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即将过去,此刻会不会有一些小孩儿正在心中暗爽呢?为了可以暂别那种呛鼻子的水味儿,以及水池边的臭脸。
一到了夏天,在城市的每个泳池的浅水区,必然会出现成对的臭脸——一张凄苦的对着一张狰狞的。每个少儿泳班里,至少会有2~3对这样的冤家。孩子或者因为胆小怕水不敢做动作,或者因为缺少运动天赋学得比别人慢,拼命在水池里惊慌沉浮犹如落入魔掌。一位家长(通常是妈妈)在岸上一边指手画脚一边脸红脖子粗的吼叫,最终通常孩子实在不能承受家长的情绪而崩溃的大哭起来。而老羞成怒的家长会拿着教练的长棍去杵孩子的身体,似乎要将熊孩子杵进地缝里——自己也快要哭了。
这一幕真是人间惨剧。在中国,游泳班几乎成了钢琴课的一个压缩版。因钢琴课造成亲子关系中永久的裂隙,这样的案子咨询里常见,学游泳虽不像练琴是日复一日的折磨,但是仍然很难想象这样的夏天给孩子心理不留下坏的影响。正所谓父母皆祸害,无处不创伤。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小孩子必须要学游泳。今天哪个父母如果竟敢让孩子不学游泳会显得很不羁。但为什么一定要学游泳呢?游泳是基本生存技能么?要是那样的话,爬行动物何必费那么大劲跨出海洋?掉水里可以自救?周知越会水,“掉”水里的可能性越大,出意外的可能性也越大。考虑一个正常人失足落水的几率,与其教他以游泳自救,不如教育孩子远离水边。如果遇到不可抗的水险,会不会游泳就更不是得救的决定因素了。游泳可以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品质没错,但跨栏也行啊,为何不见国人热衷于让孩子练习跨栏,还是觉得跨栏没什么用吧。
就算我们认为游泳是一个必学的技能,又为什么一定要限时学会呢?漂浮于水是人的物理性,智力正常的人如果死都学不会游泳,肯定是心理问题。就像学车、学钢琴,虽然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但最终没有会不会,只有好不好。那为什么当孩子在一个十几次的短训班里不能大致模仿出某種泳姿的样子,就要得到那样严厉的惩罚呢?
父母有难言之隐。首先是对于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象发展的恐惧。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有种绝对控制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延伸到孩子身上。孩子被看作自我秩序的一部分,当泳班承诺说15次包会的时候,在这些父母心里,5次时候应该做到什么样,10次做到什么样,就自动画出蓝图,如果居然孩子不按心中既定秩序来的时候,父母就会抓狂。弗洛伊德时代会认为这样的父母可能在肛欲期没有发展好,中国的学者曾奇峰觉得可以直接叫钢琴期问题。这样的父母培养下茁壮成长的孩子,将来很有潜力成为近来颇为时髦的强迫症人格。
对于钢琴期型父母来说,孩子令人抓狂主要是由于对内在秩序感的破坏,他们拼命努力的,只是想尽快搞定、摆平;而对于自恋的父母来说,如果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将会承受比钢琴期型父母更多的折磨。孩子在跟别的孩子比较,或者跟同时期的自己比较中表现出来的“笨”“怂”“弱”对这些父母是毁灭性的,因为这会使孩子完全从性质上变成坏的。孩子的意象腐烂了,垃圾了,因为孩子被认为即是自己,孩子实际上在用他的“笨”“怂”“弱”来逼迫父母直面自己内心的这些否认的部分,父母也面临变“坏”、腐烂的险境,而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所以自恋型父母面对熊孩子何止是急躁,几近于暴怒。
难言之隐一旦被言说,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或许是自己不再傻傻巡逻在池边对着熊孩子怒吼,或许下回再在池边看到这样的父母,可以在心里默默地鄙视一下,或许还有别的或许。不过眼下让我们先回到父母们的小时候,给岁月一个安慰。80年代,城市里公共泳池少,夏天能享受到游泳乐趣的大人孩子,都珍惜得不得了。对于正常人家,泳池就是最好的亲子场地,孩子在爸妈的腰上卷着,脖子上挂着,腻的可欢喜。中国人是不习肌肤之亲的,即便在家人间。小时候在泳池里的感觉,甜蜜的、变态的,都被身体深刻地记着,长大了的80后70后,会觉得在泳池里的夏天才是一个好夏天,当他们真诚地把这最好的礼物奉献给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想孩子能在享受快乐之余超越自己,弥补跟父母学游泳姿势不标准的遗憾。没游过的,更想要让孩子享受上自己打小羡慕又没有机会享受的更“高级”的夏天。没关系,这些的美好都在呢,只要我们慢慢来。
一到了夏天,在城市的每个泳池的浅水区,必然会出现成对的臭脸——一张凄苦的对着一张狰狞的。每个少儿泳班里,至少会有2~3对这样的冤家。孩子或者因为胆小怕水不敢做动作,或者因为缺少运动天赋学得比别人慢,拼命在水池里惊慌沉浮犹如落入魔掌。一位家长(通常是妈妈)在岸上一边指手画脚一边脸红脖子粗的吼叫,最终通常孩子实在不能承受家长的情绪而崩溃的大哭起来。而老羞成怒的家长会拿着教练的长棍去杵孩子的身体,似乎要将熊孩子杵进地缝里——自己也快要哭了。
这一幕真是人间惨剧。在中国,游泳班几乎成了钢琴课的一个压缩版。因钢琴课造成亲子关系中永久的裂隙,这样的案子咨询里常见,学游泳虽不像练琴是日复一日的折磨,但是仍然很难想象这样的夏天给孩子心理不留下坏的影响。正所谓父母皆祸害,无处不创伤。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小孩子必须要学游泳。今天哪个父母如果竟敢让孩子不学游泳会显得很不羁。但为什么一定要学游泳呢?游泳是基本生存技能么?要是那样的话,爬行动物何必费那么大劲跨出海洋?掉水里可以自救?周知越会水,“掉”水里的可能性越大,出意外的可能性也越大。考虑一个正常人失足落水的几率,与其教他以游泳自救,不如教育孩子远离水边。如果遇到不可抗的水险,会不会游泳就更不是得救的决定因素了。游泳可以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品质没错,但跨栏也行啊,为何不见国人热衷于让孩子练习跨栏,还是觉得跨栏没什么用吧。
就算我们认为游泳是一个必学的技能,又为什么一定要限时学会呢?漂浮于水是人的物理性,智力正常的人如果死都学不会游泳,肯定是心理问题。就像学车、学钢琴,虽然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但最终没有会不会,只有好不好。那为什么当孩子在一个十几次的短训班里不能大致模仿出某種泳姿的样子,就要得到那样严厉的惩罚呢?
父母有难言之隐。首先是对于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象发展的恐惧。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有种绝对控制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延伸到孩子身上。孩子被看作自我秩序的一部分,当泳班承诺说15次包会的时候,在这些父母心里,5次时候应该做到什么样,10次做到什么样,就自动画出蓝图,如果居然孩子不按心中既定秩序来的时候,父母就会抓狂。弗洛伊德时代会认为这样的父母可能在肛欲期没有发展好,中国的学者曾奇峰觉得可以直接叫钢琴期问题。这样的父母培养下茁壮成长的孩子,将来很有潜力成为近来颇为时髦的强迫症人格。
对于钢琴期型父母来说,孩子令人抓狂主要是由于对内在秩序感的破坏,他们拼命努力的,只是想尽快搞定、摆平;而对于自恋的父母来说,如果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将会承受比钢琴期型父母更多的折磨。孩子在跟别的孩子比较,或者跟同时期的自己比较中表现出来的“笨”“怂”“弱”对这些父母是毁灭性的,因为这会使孩子完全从性质上变成坏的。孩子的意象腐烂了,垃圾了,因为孩子被认为即是自己,孩子实际上在用他的“笨”“怂”“弱”来逼迫父母直面自己内心的这些否认的部分,父母也面临变“坏”、腐烂的险境,而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所以自恋型父母面对熊孩子何止是急躁,几近于暴怒。
难言之隐一旦被言说,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或许是自己不再傻傻巡逻在池边对着熊孩子怒吼,或许下回再在池边看到这样的父母,可以在心里默默地鄙视一下,或许还有别的或许。不过眼下让我们先回到父母们的小时候,给岁月一个安慰。80年代,城市里公共泳池少,夏天能享受到游泳乐趣的大人孩子,都珍惜得不得了。对于正常人家,泳池就是最好的亲子场地,孩子在爸妈的腰上卷着,脖子上挂着,腻的可欢喜。中国人是不习肌肤之亲的,即便在家人间。小时候在泳池里的感觉,甜蜜的、变态的,都被身体深刻地记着,长大了的80后70后,会觉得在泳池里的夏天才是一个好夏天,当他们真诚地把这最好的礼物奉献给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想孩子能在享受快乐之余超越自己,弥补跟父母学游泳姿势不标准的遗憾。没游过的,更想要让孩子享受上自己打小羡慕又没有机会享受的更“高级”的夏天。没关系,这些的美好都在呢,只要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