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品概况
1.基本指标:和田白玉子料、112X56X53mm、531g。
2.整件作品呈三棱柱形,前尖后平。观音双手合十站立(合十的手部及身体与大山融为一体),观音自然俯视,头巾以曲水雕简约勾勒。
3.左前侧,借用一条黑沁色绺为莲花茎,用“曲水雕”琢一昂然向上的白莲花。
4.右前侧为整个素面。背面以“曲水雕”琢四个聚散、 正反、大小随机不同的“漩涡纹”,似行云、流水或星辰。
5.通体只有底部是平面(是作者擅用的解放底座法),其他都是凹凸的弧面,只是弧度大小的区别。
二、作品要素与文本分析
本作品的要素与文本包括材料方面的和田白玉子料,造形纹饰方面的观音、莲花、漩涡纹,工艺方面的曲水雕、浮雕与圆雕的结合,以及文本高山曲水等。
1.和田白玉子料
本作品采用珍贵、优质的和田白玉子料。该料体量相对较大,原本应该属于平凸型,再断裂而成,竖起来呈三棱柱状,本身就有山的精神。作者首先利用了材料的这个特点,保持了原有体量和视觉特征。同时白玉在审美方面具有润白、洁白、朦胧、大方等特殊的意味,在本作中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陈美同在鉴赏文章中写道“猛地一看以为就是块原料,仔细看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竟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 ……白衣观音全身包括头冠都是白色,洁白纯净,如莲如月如玉,代表菩提心。”曹静思在《曲赴知音》一开头就写道:“一方和田白玉子料,体凝如脂,圆润天成。寥寥几笔,随形勾勒出观世音菩萨的慈容。”说明作品玉石的特征和美丽是首先让人获得的,因此好作品首先要表达玉石的美,利用好玉石本身的精神。其中的“慈容”,有人物造型和开相的因素,更加重要的是玉的润白的体现。石青在《精神见于山川》的评论中进一步写道:“本作品采用珍贵、优质的和田白玉子料,首先给人美的视觉冲击,圆润不失坚韧、厚重不失灵动,纯净不失单调,无论是表达白衣使者的观音,还是佛的神性,自然的灵性都是再好不过的。”玉石材料的利用是玉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同时玉文化还会造就玉雕的独特性,甚至独立性。
2.造形与纹饰
作品造形与纹饰非常简练,依玉自然形态,顺势线雕一双手合十站姿观音,侧下利用色绺作梗雕一朵莲花,背后琢四个漩涡纹。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一方面作为画面布局的需要和绺裂的利用,关键是蕴含了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水”。曹静思:“当我睁开双眼,眼前这块白玉观音正低眉微笑,一朵出水莲花,从心中升起……”以这段话作为结语,联系了作品“出水莲花”,也联络了作品与内心。同样,背面四个漩涡纹除了起到画面的动感与大山之稳重对应外,也暗示了“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曹静思描绘的“过岫仙霧,云卷云舒,瑞气汇集,水涡氤氲”“空山云雾”等。作品纹饰虽少,但必不可少,并丰富了主题内涵。
3.工艺
王一卜先生做了不少浮雕与圆雕融合的作品,比如《登飞来峰》《若谷》等。这种融合工艺在山子雕上早就有之,但在摆件上体现了不同于单一浮雕和圆雕的表现形式。比如《登飞来峰》的多时空及其融合,也是处理虚实微妙关系的手法。本作品这种工艺将观音与高山融为一体,与多文本融合的主题构思相一致。石青指出:“本作品充分利用材料的原来特征,将观音与山水平等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光是起到保大、保形的作用,而是遵循天然材料的天性,把自己的想法与自然天性融合,体现了庄子所说‘以天合天’的境界。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还与‘观音山、菩提心’的内涵高度一致。”
曲水雕是王一卜先生提出、推崇的技法,可能得益于书画技法,或自小对水的熟悉、揣摩,是一种模仿自然、顺应自然之法。细观观音线条、莲花和漩涡纹,都是此法的体现,也与主题密切相连。山高自然水长,曲水则更长。石青认为:“本作曲水雕直接成为了内容。”曹静思写道:“曲水如玉,灵动而蜿蜒,就像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慈悲心,顺着众生的心意流转着滋润着世间有情。”
4.高山曲水
高山曲水是作品的名称,源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同时又是观音题材,两个不同文本的结合是本作品的表现手法,试图用此表达一种新的内涵。所以用高山曲水而不用高山流水,其中的差异就理所当然了。同时,曲水也对应了作者擅长的曲水雕技法,曲水能够衬托山之高、水之长。作品并没有直接描绘水,用了虚的方式。山高自然蓄水,左侧下面的莲花也在云雾中,自然也长在水里的;背后的漩涡云气也是水的外在表现。高山曲水自然是高山流水典故的内涵,又不同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单一内涵,而是融合了观音题材,比单一表达观音又有变化。细节处,高山与观音的巍峨相衬,体现了“观音山”的意境;曲水又表达了“菩提心”。曹静思正是感悟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自己的思绪,神游于“双音”之间。她写道:“怅然长叹,闭上双眼,身前身后竟响起淙淙的流水声,叮咚悉索,汇成波澜拍石,重重叠叠,不绝于耳。”她引用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之典故,强化了观音与“音”的关系。观世音菩萨说:“一开始,我把注意力专注在听觉闻性中,收摄意念,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慢慢地,连听不听都不执着了……到最后,连空寂都没有了,忽然超出了世界,圆融无碍……众生的起心动念我已全然明了,即可闻声救苦,真心感应。”
三、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将知音与观音叠加是作品的核心创意。这种手法也是王一卜所惯用,如《兑变》系列中“蝉”与“禅”的叠加,《福音》中观音与蝙蝠的叠加等。作为玉雕作品“双音叠玉”应该是对作品的整体概括。知音是高超演奏家与鉴赏者的共鸣,观音是超凡法力与广大众生的感应,共同建筑在具有神性、博爱、智慧和礼乐等特性的和田玉之上。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用山与水,又契合了孔子玉德论中的“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四个漩涡纹,既是云气,又是梵高的“星云”,借助白玉的光气,同样顺同了孔子“气如白虹,天也”的精神。因此,“双音叠玉”诠释了我们与天地的关系。不过,本作品还演绎了外人有所不知的知音故事。 我们有幸借助王一卜《高山曲水》作品参与玉器鉴赏写作大赛,作品可谓高山仰止,写作可称曲水流觞,演绎文化轶事。
四、《高山曲水》鉴赏作文、点评选登
1.《名山有仙住 真佛话家常》
作者:陈美同(国家和田玉鉴定评估大师、重庆)
好玉雕可以赋予玉新的生命。本作品采用三棱柱形和田白玉子料,猛地一看以为就是块原料,仔细看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竟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可谓出神入化了。既保留了原料的原始美,又感到很有深意。作者的处理方案除了秉承向来惜料的传统,突出和保留材料本身的美外,会不会有其他的深思熟虑呢?
出神入化 引人入胜
本作品表现了观音双手合十站立,远看与山融为一体,好似云中山峰,整体大气磅礴,已有神圣之感。这是一尊“白衣观音”,圣洁的白衣观音是大有来头的,如此呈现,不觉妙哉。白衣观音又称白衣观自在母,去往他化自在天最高处驯化教化魔王天。白衣观音是知名度极高的,全身包括头冠都是白色,潔白纯净,如莲如月如玉,代表菩提心。在近乎羊脂玉上雕琢白衣观音,温润洁白的灵性,仿佛似玉造就此像;雕琢后又似观音化为玉,实在是高明,灵与玉完美的结合,不分彼此!
作品如仙如梦,简单大气的轮廓反而是最吸引我、拨动我心弦的,只有头冠部分突出整体,好似观音抬头撑开一团云雾,法力无边,一团和气,带来光明。观音开脸简洁而慈祥自在,与手部轮廓相映衬,表达了自在庄严观音特有气质,也最容易聚焦人们的目光,在这里展开欣赏路径。巧妙也在这里,看似简单,想出效果,拿捏好比例,实则不易。而作者十分有悟性,竟以简洁的曲水雕技法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义。前后左右看作整体既似虚无缥缈中而聚来,又有衣衫兜风而降之风采;侧面的一缕黑绺被安排一朵妙莲,昂首盛开,好似与观音一同仙驾带风而来,仿佛仙子伴随左右,煞好!莲花位置安排就跟和玉上一缕黑绺位置说好了似的,观音自在的一个俯视,圣洁的莲花给了一个回眸,莲花与佛像如影随形!背面四个曲水雕漩涡纹,感觉是菩萨飞来带风,颇有动感、画面感,也有趣味感,与山的稳重相对,却是点睛之雕。
深入浅出 意犹未尽
《高山曲水》仅四个字拆解含义,对应主题就更有意思。我理解整个作品远看如山峰,近看白衣观音现身欲界之顶,他化自在天前往教化魔王天,正如当下被无穷无尽的诱惑充斥着,人们常常无法分辨是非真相。白衣观音法力、地位、境界之高和佛教文化里训教魔王天的神迹等诸多含义整合为“高山”二字,有印证了作品观音与大山的融合。曲水既表达了雕琢技法又比喻成事应上善若水,时机吻合且水到渠成。曲水有连接的意思,既连接了现实与精神,又连接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知音的关系。作品名称里没有一个佛字或者观音二字,但与作品高度呼应,简洁而不平凡,真是深入浅出,意犹未尽。
记得朋友家里挂了一幅“名山有仙住,真佛话家常”的对联。佛教称目前已是末法时代,地狱、人间、天堂实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真佛真菩萨早已隐匿在人间,帮助度化大众,正如这件作品,给人一种菩萨显现的真实感觉。
2.林男点评
作者对作品的感悟有三:一是感受到了作品的神圣,一种菩萨显现的真实,是作品与她性灵的交互。二是感受到了作品的玉质美与观音的精神美,灵与肉的融合竟无法分辨,似乎完全打通而来去无碍,应该是她的悟性所致。三是对工艺奥妙的感悟和理解,对思想内涵的有感而发,应该是她的玉器专业使然。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底层的专业,中层的悟性和高层的性灵,三者融合却难能可贵。
3.王一卜点评
作者美同对玉的感觉非常敏锐而浪漫,就好比她的名字一样。我在作品中也力求营造似曾相识、不可言传的感觉,甚至似懂非懂的感觉,或是一些超经验的东西。文章将不同的心理感觉、感受,重组而后再以一种可视可感的形式再现就是艺术的表现。玉雕也是这样,将内心感性、理性的活动落实出来。由此看来,作品和文章似乎就是知音。
五、征文作品预告
高人老师·青海青玉《寻与等》
1.基本指标:和田白玉子料、112X56X53mm、531g。
2.整件作品呈三棱柱形,前尖后平。观音双手合十站立(合十的手部及身体与大山融为一体),观音自然俯视,头巾以曲水雕简约勾勒。
3.左前侧,借用一条黑沁色绺为莲花茎,用“曲水雕”琢一昂然向上的白莲花。
4.右前侧为整个素面。背面以“曲水雕”琢四个聚散、 正反、大小随机不同的“漩涡纹”,似行云、流水或星辰。
5.通体只有底部是平面(是作者擅用的解放底座法),其他都是凹凸的弧面,只是弧度大小的区别。
二、作品要素与文本分析
本作品的要素与文本包括材料方面的和田白玉子料,造形纹饰方面的观音、莲花、漩涡纹,工艺方面的曲水雕、浮雕与圆雕的结合,以及文本高山曲水等。
1.和田白玉子料
本作品采用珍贵、优质的和田白玉子料。该料体量相对较大,原本应该属于平凸型,再断裂而成,竖起来呈三棱柱状,本身就有山的精神。作者首先利用了材料的这个特点,保持了原有体量和视觉特征。同时白玉在审美方面具有润白、洁白、朦胧、大方等特殊的意味,在本作中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陈美同在鉴赏文章中写道“猛地一看以为就是块原料,仔细看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竟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 ……白衣观音全身包括头冠都是白色,洁白纯净,如莲如月如玉,代表菩提心。”曹静思在《曲赴知音》一开头就写道:“一方和田白玉子料,体凝如脂,圆润天成。寥寥几笔,随形勾勒出观世音菩萨的慈容。”说明作品玉石的特征和美丽是首先让人获得的,因此好作品首先要表达玉石的美,利用好玉石本身的精神。其中的“慈容”,有人物造型和开相的因素,更加重要的是玉的润白的体现。石青在《精神见于山川》的评论中进一步写道:“本作品采用珍贵、优质的和田白玉子料,首先给人美的视觉冲击,圆润不失坚韧、厚重不失灵动,纯净不失单调,无论是表达白衣使者的观音,还是佛的神性,自然的灵性都是再好不过的。”玉石材料的利用是玉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同时玉文化还会造就玉雕的独特性,甚至独立性。
2.造形与纹饰
作品造形与纹饰非常简练,依玉自然形态,顺势线雕一双手合十站姿观音,侧下利用色绺作梗雕一朵莲花,背后琢四个漩涡纹。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一方面作为画面布局的需要和绺裂的利用,关键是蕴含了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水”。曹静思:“当我睁开双眼,眼前这块白玉观音正低眉微笑,一朵出水莲花,从心中升起……”以这段话作为结语,联系了作品“出水莲花”,也联络了作品与内心。同样,背面四个漩涡纹除了起到画面的动感与大山之稳重对应外,也暗示了“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曹静思描绘的“过岫仙霧,云卷云舒,瑞气汇集,水涡氤氲”“空山云雾”等。作品纹饰虽少,但必不可少,并丰富了主题内涵。
3.工艺
王一卜先生做了不少浮雕与圆雕融合的作品,比如《登飞来峰》《若谷》等。这种融合工艺在山子雕上早就有之,但在摆件上体现了不同于单一浮雕和圆雕的表现形式。比如《登飞来峰》的多时空及其融合,也是处理虚实微妙关系的手法。本作品这种工艺将观音与高山融为一体,与多文本融合的主题构思相一致。石青指出:“本作品充分利用材料的原来特征,将观音与山水平等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光是起到保大、保形的作用,而是遵循天然材料的天性,把自己的想法与自然天性融合,体现了庄子所说‘以天合天’的境界。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还与‘观音山、菩提心’的内涵高度一致。”
曲水雕是王一卜先生提出、推崇的技法,可能得益于书画技法,或自小对水的熟悉、揣摩,是一种模仿自然、顺应自然之法。细观观音线条、莲花和漩涡纹,都是此法的体现,也与主题密切相连。山高自然水长,曲水则更长。石青认为:“本作曲水雕直接成为了内容。”曹静思写道:“曲水如玉,灵动而蜿蜒,就像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慈悲心,顺着众生的心意流转着滋润着世间有情。”
4.高山曲水
高山曲水是作品的名称,源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同时又是观音题材,两个不同文本的结合是本作品的表现手法,试图用此表达一种新的内涵。所以用高山曲水而不用高山流水,其中的差异就理所当然了。同时,曲水也对应了作者擅长的曲水雕技法,曲水能够衬托山之高、水之长。作品并没有直接描绘水,用了虚的方式。山高自然蓄水,左侧下面的莲花也在云雾中,自然也长在水里的;背后的漩涡云气也是水的外在表现。高山曲水自然是高山流水典故的内涵,又不同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单一内涵,而是融合了观音题材,比单一表达观音又有变化。细节处,高山与观音的巍峨相衬,体现了“观音山”的意境;曲水又表达了“菩提心”。曹静思正是感悟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自己的思绪,神游于“双音”之间。她写道:“怅然长叹,闭上双眼,身前身后竟响起淙淙的流水声,叮咚悉索,汇成波澜拍石,重重叠叠,不绝于耳。”她引用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之典故,强化了观音与“音”的关系。观世音菩萨说:“一开始,我把注意力专注在听觉闻性中,收摄意念,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慢慢地,连听不听都不执着了……到最后,连空寂都没有了,忽然超出了世界,圆融无碍……众生的起心动念我已全然明了,即可闻声救苦,真心感应。”
三、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将知音与观音叠加是作品的核心创意。这种手法也是王一卜所惯用,如《兑变》系列中“蝉”与“禅”的叠加,《福音》中观音与蝙蝠的叠加等。作为玉雕作品“双音叠玉”应该是对作品的整体概括。知音是高超演奏家与鉴赏者的共鸣,观音是超凡法力与广大众生的感应,共同建筑在具有神性、博爱、智慧和礼乐等特性的和田玉之上。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用山与水,又契合了孔子玉德论中的“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四个漩涡纹,既是云气,又是梵高的“星云”,借助白玉的光气,同样顺同了孔子“气如白虹,天也”的精神。因此,“双音叠玉”诠释了我们与天地的关系。不过,本作品还演绎了外人有所不知的知音故事。 我们有幸借助王一卜《高山曲水》作品参与玉器鉴赏写作大赛,作品可谓高山仰止,写作可称曲水流觞,演绎文化轶事。
四、《高山曲水》鉴赏作文、点评选登
1.《名山有仙住 真佛话家常》
作者:陈美同(国家和田玉鉴定评估大师、重庆)
好玉雕可以赋予玉新的生命。本作品采用三棱柱形和田白玉子料,猛地一看以为就是块原料,仔细看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竟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可谓出神入化了。既保留了原料的原始美,又感到很有深意。作者的处理方案除了秉承向来惜料的传统,突出和保留材料本身的美外,会不会有其他的深思熟虑呢?
出神入化 引人入胜
本作品表现了观音双手合十站立,远看与山融为一体,好似云中山峰,整体大气磅礴,已有神圣之感。这是一尊“白衣观音”,圣洁的白衣观音是大有来头的,如此呈现,不觉妙哉。白衣观音又称白衣观自在母,去往他化自在天最高处驯化教化魔王天。白衣观音是知名度极高的,全身包括头冠都是白色,潔白纯净,如莲如月如玉,代表菩提心。在近乎羊脂玉上雕琢白衣观音,温润洁白的灵性,仿佛似玉造就此像;雕琢后又似观音化为玉,实在是高明,灵与玉完美的结合,不分彼此!
作品如仙如梦,简单大气的轮廓反而是最吸引我、拨动我心弦的,只有头冠部分突出整体,好似观音抬头撑开一团云雾,法力无边,一团和气,带来光明。观音开脸简洁而慈祥自在,与手部轮廓相映衬,表达了自在庄严观音特有气质,也最容易聚焦人们的目光,在这里展开欣赏路径。巧妙也在这里,看似简单,想出效果,拿捏好比例,实则不易。而作者十分有悟性,竟以简洁的曲水雕技法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义。前后左右看作整体既似虚无缥缈中而聚来,又有衣衫兜风而降之风采;侧面的一缕黑绺被安排一朵妙莲,昂首盛开,好似与观音一同仙驾带风而来,仿佛仙子伴随左右,煞好!莲花位置安排就跟和玉上一缕黑绺位置说好了似的,观音自在的一个俯视,圣洁的莲花给了一个回眸,莲花与佛像如影随形!背面四个曲水雕漩涡纹,感觉是菩萨飞来带风,颇有动感、画面感,也有趣味感,与山的稳重相对,却是点睛之雕。
深入浅出 意犹未尽
《高山曲水》仅四个字拆解含义,对应主题就更有意思。我理解整个作品远看如山峰,近看白衣观音现身欲界之顶,他化自在天前往教化魔王天,正如当下被无穷无尽的诱惑充斥着,人们常常无法分辨是非真相。白衣观音法力、地位、境界之高和佛教文化里训教魔王天的神迹等诸多含义整合为“高山”二字,有印证了作品观音与大山的融合。曲水既表达了雕琢技法又比喻成事应上善若水,时机吻合且水到渠成。曲水有连接的意思,既连接了现实与精神,又连接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知音的关系。作品名称里没有一个佛字或者观音二字,但与作品高度呼应,简洁而不平凡,真是深入浅出,意犹未尽。
记得朋友家里挂了一幅“名山有仙住,真佛话家常”的对联。佛教称目前已是末法时代,地狱、人间、天堂实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真佛真菩萨早已隐匿在人间,帮助度化大众,正如这件作品,给人一种菩萨显现的真实感觉。
2.林男点评
作者对作品的感悟有三:一是感受到了作品的神圣,一种菩萨显现的真实,是作品与她性灵的交互。二是感受到了作品的玉质美与观音的精神美,灵与肉的融合竟无法分辨,似乎完全打通而来去无碍,应该是她的悟性所致。三是对工艺奥妙的感悟和理解,对思想内涵的有感而发,应该是她的玉器专业使然。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底层的专业,中层的悟性和高层的性灵,三者融合却难能可贵。
3.王一卜点评
作者美同对玉的感觉非常敏锐而浪漫,就好比她的名字一样。我在作品中也力求营造似曾相识、不可言传的感觉,甚至似懂非懂的感觉,或是一些超经验的东西。文章将不同的心理感觉、感受,重组而后再以一种可视可感的形式再现就是艺术的表现。玉雕也是这样,将内心感性、理性的活动落实出来。由此看来,作品和文章似乎就是知音。
五、征文作品预告
高人老师·青海青玉《寻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