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教室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面对学生的“差错”,数学课堂上比较糟糕的是埋怨学生,殊不知,就因为你这样的表现,学生们还敢再想再说吗?而教师亲自上阵,帮学生回答,这无疑又使数学学习成为了“灌输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其实,错误的出现并不是坏事,“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而且错误还可能暴露教师教学中的疏漏,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去容“错”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华而不实的、美丽的、虚假的课堂要不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地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3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别害怕出错,说出你的想法!”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邹婷也胆怯地举起了小手并作了解答:2.3+3.5=5.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起了学生的一阵哄笑,在同学的嘲笑声中,她羞得面红耳赤,尴尬地低下了头。看到她那难过的表情,如果笔者再将她的解法一棍子打死,那么对她以后的学习又会是怎样的后果呢?于是,笔者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我们听听邹婷的解题思路吧!”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与除2相互“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达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2.3+3.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邹婷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呢?”全班同学的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了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因此,当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间的对话。
二、教师应学会恰当地用“错”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同学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样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美丽。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性的有效办法。
三、教师应适时设“陷阱”诱“错”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错误之所以重要,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是不用害怕错误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真正印证“失败乃成功之母”。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学生不出错的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展示个性、获取成功。不要惧怕孩子出现错误,让我们共同去感悟“错误”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
一、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去容“错”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华而不实的、美丽的、虚假的课堂要不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地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3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别害怕出错,说出你的想法!”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邹婷也胆怯地举起了小手并作了解答:2.3+3.5=5.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起了学生的一阵哄笑,在同学的嘲笑声中,她羞得面红耳赤,尴尬地低下了头。看到她那难过的表情,如果笔者再将她的解法一棍子打死,那么对她以后的学习又会是怎样的后果呢?于是,笔者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我们听听邹婷的解题思路吧!”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与除2相互“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达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2.3+3.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邹婷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呢?”全班同学的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了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因此,当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间的对话。
二、教师应学会恰当地用“错”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同学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样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美丽。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性的有效办法。
三、教师应适时设“陷阱”诱“错”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错误之所以重要,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是不用害怕错误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真正印证“失败乃成功之母”。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学生不出错的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展示个性、获取成功。不要惧怕孩子出现错误,让我们共同去感悟“错误”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