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问题的发现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倡导学生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有些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进行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一节教学时,课本对静电计的注释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连接,把它的金属外壳跟另一个导体连接,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由于学生在学此新课之前对静电计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静电计的原理不理解,在理解静电计的指针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时产生了问题,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产生怀疑,大胆提问。如静电计为什么可以测量电压?静电计用来测量电容器电势差时为什么不改变极板的电量?静电计指针张角越大,为什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越大?也只有当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真正领会实质,在以后解决此一类问题时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該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二、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没有科学探究就不会有物理学,所以物理课堂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从教材出发,针对课本结合习题提出问题
先自学教材后提问。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学会这样提问:这一课的重点是什么?概念、规律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用这些实验器材?例如,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教学前,学生自己可在教师的诱导下,对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进行研究,有很多学生就可主动提出以下问题:①)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②这个实验所用的铁球用木球来代替可不可以?为什么?③直接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可不可以?为什么?④从最高位置开始计时可不可以?为什么?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应大加鼓励、赞赏,增强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成就感,动员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结合教材提出问题。
四、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如果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一下“神九”上天的视频,学生就会在感叹祖国科技发达的同时,禁不住问“神九”是如何变化轨道的?他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周期多大?又如:在讲圆周运动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杂技表演的视频,杂技演员用绳子拴住盛有红色水的玻璃杯,用手紧握绳子的一端,使水杯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同学们看了之后就会问为什么在最高点,杯口向下,而杯中的水并不流出来?角速度多大才能完成上述表演?如果让我来做能成功吗?
总之,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倡导学生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有些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进行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一节教学时,课本对静电计的注释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连接,把它的金属外壳跟另一个导体连接,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由于学生在学此新课之前对静电计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静电计的原理不理解,在理解静电计的指针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时产生了问题,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产生怀疑,大胆提问。如静电计为什么可以测量电压?静电计用来测量电容器电势差时为什么不改变极板的电量?静电计指针张角越大,为什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越大?也只有当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真正领会实质,在以后解决此一类问题时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該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二、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没有科学探究就不会有物理学,所以物理课堂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从教材出发,针对课本结合习题提出问题
先自学教材后提问。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学会这样提问:这一课的重点是什么?概念、规律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用这些实验器材?例如,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教学前,学生自己可在教师的诱导下,对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进行研究,有很多学生就可主动提出以下问题:①)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②这个实验所用的铁球用木球来代替可不可以?为什么?③直接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可不可以?为什么?④从最高位置开始计时可不可以?为什么?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应大加鼓励、赞赏,增强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成就感,动员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结合教材提出问题。
四、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如果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一下“神九”上天的视频,学生就会在感叹祖国科技发达的同时,禁不住问“神九”是如何变化轨道的?他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周期多大?又如:在讲圆周运动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杂技表演的视频,杂技演员用绳子拴住盛有红色水的玻璃杯,用手紧握绳子的一端,使水杯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同学们看了之后就会问为什么在最高点,杯口向下,而杯中的水并不流出来?角速度多大才能完成上述表演?如果让我来做能成功吗?
总之,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