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唱片:地球的呢喃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总是本能地渴望拥抱自己无缘见面的先辈和后人。于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不断向过去探索,在空间的范畴里,则努力让“记忆”走得更远。1977年飞往太空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便是后一种尝试的代表。
  这两架宇宙飞船,分别携带了一张镀金的铜质密纹唱片,其中包括了描绘地球、人类和我们的文明的相关信息,期望在遥远的未知时空,与某些外星生命不期而遇,他们被视为一份来自地球的“礼物”,更是一份来自过去对未来的牵挂。
  旅行者号携带的这两张“星际唱片”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在宇宙飞船上搭载地球信息。1969年12月,在一次闲谈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向他的朋友弗兰克·德雷克等人提到了当时正准备发往太空、探测木星的宇宙飞船“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受到木星的引力加速,(它们)将获得足够的速度冲出太阳系,飞入无穷无尽的太空。”“既然这将是第一次人造物体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携带一些信息送给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呢?” 弗兰克·德雷克建议。
  卡尔·萨根对此极为兴奋,“他向航天局提出申请,在宇宙飞船上固定一块带凹刻图案的金属板。即使在太空中飞行数亿年,金属板上面的图案仍可清晰辨认。”
  然而,接下来的过程却显得格外地“艰苦卓绝”——“毫无疑问,无论你选择什么,总会惹来某种抗议,认为你漏掉了另外的。”更遑论一系列繁琐的审核。最终,一块长229毫米、宽152毫米的镀金铝板被安置在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上,上面镌刻了一幅图画,“它以科学的语言,向不知道地球为何物的邻居简要介绍了我们的行星和上面的居民,还包括一对男女的画像。”两艘宇宙飞船分别于1971年、1972年发射成功。
  无论哪个时期的人类都有两种冲动难以抑制,与未来后人对话的冲动,以及给遥远邻居写信的冲动。为了更好地描述前一种冲动,卡尔·萨根利用了“时间胶囊”作喻。世界上最有名的“时间胶囊”,莫过于1938年,爱因斯坦应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邀, 为纽约世博会写下的《致后人书》,这份简单的发言被深埋在纽约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一起放入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以及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它们将一直沉睡到公元6938年,再被重新唤醒。
  时间胶囊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有的人认为,它至少表达了一种乐观和希望,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时间的限制,它将告诉后辈,这一个人或这一代人视为重要的事物是什么?卡尔·萨根认为,时间胶囊“至少为后代保存了文明真实的细节”。
  如果说,“先驱者”们搭载的金属板是“可供后人觀赏”的时间胶囊,那么“旅行者”们搭载的便是“可供倾听”的时间胶囊。
  “如果能够实现星际交流,那么首选的交流内容,一定是两种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学现象。”在“星际唱片”的制作者看来,此前发送的信息,都是关于人类如何体验世界、如何思考世界的。但人类存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这些。“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又难以言传,尤其是面对生物结构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对象。对我而言,音乐至少可以成为一种感情交流的有效尝试。”
  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声音与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音乐本身也可以传递许多情感以外的信息。研究表明,“声音的物理本质决定了音乐形式的种类非常有限。以此推断,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普世’的音乐。”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选择“最能代表地球的声音了”。
  当确定以声音这一载体传递地球信息时,留给卡尔·萨根等人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他们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扩充密纹唱片的容量;另一方面,咨询各方专家,在浩如烟海的音乐宝库中艰难取舍;此外,还不得不“在官僚的丛林中艰苦地跋涉”。
  为了更公平地进行取舍,参与者确立了两项原则:首先,曲目必须涵盖地球上许多地区的文化,而不局限于美国社会熟悉的音乐;其次,也不能仅仅为了顾及某个地区而选择某件作品。每一段入选的音乐,都应当引起你的思考,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音乐学家罗伯特·布朗在项目初期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向宇宙中送出的音乐不能让自己深深感动,那又何必做这件事呢?”
  这些音乐在唱片上的顺序,经过了细致的安排。“我们不想让西方音乐独自作为地球音乐的代表,来自欧洲以外的民间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某些曲子被刻意安排在一起,强调以不同的乐器表达类似的情绪,或者类似的乐器在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不同表现。我们还想借音乐表达一种深沉的孤独。盲人音乐家威利的《黑暗的夜》和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完美地实现了我们的目的。正是由于孤独,地球人渴望找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
  值得骄傲的是,在选择音乐时,科学家们并未受到任何来自美国国会或总统办公室的影响。“曾有一位联合国官员希望我们选择一首他的同胞作曲家的作品,可惜我们没有照办。”卡尔·萨根在书中写道。
  事实上,对于“星际唱片”这一浪漫的产物,即便是最刻板的科学家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它被外星生命获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无论是哪一批宇宙飞船,它们在接近冥王星轨道之前,其无线电发射器早已停止工作,而此处距离最近的恒星还有几万亿公里。它们注定要在寂静无边的宇宙中永久流浪,飞行数亿年才可能接近另一个拥有行星的恒星。它们遇到另一个行星的几率,如同在漆黑的夜里,甩出飞镖击中一片广场对面墙上的气球。
  然而,设计和制作这张唱片,却让人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星球和人类的文明,想象人类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沟通。因此,“星际唱片”中还有另外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来自地球的问候。
  向太空说“你好”事关重大,尽管它对于唱片未来的接受者可能毫无意义,但对寄出者却意义重大,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官员之间的争议,甚至还差一点引发国际纠纷。最终,以时间紧迫为借口,卡尔·萨根在任教的康奈尔大学开设的多语言课程上完成了这一工作,问候语的开篇是古代的苏美尔语,结尾是一个五岁的美国小男孩,用英语问候外星生命:“地球上的孩子们问候你们。”   最终,“星际唱片”声音的部分包含有近90分钟的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关于进化历史的音频“地球之声”,来自54种人类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问候),包括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内。
  此外,“星际唱片”还以其物理属性,被赋予了承载更多内容的使命,除了声音外,唱片上还镌刻有118幅照片。
  同音乐一样,为了更合理地挑选照片,科学家设定了一些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发送给外星生命的信息应当是对方不大可能拥有的事物。
  照片展示的核心线索,是地球所独有的事物——蓝色行星的地质与地理状况、生命的分子结构、人类的身体构造和文明。地球所独有的事物,必然难以被外星生命理解。而一旦被理解,就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选择如此困难,以至于卡尔·萨根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记录选择背后的原因,这本名为《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的书中不无诙谐地记录到:
  为什么没有一张照片是伟大的艺术品?问得好,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咨询艺术史专家和评论家,达成一个足够权威的结论。为什么没有几大主要宗教的教堂或者艺术品?因为地球上还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宗教存在,这些信徒会感到不公平。针对照片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合理的,我们的回答都被认可——唯有一个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绝不会把正面的全裸人体照片送入太空!
  对于“星际唱片”的发射,也有很多人表示了担忧。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爵士就在来信中,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他认为向整个银河系宣布地球文明的存在及其位置,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一旦发现了我们,外星生命很可能会来攻击地球。他强烈建议,今后不要再发送类似的信息,并且希望国际天文学会对于这种行为予以谴责。一些普通民众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然而事实上,地球人早已经向宇宙宣布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每天都在重复。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地球就开始向外发出无线电波(包括广播和电视信号),它们目前已经远达三十多光年以外。地球文明暴露在宇宙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不定外星生命已经看过美国职业橄榄球的超级碗了。”
  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说过,“如果人类总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那么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卡尔·萨根也表示:“既然我们送出了人类最美的音乐,为什么不随之送出我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呢?”
  制作完成的镀金铜质唱片,两张厚度均为0.5毫米的单面唱片,用0.25毫米厚的材料背靠背地结合在一起,总厚度为1.25毫米,总质量约1.1千克。唱片、铝制封套、唱机和唱针以及固定支架的总质量约2.16千克,一起固定在宇宙飞船的侧面。参与制作唱片的科学家费雷斯在没有声槽的位置刻上了一行字:“献给所有世界、所有时代的音乐创造者们。”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旅行者2号”与“旅行者1号”,分别发射,飞向群星。2013年,“旅行者1号”已经飞离太阳系,“旅行者2号”也成为迄今为止探索太阳系最多恒星的宇宙飞船,尽管它们目前都已经失去了联系,但人类知道,在无垠的宇宙中,关于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消息依然以“星际唱片”的形式继续存在。
  也许距今数十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剧烈地膨胀变大,地球被烧成一团灰烬,地球上的生活或许已经迁居到另外的世界。然而,两张“旅行者”星际唱片仍将基本完好,继续在银河系中的流浪。它们仍在坚持,期待有一个知音出现,聆听来自蓝色行星的呢喃。
  在旅行者号系列宇宙飞船发射后的第二年,《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一书出版,全书通过七个章节,完整描述了“星际唱片”的制作过程。书籍采用正方形开本的设计,同唱片的经典形态一致。无论是旅行者号、星际唱片还是这本书本身,它们一经问世便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也注定将拥有属于自身的生命力。
  《大西洋月刊》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们携带着我们的文明,携带着人类存在中最卓越的那部分:艺术、美、渴望、快乐。它们向宇宙,以及其他将这宇宙称之为家的生命,宣告我们拥有什么,我們是什么。
  不久前,这本书在中国得以再版,由新锐设计师孙晓曦担任装帧设计,他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且诗意的尝试,“从CD光盘的反光中得到灵感,这种色彩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无尽的宇宙中,带着人类的梦想。因此外封套的封面是一个彩色的圆,通过特殊材料达到了这一效果。”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笑谈,黑色是一种最有态度的颜色,它分明在表达“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再版的《星际唱片》一书也采用了黑白的基调,对于所有的素材都取消了颜色,只保留黑白。不仅营造出了深邃、神秘的效果,同时也符合书籍所介绍的对象——星际唱片漂泊宇宙的时间感和沧桑感。
  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孙晓曦还细心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了处理,如“在图片的‘噪点’进行统一,留有太空漫游的痕迹”,或“将图文重新排列,大小不一,每一个章节的文字都有特别的字距,营造出空间感和星空的意向,犹如悬浮在太空的人类图景”,通过版心的设计,文字部分上端接近书口,形成了一种漂浮感。此外,本书还加入了唱片的二维码,不妨一边看书,一边聆听那来自遥远的太空的熟悉的声音。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感动单位的绿色环保人士。因为我很久没有开车上下班了,更戒掉了自驾游的习惯。我的车一直在小区里趴着,每星期只开出去一次,一般不超过十公里就回来了。原本我打算更长时间不挪车,无奈车到中年,电瓶有点不给力,超过一星期不开有可能亏电打不着火。  “我现在每天骑车上下班,怕车子长期不用出状况,所以一星期开出去溜达一圈,下午两点前必回小区,不然肯定没地方停了。”那天邻居小刘说。看来和我一样的
封面反馈  @左左505:期待户籍改革深化并实施,只有后代能在父母身边顺利接受義务教育,大家才能安心工作,不折腾。  @Chad板栗:城市化不仅是圈地、卖地、拆迁、盖房、卖房,地方政府需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思路,地产商也不能总等着被救。  @特耗方二:平日短期旅游,肯定还是愿意选择城市周边水秀安静的郊区喝茶钓鱼,希望这些地方的旅游设施、监管也能规范。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
一  2010年5月16日,扎营8300营地,为保存体力和便于第二天冲顶,六人头脚倒插挤在一个两人帐篷里,每人都穿着联体羽绒服。幸好,我没有与山友大灰狼住一起,他的帐篷,捆扎在一个遇难者的尸体上。不然,会吓吐吓晕的。  17日凌晨,高山向导次仁借着头灯给我煮了一碗八宝粥,帮我穿上雪靴套上冰爪,戴上氧气面罩,紧束好身上的安全绳扣,整理装备出发了。我默默自语:圣母,我虔诚见您而来,请受孩儿深情一拜!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17年经济工作,明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会议在多个经济领域释放出积极信号。预计2017年,刚需购房者、实体经济、三四线城市、农民及农民工、品牌名店和退休人员这七类人群或领域有望收获满满的“政策红包”。其中,稳住实体经济信心是重中之重,“分蛋糕首先要做大蛋糕”。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炽,加之国内房价高企、人工成本飞
在这部新片中,冯小刚的执拗和反叛表达得似乎很充分。他坚持着圆形画幅,坚持把一个不那么讨喜的故事搬上银幕。他说,自己年轻时顾忌很多事情,但现在自己不想留遗憾  冯小刚并不喜欢笑,虽然他的大多数电影总能让人发笑,即便人们觉得他是一位喜剧导演。  他看起来很严肃,即便是在众人谈笑风生的新片媒体发布会上,冯小刚一登场,有些微妙的气氛也就开始酝酿。一方面,因为他是导演,他的出场,总让人下意识地重视;另一方面
就像小玛德莱娜点心开启了普鲁斯特的愉悦的记忆一样,一篇《韭菜盒子》的文章,仅用标题就撞开了我的感觉大门。那感觉的潮水汹涌而出,淹没了我,只是并不欢愉,而是窒息和溃败。  英国谚语说:“百合花要是腐烂了,气味比败草还难闻”,如果食物的甜美气息出现在不恰当的场合,也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两年前我们单位搬迁,一个区级政府由繁华热闹的老城区搬到了四面全是荒山的“北部新城”,大伙不得不统一坐大巴车上班。而上班时
通过一口唾液,就能知道你的性格、血型,记忆力是否好,喝酒  会不会脸红甚至祖宗从哪来的?听上去“高大上”的基因测序  技术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但围绕它的争议也从没有停止  35岁的杨宇是个科技爱好者,一直对互联网医疗颇感兴趣。2015年,在一次创业沙龙上,他听说了一家名为WeGene的初创公司,为个人提供包括祖源分析、疾病风险预测在内的基因检测服务,其中祖源一项在国内尚属首创。“我很想知道我祖上
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双重主线已是学界共识,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前者的任务比后者更紧迫,因此在历史以及历史表述中占据了更重要也更有利的位置。不少人也由此感慨由于国家重建和民族独立的任务过于繁重,社会革命和民主进程不得不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也即人们常说的救亡压倒了启蒙。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其《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一书中则对此一论断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民
《新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这篇新华社文章的画风,像不像朋友圈里的鸡汤文?随着偏爱养生的朋友圈的沸腾,“小苏打饿死癌细胞”又有了多种新版本,比如“中国人攻克了癌症”, “浙江医生用十几块钱治好了肝癌”。继茄子之后,小苏打又成了抗癌明星,你让文章中的浙江医生怎么想?  据新华社报道,经过多年基础研究,浙江大学胡汛教授与浙二院的晁明教授根据“癌细胞也需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剥夺它的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次从社会内部  生发出的细微的观察笔记。马利亚什·贝拉写下了自己的所见与  体验,这座公寓里的生活成为了一个转型国家的精神切片  或许就连马利亚什·贝拉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布达佩斯街角这栋老公寓楼里,他已经生活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  现在,他当年第一眼看到时就摇摇欲坠的公寓楼,不仅奇迹般地没有倒掉,反而开始了它的新生命:斑驳的墙面被重新粉刷,成为新的城市景观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