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大发现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考你,你说在大自然中,哪种生物个头最小?老鼠?不对不对。蚂蚁?差得远哪!告诉你吧,个头儿最小的生物,自然就是“微生物”啦!你可别说这是脑筋急转弯,绝大多数微生物虽然你用肉眼很难看到,但它们可是不折不扣的生命呢!想知道更多有关微生物的故事吗?快来听听西北大学博物馆的老师是怎么说的吧!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等,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生物。虽然微生物家族中也有像蘑菇、灵芝一样的“大块头”,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难以用肉眼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物生也像动物、植物一样,具有生命。它们可以由小长大,可以“生儿育女”,繁殖后代,也可以“吃”进食物,排出废物,甚至还会死亡。只不过它们的个子特别特别的小,我们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有“好人”也有“坏蛋”
  微生物虽然特虽小,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但是它们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它们所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比如:你经常不洗手,吃没有洗干净的水果,就容易得痢疾;天气冷热变化时,不注意增减衣服,就容易得感冒;家里买的肉、菜等食物,如果保存不好,就会烂掉。这些都是微生物在捣鬼。你每天吃的馒头、面包、酱油、醋以及过年时桌上摆的酒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微生物帮我们制造的。如果没有微生物,我们就无法吃到这些好东西,也就无法品尝到酸奶、果奶等饮料。微生物这个大家族里既有“好人”,也有“坏蛋”,而且还有许多大家不认识、不了解的微生物。
  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将来认识、了解它们,消灭微生物中那些使人得病、使东西变坏的坏蛋,为人们制造出更多好吃、好喝的东西来。
  “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
  早在大约32亿年以前,微生物主悄悄地在地球出现了。那时,整个地球是它们的天下。但直到300多年以前,列文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200倍的显微镜,人类才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那调皮的身影。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的一个贫穷的家庭。16岁那一年,列文虎克离开了家乡,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在学学徒的日子里,列文虎克学会了磨眼镜片的技术。渐渐地,他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能制造一种把物体放大好多倍的镜片,用它观察平时很难看到的东西,那该有多好!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做成了可以放大近200倍的世界上第台显微镜。
  借助这台显微镜,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菌。但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就边列文虎克自已也不知道这此细菌有什么用处,他只是把它们叫作“可怜的小动物”。
  防止啤酒变酸的巴斯德
  第一个揭开细菌秘密的人,是法国杰出的科学家巴斯德。
  1822年,巴斯得出生在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21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用显微镜观察实验过程。
  1865年,法国一个城市里所有酒厂制造的美味的啤酒不知怎么都变得特别酸。酒厂的工人们对此一筹莫展——好好的啤酒怎么变酸呢?
  巴斯德把发酸的啤酒和不发酸的啤酒分别放到显微镜下反复观察,终于弄清了:啤酒发酸,是一种叫乳酸杆菌的细菌在作怪。巴斯德找到了一种办法;只要将酒加加热到60℃,保持30分钟左右,把乳酸杆菌杀死,啤酒就不会发酸了。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被人们使用着。
  作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第一个指出了细菌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以及细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开创了细菌研究的新代。
  “细菌养殖专家”科赫的贡献
  和巴斯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医生科赫,也为细菌研究做出了茂大贡献。
  细菌的繁殖离不开充分的养料。为了培养细菌,科赫就为它们配制好可口的食物——肉汤,让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后代。
  可是,世界上的細菌成千上万,当用肉汤喂养它们时,各种细菌混在一起,这就给研究细菌带来了困难。有一闪,科赫无意中发现一个土豆上长出了分散的红、白色的小圆咪,这是细菌在土豆表面系列形成的菌落。受到启发,他在肉汤里加入洋菜、肉汤冷却后变成了像凉粉一样的冻状物,然后他再把细菌小心地接种上去。肉汤冻上的细菌被固定在一处,再也不能像在肉汤里一样自由流动了。就这样,纯种细菌的分离难题终于解决了。直到今天,科赫发明的这种培养细菌的方法依然在全世界每个细菌实验室里被应用着。这种冻状物的名字叫“固体培养基”。
  为了便于分辨这些细菌,科赫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给细菌穿上了漂亮的彩色外衣,使细菌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了,这是科赫的又一大贡献——细菌染色法。科赫的两大贡献,为全世界研究细菌的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05年,科赫以举世瞩目的成绩,获得了诺贝尔生量学或医学奖。
其他文献
馆长推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每个人生来就会面对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想找到确切的答案却不那么容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着自身的起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时间隧道,穿越到古兽的世界展开一场史前冒险,来探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吧!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彩欣  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  提到侏罗紀,你脑袋里最先想到的动物是什么?没错,一定是恐龙!那你知道恐龙属
期刊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留住记忆”。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被文人墨客视为知己,反映了独特的书房文化。中国有四大名砚,分别是端砚、歙(shè)砚、澄(dèng)泥砚、洮(táo)河砚。这些砚因各自的产地以及石材的不同而得名,今天我们有幸把它们都请到了现场,让它们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有請它们闪亮登场!  一号嘉宾:端砚  特点:根据开采坑口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样子  二号嘉宾:
期刊
哺乳动物大家族的成员很多,如果简单细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小家族:单孔目哺乳动物、有袋类哺乳动物和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下面我们就请三个家族成员代表出来亮个相吧!  单孔目哺乳动物  代表动物:鸭嘴兽  啊-你好,我叫鸭兽,是单孔目哺乳动物家族的代表。按照生物学家的说法,我们单孔目动物很可能是哺乳动物大家族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支。虽然我们是哺乳动物界的“活化石”,可是目前我们的“人丁”非常稀少。今
期刊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都能在古哺乳动物家族中找到它们组先的样子,有这么几个好奇心满满的家伙,听到咱们这次穿越之旅的消息,非磨着我带它们过来,说是要见见它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快去瞧瞧,看它们如愿找到“亲人”了吗?  象,今天生活在陆地上的体形最宠大的动物,体貌特征是拥有一条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象鼻非常灵活,是象自卫和取食饮水的有力工具。雄象还长着一对洁白而威武的象牙。  猛犸象,又叫长
期刊
如果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你會如何安排一天24小时的生活呢?  清晨报晓  你穿越到宋代,首先需要有一个栖身之所。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因为宋代的旅店业很发达,只要你有钱(今天出土的宋钱非常多,你大可背一麻袋穿越回去),就不愁找不到舒适的宾馆、旅店、民宿。在旅店安顿下来之后,你就可以洗个澡,吃顿饭,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第二天清晨,你会在响亮的报晓声中醒来。报晓的通常是寺院的僧人。听到清脆的铁板
期刊
我们很多小读者,都被爸爸妈妈或者亲友叫过“宝贝”,你一定也有这种经历吧?生活中的一些贵重物品,也常被人称为“宝贝”。可是在今天很多人的眼里,“贝”是一种很常见甚至是很普通的海产品,它为什么能和“宝”连在一起呢?这就涉及我国货币的起源了。  你平時买书、买笔、买玩具什么的,都要用钱。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是钱,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换都是以物换物,刚开始时,数量也不多,很难说谁赔谁赚,
期刊
在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些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慢慢出现了。  陆地上的巨兽——你大,我比你还大  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其实原先象有很多种,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非洲象和印度象这两种了。象的进化主要表现在牙齿和头骨上。你看下图的这只大象,它的嘴巴里长着一对突出的下门齿,象一把铁铲,所以就叫铲齿象。它主要生活在辽阔潮湿的热带稀树草原,用长长的下门齿挖掘植物
期刊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养猫,也养狗,不过农村人不会拿猫狗当宠物——那时候也没有“养宠物”的观念,养猫是为了捕鼠,养狗是为了守夜。今天的城里人,基本上都是将猫狗当宠物养了。其实,养宠物的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史,猫、狗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猫、狗被远古人选中饲养,是因为猫有捕鼠的技能,狗有守夜、狩猎的技能——远古人不可能有闲工夫养一只宠物来与自己争夺有限的口粮。  今天的欧洲人将宠物狗当成
期刊
说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你肯定不会陌生。这部小说在我们国家可谓家喻户晓,它不仅深受小孩子的欢迎,成年人也特别喜欢。如果你看过《西游记》,肯定记得其中有一位左手托着宝塔的神仙。他就是托塔天王李靖。在另一本古典名著《封神演义》里,也出现了这位李天王的身影。  神话传说里的托塔王  《西游记》里的李靖是十万天兵天将的统帅,他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他
期刊
海天黯万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  ——宋 陆游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唐 白居易  在你的印象里,标准的“古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文字优美,音韵流畅,暗含典故,而且还……让人看不懂?也许你在书上读到的诗大都属于这种,但如果你看过上面这两首诗,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白居易和陆游都是我国古代的大诗人,而且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