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总是本能地渴望拥抱自己无缘见面的先辈和后人。于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不断向过去探索,在空间的范畴里,则努力让“记忆”走得更远。1977年飞往太空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便是后一种尝试的代表。
这两架宇宙飞船,分别携带了一张镀金的铜质密纹唱片,其中包括了描绘地球、人类和我们的文明的相关信息,期望在遥远的未知时空,与某些外星生命不期而遇,他们被视为一份来自地球的“礼物”,更是一份来自过去对未来的牵挂。
旅行者号携带的这两张“星际唱片”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在宇宙飞船上搭载地球信息。1969年12月,在一次闲谈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向他的朋友弗兰克·德雷克等人提到了当时正准备发往太空、探测木星的宇宙飞船“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受到木星的引力加速,(它们)将获得足够的速度冲出太阳系,飞入无穷无尽的太空。”“既然这将是第一次人造物体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携带一些信息送给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呢?” 弗兰克·德雷克建议。
卡尔·萨根对此极为兴奋,“他向航天局提出申请,在宇宙飞船上固定一块带凹刻图案的金属板。即使在太空中飞行数亿年,金属板上面的图案仍可清晰辨认。”
然而,接下来的过程却显得格外地“艰苦卓绝”——“毫无疑问,无论你选择什么,总会惹来某种抗议,认为你漏掉了另外的。”更遑论一系列繁琐的审核。最终,一块长229毫米、宽152毫米的镀金铝板被安置在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上,上面镌刻了一幅图画,“它以科学的语言,向不知道地球为何物的邻居简要介绍了我们的行星和上面的居民,还包括一对男女的画像。”两艘宇宙飞船分别于1971年、1972年发射成功。
无论哪个时期的人类都有两种冲动难以抑制,与未来后人对话的冲动,以及给遥远邻居写信的冲动。为了更好地描述前一种冲动,卡尔·萨根利用了“时间胶囊”作喻。世界上最有名的“时间胶囊”,莫过于1938年,爱因斯坦应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邀, 为纽约世博会写下的《致后人书》,这份简单的发言被深埋在纽约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一起放入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以及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它们将一直沉睡到公元6938年,再被重新唤醒。
时间胶囊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有的人认为,它至少表达了一种乐观和希望,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时间的限制,它将告诉后辈,这一个人或这一代人视为重要的事物是什么?卡尔·萨根认为,时间胶囊“至少为后代保存了文明真实的细节”。
如果说,“先驱者”们搭载的金属板是“可供后人觀赏”的时间胶囊,那么“旅行者”们搭载的便是“可供倾听”的时间胶囊。
“如果能够实现星际交流,那么首选的交流内容,一定是两种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学现象。”在“星际唱片”的制作者看来,此前发送的信息,都是关于人类如何体验世界、如何思考世界的。但人类存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这些。“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又难以言传,尤其是面对生物结构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对象。对我而言,音乐至少可以成为一种感情交流的有效尝试。”
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声音与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音乐本身也可以传递许多情感以外的信息。研究表明,“声音的物理本质决定了音乐形式的种类非常有限。以此推断,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普世’的音乐。”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选择“最能代表地球的声音了”。
当确定以声音这一载体传递地球信息时,留给卡尔·萨根等人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他们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扩充密纹唱片的容量;另一方面,咨询各方专家,在浩如烟海的音乐宝库中艰难取舍;此外,还不得不“在官僚的丛林中艰苦地跋涉”。
为了更公平地进行取舍,参与者确立了两项原则:首先,曲目必须涵盖地球上许多地区的文化,而不局限于美国社会熟悉的音乐;其次,也不能仅仅为了顾及某个地区而选择某件作品。每一段入选的音乐,都应当引起你的思考,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音乐学家罗伯特·布朗在项目初期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向宇宙中送出的音乐不能让自己深深感动,那又何必做这件事呢?”
这些音乐在唱片上的顺序,经过了细致的安排。“我们不想让西方音乐独自作为地球音乐的代表,来自欧洲以外的民间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某些曲子被刻意安排在一起,强调以不同的乐器表达类似的情绪,或者类似的乐器在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不同表现。我们还想借音乐表达一种深沉的孤独。盲人音乐家威利的《黑暗的夜》和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完美地实现了我们的目的。正是由于孤独,地球人渴望找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
值得骄傲的是,在选择音乐时,科学家们并未受到任何来自美国国会或总统办公室的影响。“曾有一位联合国官员希望我们选择一首他的同胞作曲家的作品,可惜我们没有照办。”卡尔·萨根在书中写道。
事实上,对于“星际唱片”这一浪漫的产物,即便是最刻板的科学家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它被外星生命获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无论是哪一批宇宙飞船,它们在接近冥王星轨道之前,其无线电发射器早已停止工作,而此处距离最近的恒星还有几万亿公里。它们注定要在寂静无边的宇宙中永久流浪,飞行数亿年才可能接近另一个拥有行星的恒星。它们遇到另一个行星的几率,如同在漆黑的夜里,甩出飞镖击中一片广场对面墙上的气球。
然而,设计和制作这张唱片,却让人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星球和人类的文明,想象人类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沟通。因此,“星际唱片”中还有另外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来自地球的问候。
向太空说“你好”事关重大,尽管它对于唱片未来的接受者可能毫无意义,但对寄出者却意义重大,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官员之间的争议,甚至还差一点引发国际纠纷。最终,以时间紧迫为借口,卡尔·萨根在任教的康奈尔大学开设的多语言课程上完成了这一工作,问候语的开篇是古代的苏美尔语,结尾是一个五岁的美国小男孩,用英语问候外星生命:“地球上的孩子们问候你们。” 最终,“星际唱片”声音的部分包含有近90分钟的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关于进化历史的音频“地球之声”,来自54种人类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问候),包括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内。
此外,“星际唱片”还以其物理属性,被赋予了承载更多内容的使命,除了声音外,唱片上还镌刻有118幅照片。
同音乐一样,为了更合理地挑选照片,科学家设定了一些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发送给外星生命的信息应当是对方不大可能拥有的事物。
照片展示的核心线索,是地球所独有的事物——蓝色行星的地质与地理状况、生命的分子结构、人类的身体构造和文明。地球所独有的事物,必然难以被外星生命理解。而一旦被理解,就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选择如此困难,以至于卡尔·萨根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记录选择背后的原因,这本名为《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的书中不无诙谐地记录到:
为什么没有一张照片是伟大的艺术品?问得好,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咨询艺术史专家和评论家,达成一个足够权威的结论。为什么没有几大主要宗教的教堂或者艺术品?因为地球上还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宗教存在,这些信徒会感到不公平。针对照片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合理的,我们的回答都被认可——唯有一个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绝不会把正面的全裸人体照片送入太空!
对于“星际唱片”的发射,也有很多人表示了担忧。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爵士就在来信中,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他认为向整个银河系宣布地球文明的存在及其位置,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一旦发现了我们,外星生命很可能会来攻击地球。他强烈建议,今后不要再发送类似的信息,并且希望国际天文学会对于这种行为予以谴责。一些普通民众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然而事实上,地球人早已经向宇宙宣布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每天都在重复。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地球就开始向外发出无线电波(包括广播和电视信号),它们目前已经远达三十多光年以外。地球文明暴露在宇宙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不定外星生命已经看过美国职业橄榄球的超级碗了。”
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说过,“如果人类总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那么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卡尔·萨根也表示:“既然我们送出了人类最美的音乐,为什么不随之送出我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呢?”
制作完成的镀金铜质唱片,两张厚度均为0.5毫米的单面唱片,用0.25毫米厚的材料背靠背地结合在一起,总厚度为1.25毫米,总质量约1.1千克。唱片、铝制封套、唱机和唱针以及固定支架的总质量约2.16千克,一起固定在宇宙飞船的侧面。参与制作唱片的科学家费雷斯在没有声槽的位置刻上了一行字:“献给所有世界、所有时代的音乐创造者们。”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旅行者2号”与“旅行者1号”,分别发射,飞向群星。2013年,“旅行者1号”已经飞离太阳系,“旅行者2号”也成为迄今为止探索太阳系最多恒星的宇宙飞船,尽管它们目前都已经失去了联系,但人类知道,在无垠的宇宙中,关于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消息依然以“星际唱片”的形式继续存在。
也许距今数十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剧烈地膨胀变大,地球被烧成一团灰烬,地球上的生活或许已经迁居到另外的世界。然而,两张“旅行者”星际唱片仍将基本完好,继续在银河系中的流浪。它们仍在坚持,期待有一个知音出现,聆听来自蓝色行星的呢喃。
在旅行者号系列宇宙飞船发射后的第二年,《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一书出版,全书通过七个章节,完整描述了“星际唱片”的制作过程。书籍采用正方形开本的设计,同唱片的经典形态一致。无论是旅行者号、星际唱片还是这本书本身,它们一经问世便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也注定将拥有属于自身的生命力。
《大西洋月刊》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们携带着我们的文明,携带着人类存在中最卓越的那部分:艺术、美、渴望、快乐。它们向宇宙,以及其他将这宇宙称之为家的生命,宣告我们拥有什么,我們是什么。
不久前,这本书在中国得以再版,由新锐设计师孙晓曦担任装帧设计,他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且诗意的尝试,“从CD光盘的反光中得到灵感,这种色彩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无尽的宇宙中,带着人类的梦想。因此外封套的封面是一个彩色的圆,通过特殊材料达到了这一效果。”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笑谈,黑色是一种最有态度的颜色,它分明在表达“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再版的《星际唱片》一书也采用了黑白的基调,对于所有的素材都取消了颜色,只保留黑白。不仅营造出了深邃、神秘的效果,同时也符合书籍所介绍的对象——星际唱片漂泊宇宙的时间感和沧桑感。
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孙晓曦还细心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了处理,如“在图片的‘噪点’进行统一,留有太空漫游的痕迹”,或“将图文重新排列,大小不一,每一个章节的文字都有特别的字距,营造出空间感和星空的意向,犹如悬浮在太空的人类图景”,通过版心的设计,文字部分上端接近书口,形成了一种漂浮感。此外,本书还加入了唱片的二维码,不妨一边看书,一边聆听那来自遥远的太空的熟悉的声音。
这两架宇宙飞船,分别携带了一张镀金的铜质密纹唱片,其中包括了描绘地球、人类和我们的文明的相关信息,期望在遥远的未知时空,与某些外星生命不期而遇,他们被视为一份来自地球的“礼物”,更是一份来自过去对未来的牵挂。
旅行者号携带的这两张“星际唱片”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在宇宙飞船上搭载地球信息。1969年12月,在一次闲谈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向他的朋友弗兰克·德雷克等人提到了当时正准备发往太空、探测木星的宇宙飞船“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受到木星的引力加速,(它们)将获得足够的速度冲出太阳系,飞入无穷无尽的太空。”“既然这将是第一次人造物体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携带一些信息送给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呢?” 弗兰克·德雷克建议。
卡尔·萨根对此极为兴奋,“他向航天局提出申请,在宇宙飞船上固定一块带凹刻图案的金属板。即使在太空中飞行数亿年,金属板上面的图案仍可清晰辨认。”
然而,接下来的过程却显得格外地“艰苦卓绝”——“毫无疑问,无论你选择什么,总会惹来某种抗议,认为你漏掉了另外的。”更遑论一系列繁琐的审核。最终,一块长229毫米、宽152毫米的镀金铝板被安置在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上,上面镌刻了一幅图画,“它以科学的语言,向不知道地球为何物的邻居简要介绍了我们的行星和上面的居民,还包括一对男女的画像。”两艘宇宙飞船分别于1971年、1972年发射成功。
无论哪个时期的人类都有两种冲动难以抑制,与未来后人对话的冲动,以及给遥远邻居写信的冲动。为了更好地描述前一种冲动,卡尔·萨根利用了“时间胶囊”作喻。世界上最有名的“时间胶囊”,莫过于1938年,爱因斯坦应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邀, 为纽约世博会写下的《致后人书》,这份简单的发言被深埋在纽约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一起放入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以及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它们将一直沉睡到公元6938年,再被重新唤醒。
时间胶囊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有的人认为,它至少表达了一种乐观和希望,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时间的限制,它将告诉后辈,这一个人或这一代人视为重要的事物是什么?卡尔·萨根认为,时间胶囊“至少为后代保存了文明真实的细节”。
如果说,“先驱者”们搭载的金属板是“可供后人觀赏”的时间胶囊,那么“旅行者”们搭载的便是“可供倾听”的时间胶囊。
“如果能够实现星际交流,那么首选的交流内容,一定是两种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学现象。”在“星际唱片”的制作者看来,此前发送的信息,都是关于人类如何体验世界、如何思考世界的。但人类存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这些。“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又难以言传,尤其是面对生物结构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对象。对我而言,音乐至少可以成为一种感情交流的有效尝试。”
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声音与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音乐本身也可以传递许多情感以外的信息。研究表明,“声音的物理本质决定了音乐形式的种类非常有限。以此推断,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普世’的音乐。”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选择“最能代表地球的声音了”。
当确定以声音这一载体传递地球信息时,留给卡尔·萨根等人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他们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扩充密纹唱片的容量;另一方面,咨询各方专家,在浩如烟海的音乐宝库中艰难取舍;此外,还不得不“在官僚的丛林中艰苦地跋涉”。
为了更公平地进行取舍,参与者确立了两项原则:首先,曲目必须涵盖地球上许多地区的文化,而不局限于美国社会熟悉的音乐;其次,也不能仅仅为了顾及某个地区而选择某件作品。每一段入选的音乐,都应当引起你的思考,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音乐学家罗伯特·布朗在项目初期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向宇宙中送出的音乐不能让自己深深感动,那又何必做这件事呢?”
这些音乐在唱片上的顺序,经过了细致的安排。“我们不想让西方音乐独自作为地球音乐的代表,来自欧洲以外的民间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某些曲子被刻意安排在一起,强调以不同的乐器表达类似的情绪,或者类似的乐器在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不同表现。我们还想借音乐表达一种深沉的孤独。盲人音乐家威利的《黑暗的夜》和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完美地实现了我们的目的。正是由于孤独,地球人渴望找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
值得骄傲的是,在选择音乐时,科学家们并未受到任何来自美国国会或总统办公室的影响。“曾有一位联合国官员希望我们选择一首他的同胞作曲家的作品,可惜我们没有照办。”卡尔·萨根在书中写道。
事实上,对于“星际唱片”这一浪漫的产物,即便是最刻板的科学家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它被外星生命获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无论是哪一批宇宙飞船,它们在接近冥王星轨道之前,其无线电发射器早已停止工作,而此处距离最近的恒星还有几万亿公里。它们注定要在寂静无边的宇宙中永久流浪,飞行数亿年才可能接近另一个拥有行星的恒星。它们遇到另一个行星的几率,如同在漆黑的夜里,甩出飞镖击中一片广场对面墙上的气球。
然而,设计和制作这张唱片,却让人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星球和人类的文明,想象人类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沟通。因此,“星际唱片”中还有另外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来自地球的问候。
向太空说“你好”事关重大,尽管它对于唱片未来的接受者可能毫无意义,但对寄出者却意义重大,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官员之间的争议,甚至还差一点引发国际纠纷。最终,以时间紧迫为借口,卡尔·萨根在任教的康奈尔大学开设的多语言课程上完成了这一工作,问候语的开篇是古代的苏美尔语,结尾是一个五岁的美国小男孩,用英语问候外星生命:“地球上的孩子们问候你们。” 最终,“星际唱片”声音的部分包含有近90分钟的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关于进化历史的音频“地球之声”,来自54种人类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问候),包括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内。
此外,“星际唱片”还以其物理属性,被赋予了承载更多内容的使命,除了声音外,唱片上还镌刻有118幅照片。
同音乐一样,为了更合理地挑选照片,科学家设定了一些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发送给外星生命的信息应当是对方不大可能拥有的事物。
照片展示的核心线索,是地球所独有的事物——蓝色行星的地质与地理状况、生命的分子结构、人类的身体构造和文明。地球所独有的事物,必然难以被外星生命理解。而一旦被理解,就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选择如此困难,以至于卡尔·萨根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记录选择背后的原因,这本名为《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的书中不无诙谐地记录到:
为什么没有一张照片是伟大的艺术品?问得好,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咨询艺术史专家和评论家,达成一个足够权威的结论。为什么没有几大主要宗教的教堂或者艺术品?因为地球上还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宗教存在,这些信徒会感到不公平。针对照片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合理的,我们的回答都被认可——唯有一个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绝不会把正面的全裸人体照片送入太空!
对于“星际唱片”的发射,也有很多人表示了担忧。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爵士就在来信中,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他认为向整个银河系宣布地球文明的存在及其位置,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一旦发现了我们,外星生命很可能会来攻击地球。他强烈建议,今后不要再发送类似的信息,并且希望国际天文学会对于这种行为予以谴责。一些普通民众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然而事实上,地球人早已经向宇宙宣布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每天都在重复。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地球就开始向外发出无线电波(包括广播和电视信号),它们目前已经远达三十多光年以外。地球文明暴露在宇宙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不定外星生命已经看过美国职业橄榄球的超级碗了。”
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说过,“如果人类总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那么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卡尔·萨根也表示:“既然我们送出了人类最美的音乐,为什么不随之送出我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呢?”
制作完成的镀金铜质唱片,两张厚度均为0.5毫米的单面唱片,用0.25毫米厚的材料背靠背地结合在一起,总厚度为1.25毫米,总质量约1.1千克。唱片、铝制封套、唱机和唱针以及固定支架的总质量约2.16千克,一起固定在宇宙飞船的侧面。参与制作唱片的科学家费雷斯在没有声槽的位置刻上了一行字:“献给所有世界、所有时代的音乐创造者们。”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旅行者2号”与“旅行者1号”,分别发射,飞向群星。2013年,“旅行者1号”已经飞离太阳系,“旅行者2号”也成为迄今为止探索太阳系最多恒星的宇宙飞船,尽管它们目前都已经失去了联系,但人类知道,在无垠的宇宙中,关于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消息依然以“星际唱片”的形式继续存在。
也许距今数十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剧烈地膨胀变大,地球被烧成一团灰烬,地球上的生活或许已经迁居到另外的世界。然而,两张“旅行者”星际唱片仍将基本完好,继续在银河系中的流浪。它们仍在坚持,期待有一个知音出现,聆听来自蓝色行星的呢喃。
在旅行者号系列宇宙飞船发射后的第二年,《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一书出版,全书通过七个章节,完整描述了“星际唱片”的制作过程。书籍采用正方形开本的设计,同唱片的经典形态一致。无论是旅行者号、星际唱片还是这本书本身,它们一经问世便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也注定将拥有属于自身的生命力。
《大西洋月刊》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们携带着我们的文明,携带着人类存在中最卓越的那部分:艺术、美、渴望、快乐。它们向宇宙,以及其他将这宇宙称之为家的生命,宣告我们拥有什么,我們是什么。
不久前,这本书在中国得以再版,由新锐设计师孙晓曦担任装帧设计,他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且诗意的尝试,“从CD光盘的反光中得到灵感,这种色彩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无尽的宇宙中,带着人类的梦想。因此外封套的封面是一个彩色的圆,通过特殊材料达到了这一效果。”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笑谈,黑色是一种最有态度的颜色,它分明在表达“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再版的《星际唱片》一书也采用了黑白的基调,对于所有的素材都取消了颜色,只保留黑白。不仅营造出了深邃、神秘的效果,同时也符合书籍所介绍的对象——星际唱片漂泊宇宙的时间感和沧桑感。
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孙晓曦还细心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了处理,如“在图片的‘噪点’进行统一,留有太空漫游的痕迹”,或“将图文重新排列,大小不一,每一个章节的文字都有特别的字距,营造出空间感和星空的意向,犹如悬浮在太空的人类图景”,通过版心的设计,文字部分上端接近书口,形成了一种漂浮感。此外,本书还加入了唱片的二维码,不妨一边看书,一边聆听那来自遥远的太空的熟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