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和“聚合”是作文构思的关键两步。“发散”可以让学生思维向不同方向辐射,转换角度,使得文章别具一格;“聚合”可以聚焦重点,收敛全篇,使得文章凝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下面,笔者通过回眸2013年南通市中考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谈谈怎样运用“发散”和“聚合”的思维方式进行作文构思。
一、 作文构思中的“发散”
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运用“发散”的方式构思作文,可以使得文章摆脱陈旧俗套,追求新颖、高远、深刻的境界。在考场作文中,若是能巧妙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谋篇布局,必能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备受瞩目。
1. 横向扩散,内容新颖。横向扩散是指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佳作之佳,表现在以新的角度所见的人生图景。在作文考前指导中,教师可以启迪学生打破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受众人看法束缚,转换视角,让思维多向辐射,从而寻求新的突破口进行构思,这样才能见人所未见,使选材独具匠心,让立意独树一帜。面对考场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当大多数考生在撰写亲人的声音,吟咏亲情时,有少数考生独辟蹊径,从新的视角构思,写出了新的意蕴。
“新闻联播现在开始。”这是奶奶观《看新闻联播》的声音,传达着一位老人深沉的爱国之声; “do re mi……”这是邻居哑巴少年的弹琴声,诉说着一位残疾少年的坚强之声;“走吧,随我去田间。”这是记忆中爷爷清晰的话语声,倾诉着爷爷对乡村田园的依恋之声;“呱呱呱……”这是青蛙的独鸣、散鸣、齐鸣声,“我”在聆听时感悟到:人终究还是会回归自然的,在自然中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这些考生跳出了“亲情”的窠臼,让思维横向扩散,从新的视角切入,从新的方向构思,从社会、生活、田园、自然等方面展现“声音”的丰厚内涵,开辟了选材立意的多种途径,真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横向扩散的方式,让思维在多向发散中找到新颖的角度,必能使得自己的文章别具匠心,展现新意。
2. 逆向求异,境界高远。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常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对已有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对于考场作文,考生要打破习惯性思维的禁锢,通过逆向求异的方式进行选材立意。在对文题进行了严谨细心的审视之后,先考虑在常规思维下,面对这一文题大部分学生会从何角度选材、从何方面立意;而后反其道而行之,作出相反的假设,把它作为自己选材立意的方向。如,一考生以外婆的一句“有空回家看看”贯穿全文:
小时候“我”在外婆的呵护下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因为要上学不得不离开外婆,临别时外婆嘱咐“有空回家看看”;上学时,外婆打电话让“我”“有空回家看看”,但“我”的心神被大千世界所吸引,无暇去看外婆;外婆生病时,“我”终于回家,看到外婆消瘦的脸庞,听到外婆的“回来就好”,我终于听懂了外婆孤寂的心需要儿孙爱的慰藉。
一般写亲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通过描写某个亲人的声音来表现亲人对“我”的关爱。这位考生所写的也是一位亲人的聲音,但并未落入俗套写外婆对“我”的爱,他对常规写法进行反方向思维,写外婆孤寂的心需要儿孙爱的慰藉。这样的立意不仅新颖出彩,而且也切合社会中一些孤巢老人的心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考场写作构思中,要像这位考生一样否定常规写法,逆向求异,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文章的境界就会高远。
3. 纵向挖掘,意蕴深刻。纵向挖掘是指思维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去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在构思《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时,考生可以运用由实到虚的方法,沿着实的客观声音向虚的精神内涵去开掘,从现象追溯本质,这样必使文章意蕴深刻隽永。请看一考生的作文片段:
那花旦清唱《牡丹亭》出场,水袖舞动之间,粉墨装扮的脸庞若隐若现,果然是粉墨登场,字正腔圆。忽想当年外婆也是这样,抱着我轻声哼唱“梦回莺转,乱杀年光遍”,虽没有脂粉装扮,亦没有水袖舞动,但那声调却婉转如夜莺,悠然如流水,曲调回环,音犹在耳。“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声调远在高山,行如流水,竟是撩人心房,触摸不及。细眉如远黛,眼波粼粼,令人陶醉。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袅袅余音又将我拉回现实,音乐似乎快了些,演员们的唱词语调似乎高亢了些……
外婆的轻声哼唱与演员们的动情吟唱交融回响,让我一瞬间听懂了外婆的心声:那是对戏曲艺术的坚贞守护,眷恋传统文化,回归本真,不恋浮名,宁静终能致远。一曲终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岁月终要流逝,抓不住刹那芳华,但将这声音驻于心间,时时回味,也许韵味更佳。
“梦回莺转,乱杀年光遍。”这是童年记忆中外婆轻声哼唱《牡丹亭》的声音,也是演员们舞台上演绎《牡丹亭》的声音,这是浅层的、实在的客观声音。这位考生运用纵向思维,由实在的吟唱声向深层追溯,从现象到本质,给这声音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外婆对戏曲艺术的坚贞守护,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这样的立意就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深沉的传统意识,可见作者挖掘材料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当阅卷老师陷身于众多的“亲情”篇目中,看到立意如此深刻的文章,怎能不眼前一亮呢?
二、 作文构思中的“聚合”
聚合性思维是指“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作文构思中“聚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以聚焦和收敛的方式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清晰。这种聚合性思维的运用能使考场作文避免偏题,摆脱散乱,凝练集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 紧扣文题,凸显重点。面对考场作文,考生要用“聚合”的方式有条理地审视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并迅速做出判断,从中探求出写作重点。例如《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写作重点要聚焦在“声音”上,对“声音”进行浓墨重彩的描摹,这样才能凸显写作重点,恰当处理详略。请看一考生的作文片段: 得知奶奶遭遇车祸,我们全家焦急地赶到医院。奶奶已被推进手术室,我们便在走廊里着急地等待。爸爸两只手紧握着,双眉紧锁,不停地在手术室外徘徊,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菩萨保佑,千万不要有事。”一个小时后,医生出来了,全家人前去询问情况。医生说:“病人还在昏睡着,基本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腿部韧带拉伤,两周后要坚持进行行走锻炼。”奶奶被推进病房,我坐在病床边,紧紧握着奶奶的手,望着输液管中不断滴下的药水,我的泪水不住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心里默默祈祷奶奶快点好起来。
奶奶開始进行行走锻炼,我赶紧去扶她。她说:“我能行!”说着,自己拄着拐杖练习走路,我也从中看出她的坚强,我终于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道理。
这位考生具体细腻地刻画了奶奶出车祸后爸爸的紧张着急,“我”的担忧伤心;简略地概述了奶奶腿部韧带拉伤,坚持进行行走训练的过程。但是从文章的议论句中可见这位考生所要描写的声音是奶奶的“我能行”,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奶奶的坚强。但是,他在写作时未能凸显“声音”这一写作重点,主次颠倒,详略处理极为不当,这是这篇文章的致命伤。在进行谋篇构思时,应运用聚合性思维,谨慎地分析文题,聚焦“声音”这一重点,并在写作时详写奶奶进行腿部行走锻炼时的声音——“我能行”,突显“声音”这一写作重点。可以这样进行修改:
还记得那次奶奶遭遇车祸,幸好只是腿部韧带拉伤,医生嘱咐要进行行走锻炼。奶奶卧床休息了两周后,开始进行锻炼。我凑上前去说:“我扶你走吧!”她微笑着对我说:“我能行!”从那柔和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一种固执。只见奶奶右手拄着拐杖,左手紧握拳头放在身侧。她艰难地把左脚向前挪动一步,但是她的身体有些向左倾斜,我赶紧去扶她。奶奶冲我摇摇头说:“我能行!还是需要自己独立锻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那声音温柔却又坚定,像奔腾的流水顽强地冲击着礁石,像执著的水滴不懈地滴落在岩石上。那声“我能行” 直叩我的心扉,告诉我何谓坚强,何谓执著。我终于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道理。
2. 寻求相似,和谐一体。文题要求写一种声音,有的考生采用并列式结构写了几种声音,这样的构思往往会导致偏题。若是在进行作文构思时运用“聚合性思维”,对几种声音进行分析,寻求相似,把几种声音聚焦为一种,把几个层次凝结为一个整体,这样,文章就会凭其新颖的选材、精辟的立意、精巧的结构成为一篇意蕴隽永的考场佳作。如一考生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的结构写了三种声音:“吱吱”的蝉鸣声,树木间发出“哗哗”声,雪花飘落的“淅淅”声。但作者巧妙地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把它们“聚合”为一种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作者在每个层次末尾运用结构相似的中心句式: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轻轻的心跳,它以明澈与宁静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内心的奋进,它以热烈与深厚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委婉的语调,它以高洁与奉献唤醒了我们的心灵。”
这样一脉相承的句式,使得文章三个层次前后贯穿,和谐一体。这篇文章巧妙地贴合了文题中的“一种声音”,并且赋予了大自然的声音以深远的内涵:宁静、奋进、奉献……其选材新颖、主旨深刻、结构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
一、 作文构思中的“发散”
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运用“发散”的方式构思作文,可以使得文章摆脱陈旧俗套,追求新颖、高远、深刻的境界。在考场作文中,若是能巧妙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谋篇布局,必能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备受瞩目。
1. 横向扩散,内容新颖。横向扩散是指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佳作之佳,表现在以新的角度所见的人生图景。在作文考前指导中,教师可以启迪学生打破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受众人看法束缚,转换视角,让思维多向辐射,从而寻求新的突破口进行构思,这样才能见人所未见,使选材独具匠心,让立意独树一帜。面对考场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当大多数考生在撰写亲人的声音,吟咏亲情时,有少数考生独辟蹊径,从新的视角构思,写出了新的意蕴。
“新闻联播现在开始。”这是奶奶观《看新闻联播》的声音,传达着一位老人深沉的爱国之声; “do re mi……”这是邻居哑巴少年的弹琴声,诉说着一位残疾少年的坚强之声;“走吧,随我去田间。”这是记忆中爷爷清晰的话语声,倾诉着爷爷对乡村田园的依恋之声;“呱呱呱……”这是青蛙的独鸣、散鸣、齐鸣声,“我”在聆听时感悟到:人终究还是会回归自然的,在自然中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这些考生跳出了“亲情”的窠臼,让思维横向扩散,从新的视角切入,从新的方向构思,从社会、生活、田园、自然等方面展现“声音”的丰厚内涵,开辟了选材立意的多种途径,真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横向扩散的方式,让思维在多向发散中找到新颖的角度,必能使得自己的文章别具匠心,展现新意。
2. 逆向求异,境界高远。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常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对已有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对于考场作文,考生要打破习惯性思维的禁锢,通过逆向求异的方式进行选材立意。在对文题进行了严谨细心的审视之后,先考虑在常规思维下,面对这一文题大部分学生会从何角度选材、从何方面立意;而后反其道而行之,作出相反的假设,把它作为自己选材立意的方向。如,一考生以外婆的一句“有空回家看看”贯穿全文:
小时候“我”在外婆的呵护下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因为要上学不得不离开外婆,临别时外婆嘱咐“有空回家看看”;上学时,外婆打电话让“我”“有空回家看看”,但“我”的心神被大千世界所吸引,无暇去看外婆;外婆生病时,“我”终于回家,看到外婆消瘦的脸庞,听到外婆的“回来就好”,我终于听懂了外婆孤寂的心需要儿孙爱的慰藉。
一般写亲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通过描写某个亲人的声音来表现亲人对“我”的关爱。这位考生所写的也是一位亲人的聲音,但并未落入俗套写外婆对“我”的爱,他对常规写法进行反方向思维,写外婆孤寂的心需要儿孙爱的慰藉。这样的立意不仅新颖出彩,而且也切合社会中一些孤巢老人的心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考场写作构思中,要像这位考生一样否定常规写法,逆向求异,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文章的境界就会高远。
3. 纵向挖掘,意蕴深刻。纵向挖掘是指思维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去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在构思《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时,考生可以运用由实到虚的方法,沿着实的客观声音向虚的精神内涵去开掘,从现象追溯本质,这样必使文章意蕴深刻隽永。请看一考生的作文片段:
那花旦清唱《牡丹亭》出场,水袖舞动之间,粉墨装扮的脸庞若隐若现,果然是粉墨登场,字正腔圆。忽想当年外婆也是这样,抱着我轻声哼唱“梦回莺转,乱杀年光遍”,虽没有脂粉装扮,亦没有水袖舞动,但那声调却婉转如夜莺,悠然如流水,曲调回环,音犹在耳。“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声调远在高山,行如流水,竟是撩人心房,触摸不及。细眉如远黛,眼波粼粼,令人陶醉。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袅袅余音又将我拉回现实,音乐似乎快了些,演员们的唱词语调似乎高亢了些……
外婆的轻声哼唱与演员们的动情吟唱交融回响,让我一瞬间听懂了外婆的心声:那是对戏曲艺术的坚贞守护,眷恋传统文化,回归本真,不恋浮名,宁静终能致远。一曲终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岁月终要流逝,抓不住刹那芳华,但将这声音驻于心间,时时回味,也许韵味更佳。
“梦回莺转,乱杀年光遍。”这是童年记忆中外婆轻声哼唱《牡丹亭》的声音,也是演员们舞台上演绎《牡丹亭》的声音,这是浅层的、实在的客观声音。这位考生运用纵向思维,由实在的吟唱声向深层追溯,从现象到本质,给这声音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外婆对戏曲艺术的坚贞守护,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这样的立意就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深沉的传统意识,可见作者挖掘材料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当阅卷老师陷身于众多的“亲情”篇目中,看到立意如此深刻的文章,怎能不眼前一亮呢?
二、 作文构思中的“聚合”
聚合性思维是指“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作文构思中“聚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以聚焦和收敛的方式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清晰。这种聚合性思维的运用能使考场作文避免偏题,摆脱散乱,凝练集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 紧扣文题,凸显重点。面对考场作文,考生要用“聚合”的方式有条理地审视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并迅速做出判断,从中探求出写作重点。例如《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写作重点要聚焦在“声音”上,对“声音”进行浓墨重彩的描摹,这样才能凸显写作重点,恰当处理详略。请看一考生的作文片段: 得知奶奶遭遇车祸,我们全家焦急地赶到医院。奶奶已被推进手术室,我们便在走廊里着急地等待。爸爸两只手紧握着,双眉紧锁,不停地在手术室外徘徊,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菩萨保佑,千万不要有事。”一个小时后,医生出来了,全家人前去询问情况。医生说:“病人还在昏睡着,基本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腿部韧带拉伤,两周后要坚持进行行走锻炼。”奶奶被推进病房,我坐在病床边,紧紧握着奶奶的手,望着输液管中不断滴下的药水,我的泪水不住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心里默默祈祷奶奶快点好起来。
奶奶開始进行行走锻炼,我赶紧去扶她。她说:“我能行!”说着,自己拄着拐杖练习走路,我也从中看出她的坚强,我终于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道理。
这位考生具体细腻地刻画了奶奶出车祸后爸爸的紧张着急,“我”的担忧伤心;简略地概述了奶奶腿部韧带拉伤,坚持进行行走训练的过程。但是从文章的议论句中可见这位考生所要描写的声音是奶奶的“我能行”,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奶奶的坚强。但是,他在写作时未能凸显“声音”这一写作重点,主次颠倒,详略处理极为不当,这是这篇文章的致命伤。在进行谋篇构思时,应运用聚合性思维,谨慎地分析文题,聚焦“声音”这一重点,并在写作时详写奶奶进行腿部行走锻炼时的声音——“我能行”,突显“声音”这一写作重点。可以这样进行修改:
还记得那次奶奶遭遇车祸,幸好只是腿部韧带拉伤,医生嘱咐要进行行走锻炼。奶奶卧床休息了两周后,开始进行锻炼。我凑上前去说:“我扶你走吧!”她微笑着对我说:“我能行!”从那柔和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一种固执。只见奶奶右手拄着拐杖,左手紧握拳头放在身侧。她艰难地把左脚向前挪动一步,但是她的身体有些向左倾斜,我赶紧去扶她。奶奶冲我摇摇头说:“我能行!还是需要自己独立锻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那声音温柔却又坚定,像奔腾的流水顽强地冲击着礁石,像执著的水滴不懈地滴落在岩石上。那声“我能行” 直叩我的心扉,告诉我何谓坚强,何谓执著。我终于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道理。
2. 寻求相似,和谐一体。文题要求写一种声音,有的考生采用并列式结构写了几种声音,这样的构思往往会导致偏题。若是在进行作文构思时运用“聚合性思维”,对几种声音进行分析,寻求相似,把几种声音聚焦为一种,把几个层次凝结为一个整体,这样,文章就会凭其新颖的选材、精辟的立意、精巧的结构成为一篇意蕴隽永的考场佳作。如一考生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的结构写了三种声音:“吱吱”的蝉鸣声,树木间发出“哗哗”声,雪花飘落的“淅淅”声。但作者巧妙地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把它们“聚合”为一种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作者在每个层次末尾运用结构相似的中心句式: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轻轻的心跳,它以明澈与宁静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内心的奋进,它以热烈与深厚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啊,有这样一种声音,那是自然委婉的语调,它以高洁与奉献唤醒了我们的心灵。”
这样一脉相承的句式,使得文章三个层次前后贯穿,和谐一体。这篇文章巧妙地贴合了文题中的“一种声音”,并且赋予了大自然的声音以深远的内涵:宁静、奋进、奉献……其选材新颖、主旨深刻、结构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