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韩素音
她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与比利时贵族小姐的女儿,是中国驻英外交官之妻,是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中国“对外友好大使”; 她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往返于中西之间,为毛泽东和周恩来撰写传记;她的自传小说《瑰宝》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恋》,获奥斯卡三项大奖,据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1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
但时代变迁,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从未知晓韩素音的名字。当我们开始了解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了解她、知晓她,能够借助的只有她留给历史的文字,留给亲人的回忆,还有那些成为绝版的照片。第一次看到韩素音的照片,满脸的皱纹是岁月的沧桑,但与这些沧桑极不符的是那双明澈的眼睛,就像嬰儿般透彻明亮。身份的复杂、人生的坎坷从未污浊她内心的干净与赤诚。
韩素音,并不是她真正的名字,而是“汉属英”的音译,一个中国人在辗转各处后加入了英籍。她在中国是打字员、助产士,在英国是医学博士,在马来西亚是药房老板,在新加坡是大学讲师,5部传记性著作让她成为职业作家。但无论飘在哪里,她与中国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韩素音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的父亲是第一代庚款留学生,在比利时留学时,和一位比利时姑娘相爱成婚,这位姑娘就是韩素音的母亲玛格丽特·丹尼斯。
当韩素音以欧亚混血儿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跟随丈夫回到了中国,并因欧洲人的身份忍受着难熬的痛苦。那一天正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父亲赐名周月宾,那是父亲把韩素音当作了从月亮上迎来的一个客人。此后每逢过生日,父亲都会送月饼给她当作生日礼物,甚至直到她长大成人,长期远离中国的时候,月饼成了她对家乡的思念。
就这样,韩素音带着欧亚混血儿的身份经历了复杂的人生,然而她对自己的中国烙印深信不疑,“我们是时代的产物,受到历史的影响。我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中国在1900年发生了一场‘拳匪’之乱,欧洲人是这么叫的,中国人称为义和团起义,由于这一事件,我的中国父亲没有去考科举,做翰林,却娶了我的比利时母亲。找树要寻根。我得回到根上去”。
1937年国内“七七事变”发生,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的韩素音,在异国参加集会和演讲,声援中国抗日。1938年,她决定回到中国。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自己得回去。于是,她登上了从马赛开往香港的轮船。在那艘轮船上,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唐保黄。这段开始甜蜜、后来苦涩的婚姻,成为韩素音一生中最不愿回首的痛楚。那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当初誓为祖国献身的丈夫却反对她去做救护工作,并因她创作出书殴打她。1947年,唐保黄战死东北战场,韩素音才得以结束这段婚姻。
但中国丈夫带给她的痛苦并没有减少韩素音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在她那部被改编成电影的自传小说《瑰宝》中,她说,“在香港我可以闻到从大陆来的尘土,感受到从大陆来的气息;要是留在英国,我就会枯萎,成为一具毫无生气的活着的木乃伊”。
成为专职作家的韩素音周游各国,做访问,做演说,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做关于中国的演说。那时候,中国和外界隔绝,韩素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成了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并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她后来的丈夫陆文星是一名印度军官,夫妻二人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97年7月,韩素音和陆文星在北京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对外友好大使”称号。韩素音更把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写成了文字。她的三叔将自己收藏的家族书信和照片给她,供她写书用。她也完成了自己的5部自传,并著有毛泽东、周恩来传记,每一部作品里都带着中国留给她的痕迹。
韩素音想帮助祖国建设,于是安排在邮电管理局工作的堂弟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电信现代化。后来,她还用自己的创作积蓄设立了5项奖金:“中外科学基金奖”、“青年外语奖”、“普及英语奖”和用于奖励优秀翻译作品的“彩虹奖”和“印中友谊奖”。她穷其一生热爱着中国,更不允许他人侮辱中国。
1990年的英国,在韩素音为中国留学生设立奖学金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华人出言不逊讥讽中国并往中国政府脸上抹黑,当时已逾七旬的韩素音怒不可遏,她厉声斥责:这里的英国朋友对中国现在的形势不了解,还情有可原,需要沟通、交流,但是你不需要,你需要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买张机票回上海,去亲眼看看,找亲朋谈谈,比坐在这儿提问题强得多!
20多年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这位老人在瑞士小城洛桑无疾而终,享年96岁。当这位出生在中国、远离中国,却又未曾离开中国的老人和这个世界别离的时候,人们试图触摸她那颗赤热的爱国之心,还原她传奇的一生。然而对于她那些生活在中国的亲人来说,她只是远隔重洋、在外游学的长者或姐妹,无论她身处何方,这里有她永远的血脉与故乡。她离开了中国,却将中国传播给了整个世界。
她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与比利时贵族小姐的女儿,是中国驻英外交官之妻,是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中国“对外友好大使”; 她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往返于中西之间,为毛泽东和周恩来撰写传记;她的自传小说《瑰宝》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恋》,获奥斯卡三项大奖,据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1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
但时代变迁,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从未知晓韩素音的名字。当我们开始了解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了解她、知晓她,能够借助的只有她留给历史的文字,留给亲人的回忆,还有那些成为绝版的照片。第一次看到韩素音的照片,满脸的皱纹是岁月的沧桑,但与这些沧桑极不符的是那双明澈的眼睛,就像嬰儿般透彻明亮。身份的复杂、人生的坎坷从未污浊她内心的干净与赤诚。
韩素音,并不是她真正的名字,而是“汉属英”的音译,一个中国人在辗转各处后加入了英籍。她在中国是打字员、助产士,在英国是医学博士,在马来西亚是药房老板,在新加坡是大学讲师,5部传记性著作让她成为职业作家。但无论飘在哪里,她与中国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韩素音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的父亲是第一代庚款留学生,在比利时留学时,和一位比利时姑娘相爱成婚,这位姑娘就是韩素音的母亲玛格丽特·丹尼斯。
当韩素音以欧亚混血儿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跟随丈夫回到了中国,并因欧洲人的身份忍受着难熬的痛苦。那一天正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父亲赐名周月宾,那是父亲把韩素音当作了从月亮上迎来的一个客人。此后每逢过生日,父亲都会送月饼给她当作生日礼物,甚至直到她长大成人,长期远离中国的时候,月饼成了她对家乡的思念。
就这样,韩素音带着欧亚混血儿的身份经历了复杂的人生,然而她对自己的中国烙印深信不疑,“我们是时代的产物,受到历史的影响。我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中国在1900年发生了一场‘拳匪’之乱,欧洲人是这么叫的,中国人称为义和团起义,由于这一事件,我的中国父亲没有去考科举,做翰林,却娶了我的比利时母亲。找树要寻根。我得回到根上去”。
1937年国内“七七事变”发生,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的韩素音,在异国参加集会和演讲,声援中国抗日。1938年,她决定回到中国。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自己得回去。于是,她登上了从马赛开往香港的轮船。在那艘轮船上,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唐保黄。这段开始甜蜜、后来苦涩的婚姻,成为韩素音一生中最不愿回首的痛楚。那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当初誓为祖国献身的丈夫却反对她去做救护工作,并因她创作出书殴打她。1947年,唐保黄战死东北战场,韩素音才得以结束这段婚姻。
但中国丈夫带给她的痛苦并没有减少韩素音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在她那部被改编成电影的自传小说《瑰宝》中,她说,“在香港我可以闻到从大陆来的尘土,感受到从大陆来的气息;要是留在英国,我就会枯萎,成为一具毫无生气的活着的木乃伊”。
成为专职作家的韩素音周游各国,做访问,做演说,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做关于中国的演说。那时候,中国和外界隔绝,韩素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成了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并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她后来的丈夫陆文星是一名印度军官,夫妻二人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97年7月,韩素音和陆文星在北京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对外友好大使”称号。韩素音更把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写成了文字。她的三叔将自己收藏的家族书信和照片给她,供她写书用。她也完成了自己的5部自传,并著有毛泽东、周恩来传记,每一部作品里都带着中国留给她的痕迹。
韩素音想帮助祖国建设,于是安排在邮电管理局工作的堂弟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电信现代化。后来,她还用自己的创作积蓄设立了5项奖金:“中外科学基金奖”、“青年外语奖”、“普及英语奖”和用于奖励优秀翻译作品的“彩虹奖”和“印中友谊奖”。她穷其一生热爱着中国,更不允许他人侮辱中国。
1990年的英国,在韩素音为中国留学生设立奖学金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华人出言不逊讥讽中国并往中国政府脸上抹黑,当时已逾七旬的韩素音怒不可遏,她厉声斥责:这里的英国朋友对中国现在的形势不了解,还情有可原,需要沟通、交流,但是你不需要,你需要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买张机票回上海,去亲眼看看,找亲朋谈谈,比坐在这儿提问题强得多!
20多年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这位老人在瑞士小城洛桑无疾而终,享年96岁。当这位出生在中国、远离中国,却又未曾离开中国的老人和这个世界别离的时候,人们试图触摸她那颗赤热的爱国之心,还原她传奇的一生。然而对于她那些生活在中国的亲人来说,她只是远隔重洋、在外游学的长者或姐妹,无论她身处何方,这里有她永远的血脉与故乡。她离开了中国,却将中国传播给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