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中长跑项目;心理障碍;原因;
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4(A)—0037—02
中长跑项目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锻炼、测试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心肺呼吸系统功能的主要项目,并且此项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然而,由于该项目运动量相对较大,平时部分教师使用的练习方法欠妥等原因,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此项目已经丧失了兴趣,没有了练习的积极性,甚至都持有排斥、厌烦的逆反心理,为此给学生的测试增加了较大的思想包袱、心理负担。所以,本文以测试1000米/800米跑为例,并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一套学生在测试之前克服中长跑项目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项目本身的特点。1000米/800米属于中长跑项目中的中跑项目,是极限下强度的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乳酸大量增加,最大吸氧量、肺活量也均达到很高值。因此,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必须有很强的心肺功能才能具备承受后半程高浓度代谢产物——血乳酸的能力和调整pH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长时间的身体训练,身体各项机能都不高的情况下,运动时就必然要承受因为身体机能不强而产生的在身体方面的压力,这就更需要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这样才会完成比赛任务。也就是说,1000米/800米跑超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范围,所以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
2. 学生体质方面。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長期以来,学生因为体质下降使得平时的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学生测试的成绩差距越拉越大,要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时力不从心已经是学生普遍的反应。这使得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以前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难以忍受的生理现象,测试时未能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时失利的沮丧心理,体质方面的“力不从心”与要完成教学任务时必须要“迫不得已”地练习的矛盾心理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形成消极的影响,使学生对中长跑项目逐渐地产生了心理障碍。
3. 教学方法方面。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循规蹈矩、较为呆板、缺乏变化。显然,在教学观念还未彻底转变的情况下,教师在设计中长跑项目的练习方法时更多地会让学生顺着跑道一跑到底,时间久了学生就觉得内容枯燥、乏味。即使学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埋怨情绪,部分教师也不会很好地接纳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尽快创新或者变换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的练习方法,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动员和教育,而是谴责、批评学生的“懒惰”,间接地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的身体还要承受各种不良反应,致使学生很不喜欢,也极力逃避这项运动。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生对中长跑产生心理障碍其实可归结于赛前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出来。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的赛前状态有准备状态;使运动员工作能力下降或者不能发挥工作能力的赛前状态有起赛热症和起赛冷淡。由于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反射,因而它的可塑性很大。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如何调整学生不良的赛前状态。下面便是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种具体实用的方法。
1. 制订学生测试前的最低目标成绩。可根据学生以前测试过1000米/800米的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来制订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这就要求学生至少要清楚两个成绩,即以前测试过的成绩和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不断锻炼,他们的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等方面都比以前更加健康、全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肯定会好于以前测试过的成绩,让他们首先从心理上、思想上接受这一事实,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他们心理方面的负担。
2. 解释“极点”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极点”是在跑的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而出现的胸闷、呼吸困难、动作无力、跑速降低、难于继续跑等现象。当“极点”的难关被突破后,身体运动能力便会逐渐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教师应通过解释“极点”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极点”的出现是人体机能正常的运动生理现象;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内脏器官的神经提高到一定的兴奋高度,可使内脏器官适应身体剧烈运动的需要;当“极点”出现后要注意呼吸节奏,要有意识地加强呼吸,特别是加深呼气,让身体吸进较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在运动时达到最佳境界。测试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达到忘记周围环境的境界,即“看不见”运动场边的树木、建筑物等,“听不见”周边的喧哗声,更不去想测试项目的“可怕性”,而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测试当中,要全身心地投入测试,跟紧前面的学生,并且要超越前面的学生,提醒自己每一刻都不要被其他的学生“抛弃”、“甩掉”,每一刻自己都在进步。让学生明白通过本次测试可以挑战自己的运动能力,鼓励学生要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实现征服对手的喜悦和快感,从而使他们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样,学生会只想着如何克敌制胜,如何进入教师所说的最佳境界,而渐渐放松紧张的情绪,形成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
4. 创造跑前轻松的环境氛围。(1)促成一对一的相互帮助小组。测试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相互帮助。要求帮助者在搭档测试过程中要全程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途中为其加油、助威,并注意有没有摔倒等异常现象,到达终点后要马上搀扶自己的搭档,并且慢走一段距离,以免其因体力不支等原因而发生昏厥晕倒、重力性休克等情况。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可靠的后勤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使他们缓解了紧张的情绪,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测试任务。
(2)让笑声冲淡紧张氛围。起跑之前教师可以巧抓时机借助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言谈举止来开一开玩笑,让学生们都笑一笑、乐一乐,以缓解他们赛前高度的紧张心理,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测试出好的成绩。
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4(A)—0037—02
中长跑项目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锻炼、测试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心肺呼吸系统功能的主要项目,并且此项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然而,由于该项目运动量相对较大,平时部分教师使用的练习方法欠妥等原因,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此项目已经丧失了兴趣,没有了练习的积极性,甚至都持有排斥、厌烦的逆反心理,为此给学生的测试增加了较大的思想包袱、心理负担。所以,本文以测试1000米/800米跑为例,并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一套学生在测试之前克服中长跑项目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项目本身的特点。1000米/800米属于中长跑项目中的中跑项目,是极限下强度的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乳酸大量增加,最大吸氧量、肺活量也均达到很高值。因此,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必须有很强的心肺功能才能具备承受后半程高浓度代谢产物——血乳酸的能力和调整pH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长时间的身体训练,身体各项机能都不高的情况下,运动时就必然要承受因为身体机能不强而产生的在身体方面的压力,这就更需要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这样才会完成比赛任务。也就是说,1000米/800米跑超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范围,所以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
2. 学生体质方面。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長期以来,学生因为体质下降使得平时的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学生测试的成绩差距越拉越大,要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时力不从心已经是学生普遍的反应。这使得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以前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难以忍受的生理现象,测试时未能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时失利的沮丧心理,体质方面的“力不从心”与要完成教学任务时必须要“迫不得已”地练习的矛盾心理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形成消极的影响,使学生对中长跑项目逐渐地产生了心理障碍。
3. 教学方法方面。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循规蹈矩、较为呆板、缺乏变化。显然,在教学观念还未彻底转变的情况下,教师在设计中长跑项目的练习方法时更多地会让学生顺着跑道一跑到底,时间久了学生就觉得内容枯燥、乏味。即使学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埋怨情绪,部分教师也不会很好地接纳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尽快创新或者变换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的练习方法,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动员和教育,而是谴责、批评学生的“懒惰”,间接地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的身体还要承受各种不良反应,致使学生很不喜欢,也极力逃避这项运动。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生对中长跑产生心理障碍其实可归结于赛前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出来。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的赛前状态有准备状态;使运动员工作能力下降或者不能发挥工作能力的赛前状态有起赛热症和起赛冷淡。由于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反射,因而它的可塑性很大。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如何调整学生不良的赛前状态。下面便是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种具体实用的方法。
1. 制订学生测试前的最低目标成绩。可根据学生以前测试过1000米/800米的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来制订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这就要求学生至少要清楚两个成绩,即以前测试过的成绩和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不断锻炼,他们的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等方面都比以前更加健康、全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本次测试的最低目标成绩肯定会好于以前测试过的成绩,让他们首先从心理上、思想上接受这一事实,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他们心理方面的负担。
2. 解释“极点”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极点”是在跑的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而出现的胸闷、呼吸困难、动作无力、跑速降低、难于继续跑等现象。当“极点”的难关被突破后,身体运动能力便会逐渐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教师应通过解释“极点”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极点”的出现是人体机能正常的运动生理现象;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内脏器官的神经提高到一定的兴奋高度,可使内脏器官适应身体剧烈运动的需要;当“极点”出现后要注意呼吸节奏,要有意识地加强呼吸,特别是加深呼气,让身体吸进较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在运动时达到最佳境界。测试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达到忘记周围环境的境界,即“看不见”运动场边的树木、建筑物等,“听不见”周边的喧哗声,更不去想测试项目的“可怕性”,而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测试当中,要全身心地投入测试,跟紧前面的学生,并且要超越前面的学生,提醒自己每一刻都不要被其他的学生“抛弃”、“甩掉”,每一刻自己都在进步。让学生明白通过本次测试可以挑战自己的运动能力,鼓励学生要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实现征服对手的喜悦和快感,从而使他们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样,学生会只想着如何克敌制胜,如何进入教师所说的最佳境界,而渐渐放松紧张的情绪,形成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
4. 创造跑前轻松的环境氛围。(1)促成一对一的相互帮助小组。测试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相互帮助。要求帮助者在搭档测试过程中要全程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途中为其加油、助威,并注意有没有摔倒等异常现象,到达终点后要马上搀扶自己的搭档,并且慢走一段距离,以免其因体力不支等原因而发生昏厥晕倒、重力性休克等情况。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可靠的后勤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使他们缓解了紧张的情绪,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测试任务。
(2)让笑声冲淡紧张氛围。起跑之前教师可以巧抓时机借助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言谈举止来开一开玩笑,让学生们都笑一笑、乐一乐,以缓解他们赛前高度的紧张心理,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测试出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