浪漫曲的时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以下分别对他不同时期的声乐浪漫曲作品予以介绍和探究。
1 60年代
(1)浪漫曲《不,只是了解的那个人》(нет,только тот,кто знал)是柴科夫斯基于1769年11月15日至12月17日之间在莫斯科写成,该曲编入作品6号。该浪漫曲选自列夫•梅伊翻译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岁月》中的一首诗。起初此浪漫曲备受争议,但后来这首浪漫曲不仅成为音乐会经常被演唱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这首曲子“出色之处是它具有深刻表现力的旋律,深藏内心激情的,同时又痛苦严酷的旋律所反映出的严谨专业水平……”(阿尔什万格,1967)钢伴织体不间断的切分旋线营造了不稳定和极紧张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旋律和织体都出现了类似匕首般锋利的七度,接着通过主题二次先后的进入,整首曲子的情绪由弱至强。逐渐向最高点推进直至迸发,接着出现了空虚消极,给人无限的思考和遐想。
(2)浪漫曲《为什么?》(отчего?)也是悲剧基调(选自海涅的诗)曲子简洁精湛,三连音的伴奏织体贯穿始终,犹如死亡般的预感和悲伤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听众的心,通过主题在旋律、力度等手法上的变化发展,最终将情绪渲染到了顶点,直至化为乌有。
2 70年代中前期
70年代特别是中前期是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创作最富成效的时期之一,虽然这个时期作品的数目量不是很多,但是风格上的改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充满人情味、人性美的抒情性更加明朗化。由于他对周围事物超乎一般人的敏感,使他在作品中对感情的表达异常强烈,他这种被人称为“热情而又激越的情感主义”,使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1)浪漫曲《在热闹的舞会上》(средь шумного бала,词作者:托尔斯泰)以简洁富严谨的手法成为完美的艺术典范。全曲时而平稳,时而起伏。作品采用华尔兹节奏,在柔和舞曲的衬托下叙事般的旋律蔓延开来,进而使人联想到主人公与爱人在热闹的舞会上相遇的场景。“神秘,你的面容使多么神秘!”“我看到你忧郁的眼神,我听到你愉快的声音”,将女主人公浪漫而不完整,朦胧而不安,明快而忧郁的内心情感体验刻画得栩栩如生。
(2)浪漫曲《那昔日的早春》(то было раннею весной,词作者:托尔斯泰)全曲明快、清新、富有诗意。作曲家用水彩画般的音乐色彩,把主人公沉浸在犹如春天般的初恋感觉表达得真真切切。“生命!森林!灿烂阳光!啊青春!远大理想!我不禁热泪涌流,凝视你亲切的面容……”激动的爱和大自然苏醒的气息交织融合。钢琴伴奏引子部分明朗欢快,旋律部分急促不安,好似主人公忐忑般的初恋心情。
3 70年代末—80年代初
70年代末、80年代初,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作品向宗教精神倾向。西方音乐与宗教渊源悠久,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始终没有放弃上帝的存在,只是由神化的上帝变成了人化的上帝。古老的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传统,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塑造了俄罗斯灵魂。哲学家们倡导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浪漫曲《祝福你,森林》正是打上这种精神烙印的精神产物。
浪漫曲《祝福你,森林》(благословляю вас леса)是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的必唱曲目之一。作品饱含作曲家对生命、大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整首浪漫曲分为两部分,前奏具有典型的教堂风格,给听众“肃穆、庄严”之感。简单明快的颂读式旋律给人沉思的空间;第二部分是整首浪漫曲的核心,用热情的赞美和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的孤寂渺小,呈现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从而体现作曲家天人合一,不可分割的观点。正如歌词“噢,如果我能在你的怀抱中,我和你……朋友和兄弟,把整个大自然都拥抱在一起……”这激昂的歌词和富有生命力律动的伴奏织体,使浪漫曲更具感染力。
最值得一提的还有,柴科夫斯基在1881-1883年间为儿童创作的十六首歌曲集。这部曲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选材均取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旋律欢快明朗,曲名也考究,富有诗意,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同时也对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其中不少曲子被广泛传唱,经久不衰。例如,《我的小花园》、《春天》、《夜莺》等等。
4 8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中期,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作品更为戏剧化。作品《金黄的原野》正是这种类型的缩影。作曲家在诗人创作的基础上,赋予了这首浪漫曲悲剧的色彩。开始部分喧叙调般的场次,和着好似葬礼铃声般的伴奏织体,低沉而单调;中段情绪逐渐进入高潮并达到极限迸发;第三部分再现,虽然音乐材料上并未发生变化,但歌词加深了无限的痛苦和哀伤。
除此,柴科夫斯基还经常创作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的浪漫曲。如《茨冈女人之歌》等,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80年代末,作曲家又创作了两套浪漫曲OP.63(康斯坦丁词)OP.65(法国诗人词)。第一套中作品大多明快而抒情,如《推窗而入》、《灯火熄灭》;第二套独特之处在于简洁的曲风和朴实的旋律,最完美的属于法语吟诵式的歌词。
二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特点
通过以上不同时期对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的分析,我们清楚地发现他的几个创作特点:
1 抒情性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忧郁而敏感,由于他多情柔弱的性格,使得他的音乐永远都是抒情的,他的声乐浪漫曲无论是关于人、事或物等都极具感情色彩。他把自己的感伤、忧伤、思念、绝望,用音乐语言加以诠释,带着发自内心的坦诚,展示出沁人心扉的感动。
2 民族性
印象里“忧郁、深沉、宽广的气息和温暖的向往”是俄罗斯典型的民族特点。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不仅表现与民族的联系,更体现在他将俄罗斯民歌、民间舞曲、市井小调的音调、节奏、调式、节拍、结构这些有形的因素和俄罗斯民族性格那些无形的因素融进自己的作品,从而使这些作品通俗易懂、歌唱性极强。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他所处的时代很快被接受并传唱,深受大众喜爱。
3 浪漫性
虽然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者,但他的作品也不失浪漫性。他的声乐浪漫曲选词大多来自诗人的诗篇,歌词的文学价值极高。出于迷恋伟大的文学著作,出于对才华横溢诗人的崇拜,柴科夫斯基开始选用一些著名或不出名诗人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力求在准确表达诗人创作的意图基础上,用他的音乐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这其中很多都是关于赞美大自然,借物咏志的内容。比如《祝福你森林》、《那昔日的早春》等,都印证了作曲家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万物灵气之精髓……浪漫的画面,展现了作曲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正是灵魂与大自然的交融,从而使作品在精神世界里获得了超越和不朽。
4 悲剧性
悲剧性一方面来自作曲家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的人生经历。柴科夫斯基诞生的年代是民族黑暗、多灾的时代。在沙皇的专制下,俄国民众苦不堪言。在农奴唱出的心碎歌声和母亲吟唱的多愁善感的浪漫曲中,小彼得从小就植下了一种悲剧性的哀伤情怀。
随后生活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爱情的挫折和事业的坎坷,促使柴科夫斯基对悲剧的体验走向成熟,加上他本身孤僻、忧郁的性格,致使他的悲剧色彩逐渐显露并且越发厚重,直至惊心动魄,但柴科夫斯基并不是宿命论的悲观主义者。他热爱生活,不向命运低头,毕生都在为克服悲惨命运而坚决斗争。
三 演绎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需要注意的问题
杰出法国诗人和哲学家保罗•瓦勒里说,“一首音乐作品,只是一篇创作,是向一位有能力的表演家所蕴藏着的才华开出的一张支票。”
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一首作品,对于一个表演者,决不只是简单地按照谱面发出乐音,而这一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且这个读谱的过程必须绝对的准确。
2 完美的演绎一首浪漫曲,不仅要严格对待作品的速度、节奏、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力度、分句等,表演者还要努力用原文演唱作品。因为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是音乐、歌词、伴奏的完美组合,歌词大多都采用当时比较著名的诗人诗篇,文学价值比较高。在宽广的连线,富有诗意的唱词中,表演者要特别注意一些技巧问题,例如:咬字发音等。尽量做到声音线条和乐句完整一致。如俄语发音里经常遇到的辅音集中和辅音不谐和问题。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曲目《我的小花园》中“с сетью правильных аллей ”两个“сс”“лл”相遇,演唱时发音应尽快靠后,否则两个相同的辅音之间会出现小的卡壳,破坏声音的连贯性。
3 唱词必须保留原有的抑扬顿挫。由于浪漫曲唱词艺术价值比较高的特点,表演者要认真了解歌词的背景和含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做诵读练习。诵读练习不仅可以很好掌握词句的音调、分句和语音音准,还可以体会歌词的真谛,从而可以促使表演者在演唱时,文字的词句同音乐线条达到完美交融。
4 正是由于柴科夫斯基异常敏感的性格特点,他的音乐里总是充满着浓浓的情、炽热的爱。他的浪漫曲经常表现出极大的渲染力。虽然现实中作曲家一生总是颠沛流离、痛苦交加,曲风也饱含一些悲情色彩,但片面地认为他是感伤主义者是不对的。因为虽然历经坎坷,但作曲家总把不幸寄情于大自然,寄情于个人美好的理想世界,带着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对昔日时光的留恋,将喜怒哀乐都升华于作品之中。因此,在演绎这些浪漫曲作品时,表演者必须完全服从作曲家的创作。表演家必须深入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并完全服从和适应作曲家的想法,在不失个性的前提下,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同作曲家的意图融为一体,获得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5 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也被称为“声乐交响诗”,他的作品里钢琴不只是担任伴奏的角色,不仅与声乐完美结合,还能补充和发展声乐部分。“各种乐器要理想达到有表情地演奏,就得模仿声乐的音响、旋律和它的活力,模仿它的用气口和休止符标点的轻柔律动性,但同时也要消除“琴随声”、“声随琴”的观念。因为某些情况下,钢琴可以削减一些声乐技术上的瑕疵,给声乐准确的音高、节奏、力度、背景渲染上的支持,同时声乐也可以掩盖器乐终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因此,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获得完美的演绎。
四 结语
尽管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作曲家还是以坚强的意志,冲破重重困难坚持创作,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通过上述的分析理解,我们切身感觉到这些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这位旷世音乐奇才被冠以“俄罗斯乐圣”之称,他是俄罗斯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学习和研究柴科夫斯基乃至优秀的俄罗斯声乐作品,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长期、艰巨、富有意义的一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喀捷琳娜•鲁奇耶夫斯卡亚:《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生活随笔和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 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杨宝玲,女,1963—,河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工作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声乐浪漫曲 表演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 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
彼德•伊利奇•柴科夫斯基(петр•ильч•чайковский)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伟大在于:第一,他是欧洲音乐史上少有的极为全才作曲家之一,在交响乐、室内乐、歌剧以及浪漫曲等声乐、器乐多种体裁的创作上,都得心应手,作品不仅多产而且高质;第二,他的音乐作品最富俄罗斯民族精神。20世纪俄国重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直截了当地声明:“他(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市井小调的基础上,乐曲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第三,他创作的百余首浪漫曲,将俄罗斯浪漫曲的时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以下分别对他不同时期的声乐浪漫曲作品予以介绍和探究。
1 60年代
(1)浪漫曲《不,只是了解的那个人》(нет,только тот,кто знал)是柴科夫斯基于1769年11月15日至12月17日之间在莫斯科写成,该曲编入作品6号。该浪漫曲选自列夫•梅伊翻译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岁月》中的一首诗。起初此浪漫曲备受争议,但后来这首浪漫曲不仅成为音乐会经常被演唱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这首曲子“出色之处是它具有深刻表现力的旋律,深藏内心激情的,同时又痛苦严酷的旋律所反映出的严谨专业水平……”(阿尔什万格,1967)钢伴织体不间断的切分旋线营造了不稳定和极紧张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旋律和织体都出现了类似匕首般锋利的七度,接着通过主题二次先后的进入,整首曲子的情绪由弱至强。逐渐向最高点推进直至迸发,接着出现了空虚消极,给人无限的思考和遐想。
(2)浪漫曲《为什么?》(отчего?)也是悲剧基调(选自海涅的诗)曲子简洁精湛,三连音的伴奏织体贯穿始终,犹如死亡般的预感和悲伤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听众的心,通过主题在旋律、力度等手法上的变化发展,最终将情绪渲染到了顶点,直至化为乌有。
2 70年代中前期
70年代特别是中前期是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创作最富成效的时期之一,虽然这个时期作品的数目量不是很多,但是风格上的改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充满人情味、人性美的抒情性更加明朗化。由于他对周围事物超乎一般人的敏感,使他在作品中对感情的表达异常强烈,他这种被人称为“热情而又激越的情感主义”,使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1)浪漫曲《在热闹的舞会上》(средь шумного бала,词作者:托尔斯泰)以简洁富严谨的手法成为完美的艺术典范。全曲时而平稳,时而起伏。作品采用华尔兹节奏,在柔和舞曲的衬托下叙事般的旋律蔓延开来,进而使人联想到主人公与爱人在热闹的舞会上相遇的场景。“神秘,你的面容使多么神秘!”“我看到你忧郁的眼神,我听到你愉快的声音”,将女主人公浪漫而不完整,朦胧而不安,明快而忧郁的内心情感体验刻画得栩栩如生。
(2)浪漫曲《那昔日的早春》(то было раннею весной,词作者:托尔斯泰)全曲明快、清新、富有诗意。作曲家用水彩画般的音乐色彩,把主人公沉浸在犹如春天般的初恋感觉表达得真真切切。“生命!森林!灿烂阳光!啊青春!远大理想!我不禁热泪涌流,凝视你亲切的面容……”激动的爱和大自然苏醒的气息交织融合。钢琴伴奏引子部分明朗欢快,旋律部分急促不安,好似主人公忐忑般的初恋心情。
3 70年代末—80年代初
70年代末、80年代初,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作品向宗教精神倾向。西方音乐与宗教渊源悠久,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始终没有放弃上帝的存在,只是由神化的上帝变成了人化的上帝。古老的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传统,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塑造了俄罗斯灵魂。哲学家们倡导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浪漫曲《祝福你,森林》正是打上这种精神烙印的精神产物。
浪漫曲《祝福你,森林》(благословляю вас леса)是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的必唱曲目之一。作品饱含作曲家对生命、大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整首浪漫曲分为两部分,前奏具有典型的教堂风格,给听众“肃穆、庄严”之感。简单明快的颂读式旋律给人沉思的空间;第二部分是整首浪漫曲的核心,用热情的赞美和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的孤寂渺小,呈现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从而体现作曲家天人合一,不可分割的观点。正如歌词“噢,如果我能在你的怀抱中,我和你……朋友和兄弟,把整个大自然都拥抱在一起……”这激昂的歌词和富有生命力律动的伴奏织体,使浪漫曲更具感染力。
最值得一提的还有,柴科夫斯基在1881-1883年间为儿童创作的十六首歌曲集。这部曲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选材均取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旋律欢快明朗,曲名也考究,富有诗意,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同时也对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其中不少曲子被广泛传唱,经久不衰。例如,《我的小花园》、《春天》、《夜莺》等等。
4 8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中期,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作品更为戏剧化。作品《金黄的原野》正是这种类型的缩影。作曲家在诗人创作的基础上,赋予了这首浪漫曲悲剧的色彩。开始部分喧叙调般的场次,和着好似葬礼铃声般的伴奏织体,低沉而单调;中段情绪逐渐进入高潮并达到极限迸发;第三部分再现,虽然音乐材料上并未发生变化,但歌词加深了无限的痛苦和哀伤。
除此,柴科夫斯基还经常创作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的浪漫曲。如《茨冈女人之歌》等,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80年代末,作曲家又创作了两套浪漫曲OP.63(康斯坦丁词)OP.65(法国诗人词)。第一套中作品大多明快而抒情,如《推窗而入》、《灯火熄灭》;第二套独特之处在于简洁的曲风和朴实的旋律,最完美的属于法语吟诵式的歌词。
二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特点
通过以上不同时期对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的分析,我们清楚地发现他的几个创作特点:
1 抒情性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忧郁而敏感,由于他多情柔弱的性格,使得他的音乐永远都是抒情的,他的声乐浪漫曲无论是关于人、事或物等都极具感情色彩。他把自己的感伤、忧伤、思念、绝望,用音乐语言加以诠释,带着发自内心的坦诚,展示出沁人心扉的感动。
2 民族性
印象里“忧郁、深沉、宽广的气息和温暖的向往”是俄罗斯典型的民族特点。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不仅表现与民族的联系,更体现在他将俄罗斯民歌、民间舞曲、市井小调的音调、节奏、调式、节拍、结构这些有形的因素和俄罗斯民族性格那些无形的因素融进自己的作品,从而使这些作品通俗易懂、歌唱性极强。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他所处的时代很快被接受并传唱,深受大众喜爱。
3 浪漫性
虽然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者,但他的作品也不失浪漫性。他的声乐浪漫曲选词大多来自诗人的诗篇,歌词的文学价值极高。出于迷恋伟大的文学著作,出于对才华横溢诗人的崇拜,柴科夫斯基开始选用一些著名或不出名诗人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力求在准确表达诗人创作的意图基础上,用他的音乐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这其中很多都是关于赞美大自然,借物咏志的内容。比如《祝福你森林》、《那昔日的早春》等,都印证了作曲家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万物灵气之精髓……浪漫的画面,展现了作曲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正是灵魂与大自然的交融,从而使作品在精神世界里获得了超越和不朽。
4 悲剧性
悲剧性一方面来自作曲家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的人生经历。柴科夫斯基诞生的年代是民族黑暗、多灾的时代。在沙皇的专制下,俄国民众苦不堪言。在农奴唱出的心碎歌声和母亲吟唱的多愁善感的浪漫曲中,小彼得从小就植下了一种悲剧性的哀伤情怀。
随后生活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爱情的挫折和事业的坎坷,促使柴科夫斯基对悲剧的体验走向成熟,加上他本身孤僻、忧郁的性格,致使他的悲剧色彩逐渐显露并且越发厚重,直至惊心动魄,但柴科夫斯基并不是宿命论的悲观主义者。他热爱生活,不向命运低头,毕生都在为克服悲惨命运而坚决斗争。
三 演绎柴科夫斯基声乐浪漫曲需要注意的问题
杰出法国诗人和哲学家保罗•瓦勒里说,“一首音乐作品,只是一篇创作,是向一位有能力的表演家所蕴藏着的才华开出的一张支票。”
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一首作品,对于一个表演者,决不只是简单地按照谱面发出乐音,而这一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且这个读谱的过程必须绝对的准确。
2 完美的演绎一首浪漫曲,不仅要严格对待作品的速度、节奏、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力度、分句等,表演者还要努力用原文演唱作品。因为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是音乐、歌词、伴奏的完美组合,歌词大多都采用当时比较著名的诗人诗篇,文学价值比较高。在宽广的连线,富有诗意的唱词中,表演者要特别注意一些技巧问题,例如:咬字发音等。尽量做到声音线条和乐句完整一致。如俄语发音里经常遇到的辅音集中和辅音不谐和问题。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曲目《我的小花园》中“с сетью правильных аллей ”两个“сс”“лл”相遇,演唱时发音应尽快靠后,否则两个相同的辅音之间会出现小的卡壳,破坏声音的连贯性。
3 唱词必须保留原有的抑扬顿挫。由于浪漫曲唱词艺术价值比较高的特点,表演者要认真了解歌词的背景和含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做诵读练习。诵读练习不仅可以很好掌握词句的音调、分句和语音音准,还可以体会歌词的真谛,从而可以促使表演者在演唱时,文字的词句同音乐线条达到完美交融。
4 正是由于柴科夫斯基异常敏感的性格特点,他的音乐里总是充满着浓浓的情、炽热的爱。他的浪漫曲经常表现出极大的渲染力。虽然现实中作曲家一生总是颠沛流离、痛苦交加,曲风也饱含一些悲情色彩,但片面地认为他是感伤主义者是不对的。因为虽然历经坎坷,但作曲家总把不幸寄情于大自然,寄情于个人美好的理想世界,带着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对昔日时光的留恋,将喜怒哀乐都升华于作品之中。因此,在演绎这些浪漫曲作品时,表演者必须完全服从作曲家的创作。表演家必须深入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并完全服从和适应作曲家的想法,在不失个性的前提下,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同作曲家的意图融为一体,获得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5 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也被称为“声乐交响诗”,他的作品里钢琴不只是担任伴奏的角色,不仅与声乐完美结合,还能补充和发展声乐部分。“各种乐器要理想达到有表情地演奏,就得模仿声乐的音响、旋律和它的活力,模仿它的用气口和休止符标点的轻柔律动性,但同时也要消除“琴随声”、“声随琴”的观念。因为某些情况下,钢琴可以削减一些声乐技术上的瑕疵,给声乐准确的音高、节奏、力度、背景渲染上的支持,同时声乐也可以掩盖器乐终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因此,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获得完美的演绎。
四 结语
尽管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作曲家还是以坚强的意志,冲破重重困难坚持创作,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通过上述的分析理解,我们切身感觉到这些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这位旷世音乐奇才被冠以“俄罗斯乐圣”之称,他是俄罗斯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学习和研究柴科夫斯基乃至优秀的俄罗斯声乐作品,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长期、艰巨、富有意义的一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喀捷琳娜•鲁奇耶夫斯卡亚:《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生活随笔和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 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杨宝玲,女,1963—,河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工作单位: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