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春节,晋林厂新厂区,大红灯笼高高挂,彩旗飘飘迎风展,彩虹拱桥跨两边,气柱宫灯相呼应,鞭炮焰火冲云宵,威风锣鼓震天响,舞龙舞狮扭秧歌,旱船划来踩高跷,搬迁过后尽开颜,人人脸上喜洋洋。看着这热闹情景,想起自己在晋林厂五年多来的工作经历及晋林厂五年来生产经营情况和搬迁之路的风风雨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98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我由江华厂调至晋林厂,任经营副厂长。当时江华厂效益好,是"四小龙"之一,即将从华蓥山搬迁至成都市龙泉驿,而此时在偏僻山沟的晋林厂正滑入了历史的最低谷。由于军品任务锐减,民品下半年基本没有订单,搬迁建设全面停工,企业举步维艰,职工两三百元的基本工资只能发一部分,难以养家糊口。工厂动荡不安,职工集资购房一千多户,几个月内退了一半多;职工队伍不稳,人心思走,尤其是一些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一个个"孔雀东南飞",企业面临崩溃边缘。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组织培养多年的干部,虽然年近半百,我没有退缩,想尽我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为晋林厂的发展做些工作,决不当撞钟的和尚。
晋林厂的状况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11月,西南地区部及时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总工程师明远国同志出任厂长兼党委副书记,我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厂长,其他班子成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班子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着晋林厂起死回生的重任。经过多次研究,反复分析,新班子认为要改变工厂岌岌可危的局面,使工厂获得新生,应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工厂领导班子过去存在不团结现象,党政工作两张皮,讨论问题各唱各的戏,一些决议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中层干部左右为难,开展工作不顺心,进而影响全厂的各项工作。因此只有新班子团结一心,才能形成战斗力,起到舵手的作用。
二是紧紧抓住军品不放松。由于工厂地处大山沟,民品发展受到制约。而工厂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某军品国内虽还没有列装,但发展前景看好,抓住了军品,工厂的发展就有希望。
三是要坚定不移加快脱险搬迁步伐。晋林老厂地处渝黔交界的大山沟中,是典型的"山、散、洞"企业。晋林厂的搬迁已开展十多年,职工很关注,定下搬迁彭州后,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可谓箭已上弦,不得不发。尤其是在老厂区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下,自然灾害使企业常常险象环生,既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搬迁,晋林厂只能是死路一条;搬迁是晋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长期闭塞的山沟生活工作,晋林人形成了山沟意识,观念落后,计划经济的模式根深蒂固,缺少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职工队伍,尤其是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党建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尚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1999年到2001年三年间,通过四次工作,晋林厂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目标,即一年扭亏卸包袱,二年恢复打基础,三年发展迈大步。工厂效益从1998年亏损2700多万元至第二年扭亏持平,以后几年连续盈利,工业总产值从四五千万元到1.2亿元,职工收入从年均4000多元到8000多元,三年翻了一翻。历史发展证明,工厂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首先,新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加强。班子调整后,首先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企业的发展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几年中,领导班子讲团结、讲正气、讲学习,党政班子互相支持,两心变一心,克服了长期形成的党委、行政各干各的工作、相互不协调、不支持现象。新班子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摆到桌面上协商,大家决定的事即使个别人有意见,也先坚决贯彻执行。二级班子不断调整充实,从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新班子上任后,全力以赴加快新产品定型工作步伐,并于1999年元月在北京召开的定型会上顺利通过评审,当年就获得生产任务,以后几年,工厂军品任务稳中有升。工厂被确定为保军企业。
三是搬迁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1999年,工厂调整了搬迁建设指挥机构,加大了工作力度,新厂区停工建设项目重新启动,并通过努力,已冻结的三千多万元资金在年底重新启动。由于工厂效益逐年回升,职工收入也逐年提高,加上新厂区建设加快,职工家属对搬迁充满了信心,一些退房的职工家属又重新登记购房,并且总购房户数比过去增加,这反过来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首先党委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资金仍很困难时花30多万元更新宣传工具,提高了宣传质量和效果,恢复了厂报的正常出版;同时成立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办公室,针对干部职工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改革意识薄弱、创新意识较差现象,结合工厂实际整理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材料汇编进行学习教育,狠抓干部队伍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使干部队伍管理制度更细致、健全。最后,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对违法违纪坚决查处,先后查处了一名退休厂干、一名退休副总、两名中干及其他5起违法违纪事件,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几年中,晋林厂始终保持稳定的局面,为生产经营保了驾、护了航,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进入2002年,晋林厂的生产任务超过了往年,工厂的险情也在不断加剧,新厂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搬迁条件基本具备。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决定一方面千方百计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一方面开始滚动搬迁,这个方案在职代会上获得通过。眼看着10多年的搬迁梦即将实现,晋林人的劳动积极性更进一步调动起来,加班加点突击任务。各机加车间把任务尽量往前赶,争取时间搬迁。7月15日,在威风锣鼓和鞭炮声中,工厂的搬迁正式启动,进入10月,搬迁进入高潮,十几台军车每天来往于新老厂区。2003年元月,在春节来临之前,晋林厂的主体搬迁基本结束,绝大多数晋林人圆了十多年的搬迁梦。同时2002年工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晋林人书写了生产、搬迁两不误的新篇章。
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2003年,晋林厂生产任务略多于上年,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却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基本建设尚在进行,二要设备安装调试,三要打通生产线,四要完成新产品的科研工作,五要进行改制,六是要进行民品生产线的搬迁及产品结构调整。要完成这些可以说困难重重。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晋林人发扬搬迁精神,半年之中又连创佳绩。
进入6月,总装分厂掀起了装配高潮,这时新厂区良好的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喷涂线和刹车试验台因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在老厂,产品牵引试验要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进行,出现问题难以及时找出原因,如今试验先在仪器上进行,出现问题能及时查出原因,及时排除,再上路试验就十分顺利。六月份装配数近50门,超过了以往30门左右的历史纪录,同时一天的小型试验最多达七门,超过了过去二三门的历史纪录。
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坎坷的晋林人有信心和决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晋林二次创业。■
(作者系晋林厂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罗志荣)
1998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我由江华厂调至晋林厂,任经营副厂长。当时江华厂效益好,是"四小龙"之一,即将从华蓥山搬迁至成都市龙泉驿,而此时在偏僻山沟的晋林厂正滑入了历史的最低谷。由于军品任务锐减,民品下半年基本没有订单,搬迁建设全面停工,企业举步维艰,职工两三百元的基本工资只能发一部分,难以养家糊口。工厂动荡不安,职工集资购房一千多户,几个月内退了一半多;职工队伍不稳,人心思走,尤其是一些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一个个"孔雀东南飞",企业面临崩溃边缘。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组织培养多年的干部,虽然年近半百,我没有退缩,想尽我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为晋林厂的发展做些工作,决不当撞钟的和尚。
晋林厂的状况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11月,西南地区部及时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总工程师明远国同志出任厂长兼党委副书记,我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厂长,其他班子成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班子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着晋林厂起死回生的重任。经过多次研究,反复分析,新班子认为要改变工厂岌岌可危的局面,使工厂获得新生,应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工厂领导班子过去存在不团结现象,党政工作两张皮,讨论问题各唱各的戏,一些决议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中层干部左右为难,开展工作不顺心,进而影响全厂的各项工作。因此只有新班子团结一心,才能形成战斗力,起到舵手的作用。
二是紧紧抓住军品不放松。由于工厂地处大山沟,民品发展受到制约。而工厂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某军品国内虽还没有列装,但发展前景看好,抓住了军品,工厂的发展就有希望。
三是要坚定不移加快脱险搬迁步伐。晋林老厂地处渝黔交界的大山沟中,是典型的"山、散、洞"企业。晋林厂的搬迁已开展十多年,职工很关注,定下搬迁彭州后,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可谓箭已上弦,不得不发。尤其是在老厂区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下,自然灾害使企业常常险象环生,既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搬迁,晋林厂只能是死路一条;搬迁是晋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长期闭塞的山沟生活工作,晋林人形成了山沟意识,观念落后,计划经济的模式根深蒂固,缺少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职工队伍,尤其是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党建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尚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1999年到2001年三年间,通过四次工作,晋林厂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目标,即一年扭亏卸包袱,二年恢复打基础,三年发展迈大步。工厂效益从1998年亏损2700多万元至第二年扭亏持平,以后几年连续盈利,工业总产值从四五千万元到1.2亿元,职工收入从年均4000多元到8000多元,三年翻了一翻。历史发展证明,工厂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首先,新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加强。班子调整后,首先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企业的发展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几年中,领导班子讲团结、讲正气、讲学习,党政班子互相支持,两心变一心,克服了长期形成的党委、行政各干各的工作、相互不协调、不支持现象。新班子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摆到桌面上协商,大家决定的事即使个别人有意见,也先坚决贯彻执行。二级班子不断调整充实,从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新班子上任后,全力以赴加快新产品定型工作步伐,并于1999年元月在北京召开的定型会上顺利通过评审,当年就获得生产任务,以后几年,工厂军品任务稳中有升。工厂被确定为保军企业。
三是搬迁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1999年,工厂调整了搬迁建设指挥机构,加大了工作力度,新厂区停工建设项目重新启动,并通过努力,已冻结的三千多万元资金在年底重新启动。由于工厂效益逐年回升,职工收入也逐年提高,加上新厂区建设加快,职工家属对搬迁充满了信心,一些退房的职工家属又重新登记购房,并且总购房户数比过去增加,这反过来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首先党委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资金仍很困难时花30多万元更新宣传工具,提高了宣传质量和效果,恢复了厂报的正常出版;同时成立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办公室,针对干部职工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改革意识薄弱、创新意识较差现象,结合工厂实际整理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材料汇编进行学习教育,狠抓干部队伍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使干部队伍管理制度更细致、健全。最后,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对违法违纪坚决查处,先后查处了一名退休厂干、一名退休副总、两名中干及其他5起违法违纪事件,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几年中,晋林厂始终保持稳定的局面,为生产经营保了驾、护了航,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进入2002年,晋林厂的生产任务超过了往年,工厂的险情也在不断加剧,新厂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搬迁条件基本具备。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决定一方面千方百计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一方面开始滚动搬迁,这个方案在职代会上获得通过。眼看着10多年的搬迁梦即将实现,晋林人的劳动积极性更进一步调动起来,加班加点突击任务。各机加车间把任务尽量往前赶,争取时间搬迁。7月15日,在威风锣鼓和鞭炮声中,工厂的搬迁正式启动,进入10月,搬迁进入高潮,十几台军车每天来往于新老厂区。2003年元月,在春节来临之前,晋林厂的主体搬迁基本结束,绝大多数晋林人圆了十多年的搬迁梦。同时2002年工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晋林人书写了生产、搬迁两不误的新篇章。
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2003年,晋林厂生产任务略多于上年,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却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基本建设尚在进行,二要设备安装调试,三要打通生产线,四要完成新产品的科研工作,五要进行改制,六是要进行民品生产线的搬迁及产品结构调整。要完成这些可以说困难重重。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晋林人发扬搬迁精神,半年之中又连创佳绩。
进入6月,总装分厂掀起了装配高潮,这时新厂区良好的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喷涂线和刹车试验台因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在老厂,产品牵引试验要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进行,出现问题难以及时找出原因,如今试验先在仪器上进行,出现问题能及时查出原因,及时排除,再上路试验就十分顺利。六月份装配数近50门,超过了以往30门左右的历史纪录,同时一天的小型试验最多达七门,超过了过去二三门的历史纪录。
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坎坷的晋林人有信心和决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晋林二次创业。■
(作者系晋林厂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罗志荣)