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史修志,旨在用文字和图表记载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如实记述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史志追求图文并茂,其中,影像的呈现自然离不开对照片的恰当运用。一名长期从事档案史志工作的人员,应该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更需练就捕捉精彩瞬间和鉴别影像存史价值的职业技能。
地方志的体裁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图,即图片,包括地图、图画、示意图和照片等。“无图不成志”,是对图片在志书中的地位的肯定。随着摄影技术日趋成熟,以往那种依靠手工绘制图的传统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形象、直观的照片。摄影无疑为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志书编纂的过程中,科学地选入照片,既能将更有价值的图像资料保存下来,同时,能使志书的体例更加完善,信息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在对照片的选择必须坚持权威性、特色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在照片编排的过程中,要在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基础上,做到“协调统一、疏密有致”“要素齐全、注释准确”“详略得当、寓论于图”三条规范性要求。
我目前就職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1985年1月,我加入景洪县档案局(馆)工作,期间经过几次机构调整,至今一直从事史志鉴的编纂修订工作。《景洪县志》是景洪有史以来第一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的县志,也是景洪建国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第一轮修订的《景洪县志》始于1986年,2001年正式出版发行。我们从有史可查的时期开始收集资料,下限至1993年,因为那一年景洪撤县设市。第二轮的修志就以《景洪市志》命名了。我们从县志的修订开始,就有意识地挑选能反映景洪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雨林特色的照片入志来丰富志书内容。2004年,开始编每年一本的《景洪年鉴》,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资料,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是一种资料性年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从形式的视角看,它有编年性、连续性和检索性;一年一编,传播事物相对完整和发展变化的信息,并设置有方便读者查找的检索系统。从内容看,它具有科学性、资料性、全面性、权威性和时间性等特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基本保证。它具有资政、鉴戒、窗口、教育和存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我们在《年鉴》中开始使用摄影,为新一轮的修志收集、积累资料。照片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内容也很多样,在彩页宣传、重要会议、节日活动、摄影作品、史志特刊等栏目里都会大量选用图片资料,我们也会要求撰稿单位提供相关图片资料,以便挑选入鉴。《景洪年鉴》(2007卷)专门开设了“佛教盛事”栏目,刊登景洪地区与佛教活动相关的照片。《景洪年鉴》(2008卷),开设了“景洪佛教胜迹”栏目,用四个版面刊登了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四个乡镇比较有名的佛寺、佛塔图片共26幅。
我对佛教主题影像的拍摄也是基于工作的需求,需要为年鉴和市志收集图像资料,单位就派自己去拍。后来,因工作而爱上了摄影,又对西双版纳傣族的这些日常民间信仰活动感兴趣,就一直在拍,只要有线索就会去拍摄,其中的一部分图片也会被用在年鉴和市志中。从2005年到现在,我拍摄的数字照片装了6个2T的移动硬盘,这还没算上我2004年用尼康F80拍摄的胶片。
西双版纳以秀美风光和旖旎风情引人注目。而植根于这片热土世代传承的民间信仰则耐人寻味、充满智慧。西双版纳可谓佛乡净土,傣家村寨,村村有寺,寺寺有僧,一年之中各种佛事活动不断。在这里,佛教完美地融入了傣家人的生产生活,对南传佛教虔诚的信仰既是“内化于心”,成为傣族民间的自觉追求,又是“外化于行”,成为傣族民间的自觉行动。佛教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真正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推进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一幕幕庄严的法事场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面,一个个定格的永恒瞬间,都可以成为史志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下来的珍贵史料。“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是当代史官的神圣职责。以影像存史,以影像入志,用历史眼光捕捉到的精彩瞬间,显得特别真实。
在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傣族信仰的宗教,与傣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佛寺、佛塔交错起落,它们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所和心中的圣殿。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总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有一种虔诚的神奇感,悠久的傣族佛教信仰,更是让人产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追溯探究的好奇心。
“赕”(音“胆”,编者注)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信众中,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傣族信众通过赕佛拜佛的方式来积功德,愿今生来世得到善报。信众通过布施—“赕”,捐献出自己的财物,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也因此充满了宁静。“赕”的名目极为繁多,不同地方的信众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佛祖的敬仰。“人无老少,事无大小,富的多赕,穷的少赕,富的可以祭牲,可以承盖或修理寺庙的房子,穷的也可以用糯米饭,或者捐钱物,给黄腊等。”信众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大小,以单纯和虔诚的心随喜布施,在佛光的普照下,过着快乐的生活。尽管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但是只要还在继续生活,或许,“赕”在傣族信众的心灵里永远都是单纯和虔诚的。
本人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解,长期跟踪拍摄当地傣族信众赕佛、拜佛的活动。佛寺、经幡、僧童、信众,礼佛、赕佛、诵经、托钵,祭祀、放生、法事、庆典,但凡乡野民间所见所闻,我都用影像记录下来。2007年11月3日,中国最大的南传佛教寺院西双版纳勐泐打佛寺一期工程竣工暨开光大典;2012年12月12日,西双版纳总佛寺开光庆典;2013年7月17日,景洪市勐龙镇为祜巴宰香大长老举行隆重的葬礼;2016年2月18日,西双版纳总佛寺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2017年2月1日至3日,177名傣家男童在西双版纳佛学院集体接受出家仪轨培训,4日,在西双版纳总佛寺集体受沙弥戒,正式出家……这些“与佛有关”的照片,有审美情趣,更有存史价值,我希望以此诠释西双版纳独有的佛教文化和人文风情。收集、保存、应用好这些影像资料,我认为是一名史志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担当。
地方志的体裁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图,即图片,包括地图、图画、示意图和照片等。“无图不成志”,是对图片在志书中的地位的肯定。随着摄影技术日趋成熟,以往那种依靠手工绘制图的传统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形象、直观的照片。摄影无疑为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志书编纂的过程中,科学地选入照片,既能将更有价值的图像资料保存下来,同时,能使志书的体例更加完善,信息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在对照片的选择必须坚持权威性、特色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在照片编排的过程中,要在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基础上,做到“协调统一、疏密有致”“要素齐全、注释准确”“详略得当、寓论于图”三条规范性要求。
我目前就職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1985年1月,我加入景洪县档案局(馆)工作,期间经过几次机构调整,至今一直从事史志鉴的编纂修订工作。《景洪县志》是景洪有史以来第一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的县志,也是景洪建国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第一轮修订的《景洪县志》始于1986年,2001年正式出版发行。我们从有史可查的时期开始收集资料,下限至1993年,因为那一年景洪撤县设市。第二轮的修志就以《景洪市志》命名了。我们从县志的修订开始,就有意识地挑选能反映景洪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雨林特色的照片入志来丰富志书内容。2004年,开始编每年一本的《景洪年鉴》,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资料,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是一种资料性年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从形式的视角看,它有编年性、连续性和检索性;一年一编,传播事物相对完整和发展变化的信息,并设置有方便读者查找的检索系统。从内容看,它具有科学性、资料性、全面性、权威性和时间性等特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基本保证。它具有资政、鉴戒、窗口、教育和存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我们在《年鉴》中开始使用摄影,为新一轮的修志收集、积累资料。照片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内容也很多样,在彩页宣传、重要会议、节日活动、摄影作品、史志特刊等栏目里都会大量选用图片资料,我们也会要求撰稿单位提供相关图片资料,以便挑选入鉴。《景洪年鉴》(2007卷)专门开设了“佛教盛事”栏目,刊登景洪地区与佛教活动相关的照片。《景洪年鉴》(2008卷),开设了“景洪佛教胜迹”栏目,用四个版面刊登了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四个乡镇比较有名的佛寺、佛塔图片共26幅。
我对佛教主题影像的拍摄也是基于工作的需求,需要为年鉴和市志收集图像资料,单位就派自己去拍。后来,因工作而爱上了摄影,又对西双版纳傣族的这些日常民间信仰活动感兴趣,就一直在拍,只要有线索就会去拍摄,其中的一部分图片也会被用在年鉴和市志中。从2005年到现在,我拍摄的数字照片装了6个2T的移动硬盘,这还没算上我2004年用尼康F80拍摄的胶片。
西双版纳以秀美风光和旖旎风情引人注目。而植根于这片热土世代传承的民间信仰则耐人寻味、充满智慧。西双版纳可谓佛乡净土,傣家村寨,村村有寺,寺寺有僧,一年之中各种佛事活动不断。在这里,佛教完美地融入了傣家人的生产生活,对南传佛教虔诚的信仰既是“内化于心”,成为傣族民间的自觉追求,又是“外化于行”,成为傣族民间的自觉行动。佛教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真正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推进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一幕幕庄严的法事场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面,一个个定格的永恒瞬间,都可以成为史志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下来的珍贵史料。“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是当代史官的神圣职责。以影像存史,以影像入志,用历史眼光捕捉到的精彩瞬间,显得特别真实。
在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傣族信仰的宗教,与傣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佛寺、佛塔交错起落,它们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所和心中的圣殿。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总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有一种虔诚的神奇感,悠久的傣族佛教信仰,更是让人产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追溯探究的好奇心。
“赕”(音“胆”,编者注)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信众中,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傣族信众通过赕佛拜佛的方式来积功德,愿今生来世得到善报。信众通过布施—“赕”,捐献出自己的财物,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也因此充满了宁静。“赕”的名目极为繁多,不同地方的信众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佛祖的敬仰。“人无老少,事无大小,富的多赕,穷的少赕,富的可以祭牲,可以承盖或修理寺庙的房子,穷的也可以用糯米饭,或者捐钱物,给黄腊等。”信众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大小,以单纯和虔诚的心随喜布施,在佛光的普照下,过着快乐的生活。尽管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但是只要还在继续生活,或许,“赕”在傣族信众的心灵里永远都是单纯和虔诚的。
本人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解,长期跟踪拍摄当地傣族信众赕佛、拜佛的活动。佛寺、经幡、僧童、信众,礼佛、赕佛、诵经、托钵,祭祀、放生、法事、庆典,但凡乡野民间所见所闻,我都用影像记录下来。2007年11月3日,中国最大的南传佛教寺院西双版纳勐泐打佛寺一期工程竣工暨开光大典;2012年12月12日,西双版纳总佛寺开光庆典;2013年7月17日,景洪市勐龙镇为祜巴宰香大长老举行隆重的葬礼;2016年2月18日,西双版纳总佛寺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2017年2月1日至3日,177名傣家男童在西双版纳佛学院集体接受出家仪轨培训,4日,在西双版纳总佛寺集体受沙弥戒,正式出家……这些“与佛有关”的照片,有审美情趣,更有存史价值,我希望以此诠释西双版纳独有的佛教文化和人文风情。收集、保存、应用好这些影像资料,我认为是一名史志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